8月22日,随着住建部和科技部两大部委联合推进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申报试点工作的启动,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加入这场城市改造升级“运动”。这一场关于中国城市未来形态的智能化实验,已在全国400多个城市里开展。
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暴露出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体制机制创新滞后、网络安全隐患和风险突出等问题,一些地方出现思路不清、盲目建设的苗头,亟待加强引导。
“从申报到最后落地我参与了我们城市成为第二批试点智慧城市的全过程,但说实话后面究竟怎么做我也不知道,老城区应用智能系统困难重重(改造工程量大),新城区相对容易些,因为在规划初期就做好了光纤网络布局。”一位来自华东地区某县级市城建总公司负责人无奈地告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
体系化建设
的确,智慧城市涉及方方面面,包括顶层设计、基础装备、信息整合、运行模式、相关立法等多个层面,绝非是一个能在短期内就收到显著成效的系统工程。
事实也证明如此。随着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的遍地开花,其建设亦暴露出诸多问题:各种相关标准的模糊性,使许多地方项目出现一哄而上、基础参差不齐、部门各自为政、信息孤岛等现象比较普遍。
为此,政府有关部门坐不住了。8月27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联合推出了《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要求科学制定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
然而,这项规模庞大的综合工程,不仅需要借助IT思维对传统地产进行一次洗脑、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还涉及城市资源优化配置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的问题。
9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信息集成与模拟实验室主任刘治彦在接受中国房地产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多年“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式的城市无节制的惯性发展,很多城市暴露出了大量问题。以北京为例,北京人口急剧膨胀,已经达到承载能力的极限,必须通过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协作来为北京“减负”。
在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下,“如何把智慧城市发展路径一步步理清楚,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刘治彦说,尽管八部委出台了促进智慧城市发展的相关文件,但距离实际操作还有一定距离。智慧城市需要哪些产业支撑、基础设施智能化如何做、物联网如何做、装备制造如何生产、公共信息平台如何搭建与管理,都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相关文件配套。
“地方政府看到智慧城市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否认有跟风和盲目建设的可能。”刘治彦认为,政府只能起到召集人的作用,具体的实施,则要发动社会、市场的力量。从专家的研发、建模,到企业的生产、制造,是一个系统过程,而关于智能化背景下的隐私保护、技术研发的政策鼓励、财政税收如何扶持也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
这直接导致了体系化建设的不配套,“连信息孤岛都称不上。”刘治彦说。例如市内交通,北京虽然建立了滴滴打车网,但这个网络甚至没有与公交系统联系在一起,公交站台也缺少关于哪个区域拥堵、几点几分到达的信息指示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是管理机制问题,二是没有从百姓诉求考虑问题,至少要出台一套方案,考虑到从社区到城市主干线乃至地铁线路之间的系统配合。
智慧城市三步走
当然,智慧城市也并非只是带来了诸多问题,其为城市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发展规模的变化中便可见一斑。经过近两年的推动,包括中小城镇在内,住建部先后公布了193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据住建部总规划师唐凯介绍,截至目前,已有400多个城市宣布建设智慧城市,覆盖东部、中部、西部地区。
“城镇建设实现了智能化,国家也就更现代化。所以智慧城市不仅是新型城镇化的抓手,更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抓手,这也是其为什么能得到快速发展的原因。”刘治彦告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
不过,谈及智慧城市的发展,他坦言:有些试点在个别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离智慧城市的核心特点还有一定距离。
如北京推出的滴滴打车网、交通一卡通以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项目;宁波建立在云计算之上的远程医疗,可以帮助居民在全国范围内找到最好的医生,但智慧城市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一个人一样,如果只是腿好而胳膊不好,还不能叫智慧城市。
首创经中(天津)投资有限公司智慧生态中心总经理谢丹告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管理和调节其运行方式,提供智能化的公共服务,数字化的便捷生活,达到信息化的和谐社会,这才是我们理想中的智慧城市。”
业内专家表示,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在于智能化的实现。那么,这一理想化的未来城市形态将如何实现?
“至少要分三步走。”刘治彦认为,首先,要从顶层设计和智能化的装备制造业抓起;其次,通过公共信息平台的搭建,要打破地区之间的封闭状态;最后,运用信息管理、软件设计,建模、调控。此外,相关部门的立法和顶层设计也很重要。
“如果把一个城市比喻为人的话,智能系统更像是人的大脑、神经,生态系统更像是人的血脉、肌肉。”谢丹认为,一个新型现代化城镇,应当是智慧、生态相互促进,服务于民的智慧化城市,大家可以看到一些指标,因智慧化而产生的改变。
比如,我们饮用的自来水,从自来水厂到用户的终端应用,期间各种跑冒滴漏达到30%,但最终都是由消费者来买单。那么,如何提高居民的节水意识,用智能化的手段充分利用水资源,节省自来水的损耗?这实际上既是智慧的事,也是生态的事。
因此,智慧、生态是一个相通的关系,最终是为了提升城市进行全方位的检测与分析。“建筑消耗也好,节能节水也好,实际上缺乏一个实时的量化标准,而这个数据非常重要。”谢丹说,“我们最重要通过智能化、智慧化的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智慧城市要有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必须把未来的数据空间、数据通道留出来,把具有先进管网系统落的二级开发商请进来。”谢丹说,智慧交通也是也是如此,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反过来指导、调控交通系统的运行,“使整个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的运行,一方面促进绿色出行,一方面降低交通带来的能耗”。
“以智慧化带动人文和绿色可持续性发展,既要扎实推进,又不能操之过急。”刘治彦说。
相关知识
智慧城市建设亟待引导
上海推出智慧城市建设新三年计划
观点:智慧城市建设需长期规划
发改委将创新智慧城市建设投融资模式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与国际先进国家尚有差距
抢滩智慧城市建设大蛋糕
智慧城市建设应注重价值牵引
重庆:利用大数据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蕴10万亿商机 瞄准新市场新机遇
智慧城市建设蕴10万亿商机 瞄准新市场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