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房地产业长期处在久住坡、不嫌陡的状态。从2003年调控至今,房价屡屡反弹,步步走高,形成了一个“高压舱”,中央、地方、开发商、银行、老百姓都处在这个高压环境之中。房地产改革是否也可以引用这种逆向思维方式?我们不妨学习自然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在调控效果不显著的情况下改做减法,给房地产业从上到下减压。
就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形势及调控政策来看,一方面是应该转向“疏”。由于中央对民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并且伴随着调控之“箭”的连环发射,一线城市的房价如果不松动,下一步可能出台更严厉的房市调控政策,如扩大限购面、扩大房产税征收范围等。
4月1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释放出加大调控力度的信号,因此调控政策的走向可能继续以“堵”为主,然而根据历年调控屡堵屡反弹的经验来看,堵是难以解决问题的,调控应该以疏为主。
另一方面是可能转向“疏”。由于滞胀隐忧的出现,调控政策将面临左手是“虎”(通胀),右手是“狼”(滞胀)的双重干扰,而且就目前企业生产困难来看,调控手段可能会在某个时间点变软,即由“堵”转向“疏”。
第一是金融要“疏”
现在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都大于实际货币需求,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当然房价也不例外。因此在高通胀时期,要控房价首先控通胀,然而控通胀的同时也要防滞胀,否则“虎”未走,“狼”又来,调控成“空调”。
所以想要降低房价就要给金融减压,就要减少货币发行、减少放贷。
现在要收回超发的货币,可以适当开放高档商品房等奢侈品消费,对冲通胀,把“老虎”重新关进“笼子”,否则通胀无法解决,而打压过度又使经济滞胀,所以还是有保有压比较妥当,一方面收缩金融,一方面搞活流通。
第二是政府要“疏”
不合理的财政分配机制是导致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重要原因。按我国现行的财税体制,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例一直保持在70%,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占30%,而事权配置则是相反,中央占30%,地方占70%。因此在7成财权集中中央、7成事权集中地方这样一种不合理的结构下,中央再让本已融资困难的地方去负担沉重的保障房建设,钱从哪儿来?不是又给地方政府一个打开“土地财政”挣钱的借口吗?毕竟只有卖地的收入基本上全部归地方政府所有。因此,在这样的财税制度设计下,促使“土地财政”逐步固化。这也成了多轮调控最终都无疾而终的关键因素。
正是由于地方政府对房地产业的过分倚重,中央的多轮调控最终成为“空调”。所以,只有下决心改革现行财税制度,调动地方政府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相关知识
房价维高只因刚需政府调控应从房源入手
刘光宇:房价屡创新高只因百姓买涨不买跌
这3件事让开发商坐立不安,房价要下降了,刚需一族赶紧买房
为稳住房价,专家竟建议刚需族要敢于啃老,网友们忍不住了
还再指望中国房价能降下来?该醒了,太多刚需还没买房
未来20年房价不会下降?刚需族还必要纠结买房吗?看完果断出手
深圳“房价收入比”走高 年轻人买房刚需大
保定花园洋房降50万无人问 房价已超本地刚需
房产专家:一线城市房价若打八折刚需族可入手
厦门主城区楼市豪宅化刚需被迫岛外置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