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装修知识网

首页 装修资讯 家居知识 家居百科
当前位置 >> 装修资讯 老李眼中的30年家具史

老李眼中的30年家具史

https://m.biud.com.cn 2011年04月26日16:55 家居装修知识网  


上世纪70至80年代,北京筒子楼内的典型陈设。新世纪以来,北京普通居民家的典型陈设。

  70多岁的北京居民李希泉至今对家具有着特殊的喜爱,在他东北家乡的老房子里至今还放着一个老旧炕琴(东北方言,炕 柜的意思),那是自己当年请镇上最好的木匠花了半年时间给儿子儿媳打的。如今,自己和儿孙们在北京的新家全都换上了当代流行家具。这个老家具便苍凉地留在 了老房子里,每每看到它,老李都感慨万千:从请个木匠费劲地打个家具到现如今可随心所欲地在卖场内选家具,甚至享受家具商“无微不至”的上门服务,30年 来,家具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

  1978年以前

  儿子结婚要先请木匠

  “那个年代想做几件儿像样的家具是很难的,搞不到木料,自己只好偷偷到山上选几棵粗壮的松树或杨树砍下来,放在院子角落里风干半年左右,再请一两个镇上的木匠回家来做,两个木匠加班加点要半个月才能做好一个炕琴。”

  1978年的春天,北京天坛家具厂内的老工匠们还在一如既往地操持着手中的绝活儿,生产着一直以来只能凭票购买的、 供给少数人使用的珍贵家具。家具厂外却已悄悄地兴起了另一群凭手艺吃饭、为多数人生产家具的木匠们,他们或走出家门主动找活,或坐等家中等人上门,一个工 具兜子,装着拉锯、锛子、铆子、推子、刨子、锤子和尺子,就可以打碗柜、立柜、炕琴、对柜和琴合柜。

  为了给儿子、儿媳添置几件像样的结婚用品,打过家具的老李也请起专业木匠来。他说那时候想做几件儿像样的家具是很难 的,搞不到木料,自己只好偷偷到山上选几棵粗壮的松树或杨树砍下来,放在院子角落里风干半年左右,再请一两个镇上的木匠回家来做,两个木匠加班加点要半个 月才能做好一个炕琴。在镇上或者乡村,很多人家的椅子、桌子、碗柜、立柜等家具都是木匠一铆一锤做出来的。耐心点的木匠能按照雇主画的家具轮廓做,脾气不 好的木匠就按照自己的经验去做,哪管你想要什么样子。家具设计在那个时候好像根本不存在,一切全凭艺人的经验。

  木匠们背着工具兜子走街串巷之际,像天坛家具厂这样的老厂及各地的木匠房或旋木厂也一如既往地生产家具,只是这些家具多供应给学校、医院、机关单位等,普通人很难也没钱买到这些“正规”生产的家具。

  “可以说,(上世纪70年代)那个时候,老百姓都得靠木匠做家具,在普通老百姓中间,木匠们算手头宽裕的。”老李说。

  1978年-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

  走出大山的“山里人”

  “那个时候我正在老家一粮库工作,粮库不远处是一个停了工的公家旋木厂,后来山里来的木匠租了其中一个地方干起了家具作坊,逐渐地,家具店多了起来,小家具老板们把原始的旋木厂变成了当地的家具集中生产区。”

  初具规模的家具厂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批批能干的木匠从山里走进城市,最初只到一家一户做一件家具,慢慢 地开始租地、收学徒,买一些电动工具、同时生产多件家具,有了自己的小型家具工厂,最终在工厂前面又建起了家具店。初具规模的私营家具厂便以这种自产自 销、“前店后厂”的模式开始了家具产品经营,中国当代家具产业雏形也是从那个时期开始孕育的。人们常说的,做家具起家的人都是一些“山里人”,说他们可怕 有点言过其实,实际上,“可怕”二字用在这里更多的是一种赞扬,说的是,正是这些山里人完成了中国家具从个人手工制作到小作坊式生产的转变。

  从找木匠打家具到去家具店买家具,老百姓拥有家具方式的转变大约经历了5年时间。老李回忆说,那个时候他正在老家一 粮库工作,粮库不远处是一个停了工的公家旋木厂,后来山里来的木匠租了其中一个地方干起了家具作坊,逐渐地,家具店多了起来,小家具老板们把原始的旋木厂 变成了当地的家具集中生产区。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前店后厂”的家具企业是不愁销路的,只要你能做出家具来就会有人买,摆在店里的家具只是样子,家具 厂根本不需要货仓,家具一做好,就会有人来提货,工人们加班加点总算能完成顾客的订单。用老李的话说,那个时候,正是生活水平好的时候,人人家里都有点 钱,买个家具改善一下生活环境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是能生产家具的企业并不多。

  尽管不愁销路,家具企业还是很有营销头脑。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翻开当时的报纸,常常会看见某某家具厂大型展销订货会在某某展览馆举办、各种家具600-1700元不等等信息,火热的促销广告记录了中国家具产业的飞速发展历程。

