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装修知识网

首页 装修资讯 家居知识 家居百科
当前位置 >> 装修资讯 TCL跨国并购始末 近乎“完美”的失败样本

TCL跨国并购始末 近乎“完美”的失败样本

https://m.biud.com.cn 2012年05月19日09:58 家居装修知识网  

  TCL的跨国并购成为一个近乎“完美”的失败样本,对其进行详细解析,将有助于后来者避免重蹈覆辙。 

  TCL跨国并购的失败,是关注国际化的中国企业的热门话题。并购的失败率之高世所公认,很多学术研究发现,并购是一条实现成长的高风险路径。平均而言,由并购得到的回报大大低于资本成本。 

  那么,为什么还要并购?因为并购可以带来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大,可以维持赢利的增长,可以实现业务组合的多样化和再定位,可以满足资本市场的需求,可以为 CEO加上战略家的光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施蒂格勒曾说,世界上著名的大企业、大集团几乎没有哪家不是在某种程度上以某种方式,通 过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手段而发展起来的,同时几乎也没有哪家是完全通过内部积累发展起来的。 

  李东生主导的跨国并购,明显是以国际化经营来提升企业竞争力、缩短自身与跨国公司的距离从而成为一家“世界级企业”为诉求的。他说:“全球化这条路一定要 走,今天不走,明天也要走,因为企业在中国这个区域市场的竞争力,是无法与别人的全球竞争力相提并论的。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完成全球业务架构。步伐 太慢就没有机会了,当然步伐也不能太快,太快会摔跤。” 

  这个出发点是无可厚非的。问题在于,他对跨国并购的风险和困难估计不足,违背了一些根本性的指导原则,犯下了并购中所能犯的几乎一切错误,这使得TCL的跨国并购成为一个近乎“完美”的失败样本。对这个样本进行详细解析,将有助于后来者避免重蹈覆辙。 

  高层管理者亲身参与并购 

  由于并购活动对企业的战略和财务绩效具有重大的影响,所有的并购交易,无论规模大小,CEO都必须积极参与并作出最终决定。这不是一种形式,而是要求 CEO做到日常参与交易过程,其中包括了解目标公司的业务计划、价值评估及管理层的素质。CEO也要参与尽职调查、定价与合同谈判等重要事宜。 

  然而,在收购阿尔卡特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当时TCL移动的掌门人万明坚而不是李东生。2005年4月,在万明坚被免职之后,李东生才透露,并购阿尔 卡特手机业务时,当时TCL移动管理层看问题过于简单,认为该公司不到1000人,而且没有工厂,只有研发和营销体系,因此就自己设计了收购方案。省了几 百万欧元的咨询费,但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却没有预料到,结果一个季度亏损就超过了省下来的一点费用。“省了小成本却花了大价钱,这是TCL国际化的一个教 训。” 

  据说,李东生因纠缠于汤姆逊事务,而将并购阿尔卡特的事情交由TCL移动的管理团队予以评估。作为CEO,在并购阿尔卡特这样大的事情上,怎么可以完全听 凭TCL移动管理团队的意见呢?阿尔卡特在欧美的研发能力是此次并购的核心价值,媒体曾经鼓噪“TCL手机可以借势对方研发能力”,但李东生很快发现承受 不起,因为TCL原有产业经营的利润贡献,根本不足以维持这个研发体系的成本。 

  曾经有一位阿尔卡特人士算过一笔账:按最初的协议,700多名阿尔卡特员工将转入合资公司,以阿尔卡特原来的高薪酬福利,月支付近1万欧元/人/月,每月的人力成本高达700万欧元。也就是说,仅8个月就能将TCL并购时拿出的5500万欧元耗尽! 

  李东生被迫在2005年上半年做出一个断然选择,将整个研发架构推倒重来,相当一部分技术研发工作尽快转移到中国,所有研发都要以创造效益和价值为目标,一门心思开发有竞争力的产品。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就在于,李东生并没有积极参与并购过程。



  为并购交易指派交易发起人 

  TCL的跨国并购缺乏发起人,也就是在整个整合过程中,制定整合日程和监督整合进度的工作团队负责人。 

  从1973年至2000年间,艾默生公司完成了两百多项收购,累计投资额超过100亿美元。它的一个收购经验是,为每一项交易指派一位发起人,一位对这项 收购交易有归属感,并愿意为交易承担责任的高级管理人员。他是收购项目在公司内部的代言人,负责向CEO、董事会和公司管理团队的其他成员推广该收购计 划。他在收购交易达成后的角色也同样重要,必须确保收购计划的实施以及预期协同效应的实现。 

  在这一点上,李东生同样犯了错误。仍以阿尔卡特的并购为例,双方当初达成的谈判结果是,成立一家新公司,阿尔卡特注入4500万欧元和2G、2.5G的专 利知识产权,其600名在欧洲和中国的业务雇员也一起转入,并获得新公司45%的股份。按约定,这一股份可以在3年后根据当时的价值换为TCL通讯的股 份,上不封顶,下限为5%。这意味着在一定时期内,将存在两个独立的法人实体,TCL通讯以及TCL通讯附属的合资子公司T&A。这种安排给整合 埋下了“地雷”,TCL和阿尔卡特依然各有自己的渠道,TCL、阿尔卡特仍将是两个独立的手机品牌。 

  在谈判过程中,双方明确,为将协同效应发挥出来,需要由一个人统筹TCL通讯、T&A两家公司。而这个候选人当仁不让地落在了一手将TCL通讯做 大的万明坚身上。然而,恰在此时,国内手机行业发生巨变,万明坚根本无力顾及合资项目,随后,他更于2004年12月去职。有一种说法是,万明坚去阿尔卡 特的次数尚不如李东生。 

