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国内太阳研究界启动“西部太阳选址”计划,期望用4年左右的时间,在我国境内天文气象条件最好的西部地区为巨型太阳望远镜选出最佳观测台址。建成之后,口径为8米的地面望远镜可望在未来20年“探日”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作为今年天文科普宣传系列活动之一,3月22日,国家天文台太阳观测站选址大队大队长刘煜来到南京,为市民讲述太阳望远镜选址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年大半时间,选址队都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区域穿梭
刘煜说,太阳观测选址和通常的天文站点选址有一定区别,后者主要依据夜间的视宁度(望远镜显示图像的清晰度),而前者则是看白天的大气视宁度。白天时,太阳辐射使得地面温度升高,产生的大气湍流和对流往往比夜间要强,视宁度通常会比夜间差。由于水的热容量大,受到太阳光照射后温度升高缓慢,所以水面上的空气比陆地上的空气更加稳定,这样视宁度就会相对比较好,因此多数太阳观测站都选在水域附近。
为了找到理想的选址,刘煜带领团队把西部地区的卫星地图研究了个遍,很据地形、气候、交通等条件初步筛选出了40多个合适候选点,再对每个选点的进行实地考察。一年大半的时间里,选址队伍都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区域穿梭着。
在西藏选址时车辆险些掉进冰湖
在一次赴西藏选址路程中,刘煜的队伍行进在冰冻的湖面上。没想到的是,车辆行进到湖中心时,看似结实的冰面突然裂开了一个脸盆大的口子,车辆后轮一下就陷了下去(如图,本报资料照片)。夕阳渐渐落山,室外只有零下十几度,刘煜和同事们不得不折返车内,小心翼翼地挤抱在前排取暖。“那一晚上谁都不敢合眼,就怕冰面继续开裂。”幸运的是,由于夜晚温度低,后轮的洞口再次被冻成厚厚的冰块,这才让队员们逃过一劫。
刘煜说,科考路上,泥石流、下长坡、高原反应是家常便饭,但也造就了队员们长期野外生存的高超技艺。经过长达2年的跟踪测量,他们的足迹遍布了半个中国,得到40多个选点的视宁度、水汽、日照时间、云量等宝贵资料。“经过初步分析和对比,藏南阿里地区、扎日南木错和班公错等地区比较适合建立观测点。接下来,我们将对这几个候选点做更为详细的定点观测,力争未来几年完成西部太阳选址这项大工程。”
最怕天文台站还没建好,就被宾馆、球场包围
刘煜说,在云南有一个抚仙湖太阳观测站,当年建设它,是为了配合国家空间太阳望远镜。那里距离昆明有60多公里。上世纪90年代选址时,那里视野开阔,人为活动少,就确定了建设地址。但让天文学家没想到的是,天文台站还在建,周边突然建成了好几个五星级宾馆和高尔夫球场,观测站一下就被“包围”了。
据介绍,这些商业建筑已经占地100多公里,他们带来严重的光污染,使得晚上观测几乎不可能。抚仙湖太阳观测站的“经历”,刘煜认为也是一次“教训”。“有的时候,我们往哪儿跑,这些商业机构就往哪儿打听。为了‘躲’他们,很多时候,我们选址都处于保密状态。”
相关知识
为躲光污染,探日“太阳镜”秘密选址建设
LED灯光刺眼 近半受访者被严重“光污染”
怎样有效拒绝睡眠期间的光污染
广州可能根据亮度确定光污染收费标准
办公室光污染灾区 近视白领青光眼高危人群
光污染严重 导致“封杀”黑色夜空
香港拟加强规范户外光污染
LED显示屏“晃眼” “光污染”扰民
警惕瓷砖玻璃等成为光污染帮凶
家居光线需重视,家装谨防光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