  这个时候,人们再想拥有一套天坛家具已不是什么梦想和奢望了,地方家具厂和私营家具厂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据老李 回忆,当时能办得起展销会的企业不仅仅是国营企业,一些私营企业也参与进来。购买家具的消费者选购家具时不会考虑国营私营,只要东西好,就会有人争抢着来 买。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末

  走进百货店选家具

  “搬到北京后,我经常到前门、西单等地转悠,眼见着一处处家具门店先后开张,心想这下好了,再也不用请木匠来家现做了。我家中的八仙桌和衣柜就是那个时候买的。”

  上世纪80年代,家具企业一边热火朝天地办着展销会,一边寻思着做终端,于是百货店内出现了家具专卖区。不过,这些 家具专卖区通常面积只有二三百平方米,远远满足不了家具展示需求,且只有当地比较有实力的企业才能走进百货商场,家具样式相对单一,满足不了消费需求。这 时候的人已有了“选”购的需求, 不像5年前,愁买不愁卖。

  上世纪80年代末期,老李已和儿子举家搬迁至北京北太平庄地区,对家具情有独钟的他经常到前门、西单等地转悠,看着 一处处家具门店先后开张,老李感慨:“不过10年时间,买件像样的家具再也不用请木匠了,现在我家中的八仙桌和衣柜就是那个时候买的。”家具“集市”的形 成满足了老百姓的选购需求,“集市”内通常有多家家具门市,甚至是家具厂房,仍旧是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如北京的西四、东四、西单、前门,成都的八一广 场,顺德的乐从、龙江等。由于上世纪90年代伴随欧美家具产业结构调整、在中国广东建立家具OEM加工企业,广东家具制造水平骤然提升,同时带动了四川、 江苏、上海、山东、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家具产业的发展。几年中,全国家具企业大规模引进进口设备、建立家具生产流水线、模仿国外家具设计、学习 国外家具生产企业管理技术,使中国家具产业发展有了质的飞跃,逐渐分化为内销型、外销型、内外结合型三大类家具企业。

  随之而来的便是家具产品极大丰富,有内销业务的企业急需建立产销分离式经营体系,对销售终端需求急迫。上世纪90年代,各大中城市家具卖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广东、四川、山东、东北地区家具普遍销往全国各地。

  进入新世纪

  家具走回“量身定制”

  “现在可不敢逛家具城,逛多少天都选不出来。样式太多了,看哪个都好,根本看不过来。”

  进入新世纪,家具仿佛镀上了金光。走在富丽堂皇的家居卖场内,看着布置精美的家具展厅,摸摸设计考究的家具,老李欣 赏得直“生气”:“好东西全让你们年轻的赶上了。”与老李的感觉不同,家具厂商直抱怨:新时代的消费者不好伺候。市场上欧式的、美式的、古典中式的、现代 新中式的、简约的等风格家具已经让消费者花了眼;板式的、实木的、藤制的、铁艺的、玻璃的、石材的、软体的等各类材质的家具让消费者更无从下手。

  在家具风格与材质越来越丰富、家具市场趋近饱和之际,家具商开始走上了打品牌的道路。红苹果、皇朝、全友家私、双 虎、美克美家等最先一批开始在国际和地方媒体投放广告的家具品牌现如今已广为人知;紧跟其后的健威、中信、意风、百强、斯普利等家具也逐渐走进百姓视野。 除了通过广告手段建立品牌知名度,众多家具品牌还选择了通过人性化的服务吸引消费者及拉拢回头客。

  说到人性化服务,不得不注意在全国家具市场内一个较为特殊的市场——北京家具市场,起步时间不算晚、企业规模不算 小、生产技术不算落后,但始终没有走出一个国内知名品牌,说来让京城诸多家具老总感觉汗颜。然而,外地品牌想要进驻北京却始终无法站稳脚跟。也许是沾了“ 京作儿”家具的光,也许是“首都产”给了消费者信心,京城百姓除了“京字号”家具很少认其他品牌。这也促使“京字号”家具更加注重人性化服务,已大规模批 量化生产的企业仍坚持保留部分“定做名额”,只要有单,家具厂便会按单量身定做。新近刚建了新工厂的百强还特意花了500万元进口了一套数控全自动家具定 做设备。

  30年时间,中国家具产业完成了从木匠手工制作到小作坊式生产再到大规模工厂化生产“三级跳”,“机械定制”成为大规模工厂化生产阶段内一个特殊现象,但却象征了市场竞争中家具企业的创新之举,也预示着家具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

商报链接

  中国家具第一人

  中国家具产业实现了大规模工厂化生产一定要感谢一个人,他叫吴荣泉,上世纪50年代漂泊海外,为国家从事情报工 作,1979年便以港商身份与深圳华侨城集团合作成立了华盛家具厂,从此中国有了第一条板式家具生产线。华盛家具厂成立第一年销售额便达到了1个亿,这在 当年整个行业产值不足5个亿的情况下是非常轰动的。上世纪90年代末,广东家具全国“跑”,很多家都使用吴荣泉的华盛家具。可以说,华盛创造了当时中国的 家具销售奇迹,也带动了一大批新秀家具企业纷纷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线,中国家具产业在工厂化生产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吴荣泉无愧地成为了“中国家具第一人 ”。

