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第十九届佛山陶博会召开,昨天下午赶了两个场:一是第二届中国陶瓷喷墨打印技术论坛和第九届中国马赛克高峰论坛。前半程的论坛是当嘉宾、听众,后半程的论坛是当主持人。马赛克论坛迄今一共办了九届,笔者主持了八届。今年论坛的主题是:“完善标准体系,共建良性市场”。
马赛克企业如何从"杂牌军"到"正规军"建筑陶瓷行业的非化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原料的非标化,以及由此衍生工艺技术的多样性一直制约着行业的规范,同时也增加了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导致不少技术专利纠纷,最终都以和解结束。
马赛克行业的标准化水平如何?现在是建立行业标准的时机吗?应该如何建立马赛克行业的标准?笔者带着满腹疑惑引导嘉宾们讨论。这不问不知道,一问才知道:这个行业的标准化建设确实还是一片空白,与我们通过抱怨的“非标”的瓷砖行业差距还是很远。
于是,关于马赛克的定义问题就自然成为对话嘉宾首先要辨析的问题,这令人很快想起前天下午同样以探讨行业最原始问题――“佛山陶瓷”的定义等为主题的2012佛山陶瓷论坛。
马赛克本身就是一个舶来品,最早出现在欧洲的宗教建筑上。按照行业知名技术专家黄惠宁的描述:马赛克的出现最早是为了解决大型宗教建筑绘画的技术困难以及长久保存的难题。马赛克(Mosaic)的本意是指一种镶嵌的艺术。“百度知道”中说马赛克的建筑专业名词为“锦砖”,包括分为陶瓷锦砖和玻璃锦砖两种。不必说“锦砖”的说法准不准确,但就今天马赛克多元化的材质,就会让人顿感这个行业建立的标准的难度。
但即便如此,大家的看法还是一致的,即这个行业到了需要依靠标准化来解决发展动力的时候。没有标准的就等于没有自己的话语体系,不仅同行之间没有办法开展顺畅的交流,更容易在公共形象方面吃亏。比如我们至今不知道多大规格的“格子”才是马赛克,就很容易在“非马赛克”出现客诉的时候,连带自己的形象受损。因此,有嘉宾建议将格子边长在5毫米以下的才定义为马赛克。超过这个规格的就应该叫砖了。
另一个促使行业要加速建立标准体系的原因是用工难的问题。当下80后、90后的年轻人愿意在手工作坊呆的已经非常少。他们至少也希望做个产业工人。所以这个行业的机械化、自动化是必然的选择,而且谁先在这个领域实现升级,谁就等于掌握了那些年轻的技术工人,这也等于就掌握了行业的未来。但要实现产业的机械化、自动化,没有行业标准也很难推进。
在对互动对话做最后总结的时候,笔者提出了一个这样的观点:我们的生产商、经销商经常抱怨消费者不懂马赛克,以致于我们在渠道上要被迫与设计师“分钱”。但我们中很多人也许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马赛克行业原本就是只存在于历史中的,而且是在欧洲人的历史中。在别人的历史记忆中,马赛克是神圣的、艺术的,但到了中国,我们考虑的是将其产业化,通过产业化实现规模化,通过规模化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于是,原本艺术的、个人化的产品要变成大众化的工业品牌。于是,企业多了,行业大了,运行复杂了,我们还得考虑行业的标准化建设的问题。
华工的吴建青教授在陶瓷喷墨打印技术论坛上致辞的时候打趣说:时下,什么东西中国人一买就变得最贵,中国人一做就变得最便宜。什么时候论坛一开,就意味着有便宜的东西可卖。他说的是陶瓷墨水的事儿。而马赛克在中国的命运也大体如此。马赛克传到中国,中国人一做,立马就变成了最便宜的东西。产品卖的便宜,企业赢利能力差,积累少,连100多万的机械化设备都买不起,这叫他们如何参与标准化的建设?估计他们中找个盟主都很困难,相关的交流就更难。
确实,在笔者看来,马赛克行业至今还是一支没有番号的部队,一支杂牌军。而标准化建设就是其由杂牌军转型为正规军的过程。不过,现在看来这个过程会是很漫长的。
相关知识
马赛克企业如何从"杂牌军"到"正规军"
木门企业如何从“无名小卒”进军到“铁腕人物”
欧路莎"如何从优秀到卓越"销售培训营盛大开讲
现场实录:家装企业如何破解电子商务难题?
惠达王彦庆:中国卫浴品牌如何从本土到世界领先
木门企业需从小富即安到发展品牌跨越
橱柜企业如何让经销商“难舍难分”
业内:房地产20年从粗放到精细化
从1到0、从0到1、从1到无限 红星美凯龙1001战略分享
软体家具企业,从“坐”到“睡”的版图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