  缺乏一位对交易有归属感的高级管理人员,使得TCL通讯与T&A之间的业务整合几乎毫无进展。整合7个月后,阿尔卡特的大部分产品还是外包生产 的,而TCL自己的工厂却产能过剩。共享渠道资源,将两家公司的成功产品引入各自的销售平台,本应是最早着手之事,却一直无人推动。阿尔卡特方面的运营几 乎保持原状——这正是李东生言之痛心的“失控”:“从2004年9月份运作到调整前,我们在欧洲不单没有减少人,还增加了几个人,这是很不可思议的。”这 期间,合资公司亏损6.6亿人民币,双方共同投入其中的1亿欧元消耗了大半。 

  T&A当时提出,采取两大策略—创新和开源节流,发挥四大协同效应:交叉销售、采购、生产及研发。但现实情况却是,协同作用的发挥在操作层面困难 重重。一位前T&A中层管理深有体会地说,“表面合在一起了,但是事实上还是两张皮,貌合神离。”由于是两张皮,不可避免地要出现扯皮现象,“阿 尔卡特和TCL到底谁说了算,这个问题要扯半天。”离心离德的现象开始出现,因为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和文化冲突,有的销售大区经理走了,销售人员离职超过一 半,研发人员也纷纷选择离开,大批原阿尔卡特员工对并购选择了用脚投票。这样的状况直到2005年7月,TCL对手机业务进行战略重组,横向打通了相互独 立的两条线,两个品牌的产品规划、研发、采购、制造等资源被整合在一起,才有所改观。 

  TCL多媒体与汤姆逊集团合并重组彩电业务而形成的TTE公司,也同样处于因缺乏有力的领导而整合无方的状态。在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之前,作为TCL彩电 元老级人物的胡秋生一直跟着李东生与汤姆逊进行谈判。然而,2004年7月TTE成立后,李东生却临阵换将,任命赵忠尧出任CEO。到2005年9月,在 TTE巨亏不止的情况下,胡秋生重又出任TTE的执行董事长。2006年5月,胡秋生亦挂冠而去,李东生不得不亲自披挂上阵出任TTE董事长。汤姆逊并购 中的这种人事动荡,充分暴露了缺乏交易发起人的窘境。由于没有发起人,致使无人全力跟踪整个过程并使之成功。 

  注重交易活动的计划性 

  懂行的公司在整个交易活动中都强调计划。事实上,没有计划,不应该进行任何交易。这意味着,在达成交易之前,公司就应该准备好一个详细的计划,分步骤、分 季度地列出为实现协同效应和财务绩效所必需的行动,收购交易的定价正是基于这些协同效应和财务绩效。许多公司的收购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只根据一些综合的高 层次的假设来评估战略价值和潜在协同效应,并以此为基础来完成交易。在交易达成之后,再制订目标协同效应和目标回报的详细计划。这是一个有可能带来灾难的 做法。 

  例如,李东生当初曾对TCL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进行过美好的设想:“中国的低成本”加上“阿尔卡特的技术”,会促成TCL手机的跨越式发展。然而,事实 证明,这个理想的模式错了。首先,TCL最核心的竞争力——在制造方面拥有低成本优势——并非如想象的那样强大。这一点包括诺基亚、摩托罗拉等跨国公司后 来也都有所发现,因为相较跨国公司可以动用在东南亚、南美等地全球供应链资源,在世界各地寻找最合适的成本,TCL实际只能在华南珠三角一带拥有相对便宜 的原材料和人力。具体到产品层面,实际TCL只是在一些低端机型上可以采购到便宜的零部件,很多高端机型的材料都必须到价格昂贵的欧洲和日本市场购买,这 样算下来,实际成本并不低。 

  其次,在并购之初,一位阿尔卡特人士就曾对《财经》评论说:“TCL的毛利率并不很高,用很高成本拿到一个国际企业,好比用打工仔的钱去养一个造飞机的工厂—这是穷人养富人。” 

  2004年6月底与阿尔卡特合资前,TCL手机业务毛利率为22.5%,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净亏损约3500万欧元;到2005年3月底,TCL手机业务的 毛利率已骤降至5%,合资公司仍然保持着同样数额的净亏损。李东生由此才认识到:“我们的赢利能力不足以长期维持人家原有庞大的技术平台。只能尽快将人家 的核心能力移植到中国的企业体系里生下根来,将人家的部分价值转到中国企业身上并产生协同效应。而且,这个过程一定要快,否则人家的核心能力就会挥发并流 失,我们买的价值就会快速贬值。” 

  理想既不现实,为收购对象制订有效的业务计划也就无从谈起,李东生只能空喊出“18个月扭亏”之类的豪言壮语,而根本没有仔细考虑并购后可能面临的艰难挑战。 

  首先,如何削减原来国际企业的高昂成本?其次,国际企业既然拿出自己的业务出售,就是因为回天无力,收购方有什么把握能够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详细的计划 是收购成功的一大重要因素,而TCL似乎却是欢天喜地地投入收购,在遇到了超乎自己想象的困难局面之后,又一筹莫展,几无章法。 

相关知识

TCL跨国并购始末 近乎“完美”的失败样本
厨电企业热议资本运营:会花钱才能体现上市价值
近乎完美 现代极简风格的白色家居设计 (组图)
近乎完美 现代极简主义家居设计(组图)
TCL:全球化路上的领航者
央视财经聚焦跨国并购潮
LED照明发展势头猛烈 跨国并购迎最好时机
惠而浦两桩跨国并购交易面临三大挑战
打造完美的客厅风格突出个性最忌“容纳百川”
张世礼:营造高文化品质功能完美的室内环境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TCL跨国并购始末 近乎“完美”的失败样本 https://m.biud.com.cn/news-view-id-128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