  目前华盛家具品牌尚在,只是20年前的辉煌已被后起之秀掩盖了。自实现了大规模工厂化生产,20年时间,中国家具产 业涌现多个“第一人”,为行业今天的繁盛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如美克美家的冯东明,全有家私的王友全,明珠家具的王建兵,正是有了他们的努力和创新,中 国家具产业才实现了30年来的飞速发展。

  如今,“第一人”已渐渐老去,但留下的产业依然辉煌,只有涌现更多的“第一人”,才能基业常青。

  一个产业带火一座城

  “中国家具看广东,广东家具看顺德”,5年以前,没有人会怀疑这句话的真实性。

  顺德,一个伴随中国家具产业壮大而闻名的城市,全村千家万户都在从事家具生产及与家具生产相关的材料经营工作,上世 纪90年代中期,顺德产家具已占据中国家具总产量一半以上。随后几年,顺德市政府全力扶植家具产业,制定政策、减免税收……顺德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家具 第一城”。

  时间进入2003年左右,顺德的优势逐渐被同样扶植家具产业发展的深圳、东莞、广州等地掩盖。从对家具分销至关重要的家具博览会来看,中国展销水平最高的三大家具展纷纷落户东莞、深圳、广东三地,预示着东、深、广三地已与顺德一样成为中国家具产业标志性地区。

  香河,“中国北方家具商贸之都”,与顺德一样,全香河人都在从事家具及相关材料生产。香河市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要用3年时间将“北方”二字从“中国北方家具商贸之都”中抠出去,一个产业带火一座城的剧目时刻都在上演。

  设计短板

  新世纪以来,中国家具企业的生产技术及管理水平已非常成熟,随之成熟的还有中国百姓的消费观念及国外市场对中国家具产品的认识。设计短板,成为中国产家具无法取悦国内消费者及国外市场的最大瓶颈。

  “家具设计看米兰,中国设计看广东,广东设计看国外”,这样一个逻辑暴露了中国家具设计抄袭的恶习。早先参加国际家 具博览会,中国家具老板及随行是被禁止入内的,以防抄袭国外产品设计。中国家具因抄袭国外设计而被告侵犯知识产权案件时有发生。再到中国家具三大展上看 看,禁止拍照、同行间家具画册难要的现象极为普遍,原因就是怕别人抄袭自家设计。从“抄袭国外设计被诉讼”到“抄袭同行设计受阻挠”,中国家具企业逐渐认 识到了设计是一种资产,已被市场极为看好。一场围绕“家具靠设计取胜”的攻坚战已打响。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家具第一展”——东莞家具博览会上,可以看到参展企业的设计已经走出了模仿国外设计的路子,开始向着“设计中国人自己的家具”方向发展。

  红木家具一枝独秀

  提到中国家具,总是不能落下中国传统家具的精髓——明清家具。时至今日,明清家具都成了古董不知摆在哪位名门显赫家中和博物馆内,或被雪藏在民间收藏者手中,但沿袭明清家具风格而制作的红木家具却成为现代中国家具市场上一朵奇葩备受瞩目。

  明清家具使用黄花梨和印度紫檀制作而成,但现代红木家具材料包括花梨木、紫檀、鸡翅木、酸枝等8大类34种木材,其材料价值虽不及明清家具所使黄花梨和紫檀的价值,但仍很珍贵。

  红木家具最珍贵的部分是沿袭了明清家具的设计和制作工艺。品鉴一个红木家具是否有收藏价值,首先要看它的型韵,是不是具备明清家具的“味儿”,其次才是鉴别其用材是否属珍稀红木。

  真正出于收藏目的而买红木家具的人,往往会大量研读明清家具史,对红木家具的制作工艺有非常高的要求,且多为提早定 做。这不由得让人看到,红木家具的消费取向与老百姓对普通家具的需求取向不谋而合,均向着风格、工艺要求较高的定制化方向发展。也许,中国家具的未来真的 会走上红木家具发展道路也不好说。

相关知识

老李眼中的30年家具史
请木匠任意敲打到工厂量身定制 30年家具史
2周年丨我们住的不是房子而是“家” 围观老业主眼中的金螳螂家
你家老公眼中的“女神”跟你大不同?
一张图回顾中国家装发展的30年
20位设计师眼中的20年 | 香港回归纪念设计展亮相设计北京
30年联邦家居 与你一起见证30年中国好家具
老李的看房日记:二十四笔探究保利首开熙悦春天
一个家居人的30年家居路:有辛酸,也有喜悦
好声音联袂好家具 联邦30年大庆感恩献礼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老李眼中的30年家具史 https://m.biud.com.cn/news-view-id-14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