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装修知识网

首页 装修资讯 家居知识 家居百科
当前位置 >> 装修资讯 你何时住进智能屋?

你何时住进智能屋?

https://m.biud.com.cn 2011年04月26日17:35 家居装修知识网  

9月的科博会展示了国内第一批科技住宅样板间。当人们步入这些“智能屋”时,脑海中浮现了这样的场景:下班路上,用手机拨通家里电话,空调和微波炉随即开启;家中的老人突发疾病,只需触动一个按钮,社区医院、物业、急救中心就都能接警……幻想之后,现实问题随即出现:这样一套“智能屋”要花多少钱才能实现?


  智能屋推广为何遇阻?


  20世纪90年代中期,可视对讲进入了一些新建小区,继而,窗磁、门磁、烟感、红外探头不断涌现。家居智能化随即成为了热点话题,一些楼盘也很快将此作为卖点。但是,家居智能化并没有真正“热”起来,智能产品始终没有在平常百姓家推广。


  下面几位消费者的说法也许剖析了阻碍智能化家居进入普通家庭的原因。家住京城东部某小区的赵女士表示,自己家位于一个20世纪80年代建起的老小区,打算安装一套报警系统,可是,小区里那个由过去房管所改成的“物业”却表示,以前没有先例,无法接警,看来一家一户的智能化是孤掌难鸣了。在一家科技发展公司工作的金先生坦言,有些智能化产品需要政府各个部门协调工作,才能实现,比如,“三表抄送”,住户家中显示的水、电、燃气的数字,只要跟自来水公司、供电局、燃气公司各自的数字对不上,这些部门就不会认,“三表抄送”也成为了虚设。20多岁的谢先生谈及远程控制则认为,自己如果工作繁忙到一定程度,也不会回家做饭了,那么,远程控制冰箱化肉、微波炉启动、电饭煲焖饭,也没什么实际意义了。除以上原因外,更多的消费者不愿触“智”的原因还是嫌价格太高。一位从事过IT行业的齐先生称,目前的智能家居产品市场价远远高于成本,主要是这个市场没有形成规模。


  5000元能装成“智能屋”?


  然而,相关企业并没有放弃这个市场。近日,有家装公司将安装“数字智能家居安全控制系统”作为新的服务项目。据推出这项服务的阔达装饰公司董事长介绍,一套两居室的住宅,在装修时添加5000元价款,就能实现“水、燃气、照明用电的自动通断;玄关灯自动感应产生明暗变化;家庭语言数字留言箱;电话远程监听家中状况;人性化全程语音提示操作;烹调定时器”等十余项智能控制功能。若是一居室,只需3000元。即使是那些面积在200平方米以内的别墅,安装价格也不会超过万元。


  那么,这个价格是否合理?该董事长称,装饰公司是以集团购买的形式,从电子公司购得相关产品的。电子公司省却了场地费、广告费、施工、人员成本,产品价格自然走低。总体而言,集团购买比单独购买节省了40%的费用。对此,消费者是否买账?记者从这家公司了解到,已有百余户家庭为此“买单”,不过探查一下这些家庭的状况,基本属于高薪白领一族。该公司工作人员还明确表示,此项系统还不能针对旧房住户安装。


  三五千元安装多媒体网络系统?


  记者还探访了一家经营“多媒体网络系统”的科技发展公司。当看到大、中、小三号的配线箱后,记者索要了报价单,上面标明:80平方米以下的经济适用房标准配置价格为3000至5000元;100至200平方米的公寓楼的标准配置价格为7000至9000元;300平方米以上的复式别墅的标准配置价格为8000至10000元。这是一套什么样的网络系统,竟然跟打造“智能屋”的价格相仿。工作人员介绍了其原理:一个配线箱,将入户的通讯、宽带、有线电视等一个终端扩展为多个终端,可以在住宅各居室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也就是说,家中最多有11台电脑可以同时上网,却只收一份上网费;你可以在不同的房间收看有线电视,欣赏一台影碟机播放的节目,一台音响播放的音乐;房间多的,来电话可在任意房间接听。若有两个号码的电话,在同一部话机上可接听不同号码,还可实现居室间的相互通话”工作人员补充说。


  但也有消费者对此不屑,自己通过电话线串联、有线电视串联的方式,也能实现多个房间同时打电话、收看有线电视。工作人员则认为,住户重新拉线进行布置,影响装修效果,也存在安全隐患。而这套系统能使家庭网络布线在初次装修时一步到位,避免重复投资。


  以上商家、消费者各执一词,但是,这些价目情况已经很清楚了,消费者关于安装智能化家居产品也该贵贱自知了。

相关知识

你何时住进智能屋?
2018年已不足100天,听说你还没买智能锁?
脑洞大开的创意住宅 你想住哪栋?
土豪迪拜人要住进海底龙宫?
恋上你的床 10款很有创意卧室中的床(组图)
恋上你的床 10款创意卧室中的床(组图)
恋上你的床 10款创意个性卧室中的床(组图)
科勒非接触式洁具套件:挥手即冲
这样的衣帽间设计,还你一个“住进衣帽间”的梦
十·一,你hold住好运了么?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你何时住进智能屋? https://m.biud.com.cn/news-view-id-18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