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第11届北京绿色家博会在京举办,本月底,华夏家博会也将开展。参加这些展会的企业虽然标榜低价,但记者在家博会现场看到,逛展消费者人数寥寥,甚至还没展商工作人员的数量多。与过去相比,现如今,展会现场给人以萧条的景象,家博会为何风光不再?
现场报道
消费者人数没展员多
“您看地板了吗?”“您选好橱柜了吗?”“您家需要安瓷砖吗?”“家装公司您定了吗?”上周五,记者在家博会现场看到,很多展员并没有安分地待在展厅内,而是竞相冲在自家展位前,在过道里招揽生意。
记者注意到,曾经有一位前来观展的消费者,被6、7位佩戴着工作牌的展员围在中间,争相配发自家的宣传资料。而与这配备充足的展员数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来观展的消费者却成了展会中的“少数派”。
“人太少,一上午才订了4单。”誉丰地板展位内的一位工作人员抱怨道,“月底那个华夏家博会我们不参加了,太累。场租、布展、撤展、人员,成本很高,这回没准都回不了本儿。”
满场特价
却不知原价是多少
除了家装展位是摆满了供设计师和消费者面对面交流的桌椅,其它每个家具、建材展位都摆了少量货品,几乎每件产品上都贴有黄色的特价标签。“原价是多少钱?”这是进入展位消费者最常提出的问题,因为多数展商没有标注产品的原价。
在一家同时注明产品原价的展厅内,销售人员说:“标注原价,其实是为了突显促销价格低。”同时,这位展员向记者透露,这“原价”其实比店里标价会略高一些。
大牌缺席
多数参展企业没名气
记者注意到,参加本次家博会的知名家居品牌并不占据多数,记者统计了一下,参展的近二十个家具品牌中,其中一线品牌占比不足三成。再以橱柜为例,现场仅有4家橱柜企业,并且没有一家是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等京城一线家居卖场的驻场商户。
通过现场展员的介绍,记者发现,某些品牌来自外省,此前极少听说,在北京的经销店远在六环以外或根本没有固定的驻京店面,“我们在北京有办事处的。”某橱柜品牌展员说,“你可以到网上看看,我们有网店,经常搞团购。”
家装公司方面,行业领军企业除实创装饰以外,东易日盛装饰、博洛尼装饰、龙发装饰、圣点装饰、业之峰装饰、元洲装饰、亚光亚装饰等并未参加本次家博会。
行业分析
展销会
兴盛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提到家居领域的展会,很多老辈儿人立即会联想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分外火爆的家具展销会。
据曾在北京市家具公司工作、现任北京市家具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于秀苏回忆,那时,当“组合柜”作为新鲜事物第一次出现在展销会上时,便受到追捧,一款便售出800余套,足见当时家具展销会的人气。
“当 年,家具展销会是老百姓购买家具的主要场所。”据时任开隆家具公司总经理的田耘回忆,1988年,他所创办的“开隆·生活美·新潮家具展销会”上曾经推出 过一款非常受欢迎铜床,“前来购买这款铜床的顾客排成长队,队伍足足有一公里长。”据田耘回忆,当年这款床垫,一天就卖出了几百套现货,同时还接了几百套 订单。
然而,在第11届北京绿色家博会现场,记者看到,逛展消费者人数寥寥,甚至还没展商工作人员的数量多。同是选址展览馆、体育馆,同是短期举办,也同样是集展示与销售于一体,但为什么现在的家居行业展会却没有当年的风采?
“当 年的家具展销会之所以如此红火,更多是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田耘说,家具展销会最兴盛的时段是1986年至1993年间,那时候,北京作为经济、文化中 心,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有很多文化、体育展览场所,例如工体、首体、民族文化宫、军事博物馆、国展、农展等,那时候,这些展览、展示场所常处于闲置 状态。与此同时,一些外地的家具厂商,却苦于找不到经营场所,在路边卖家具成了当时一景。于是,一些“精明”的人,便在二者之间搭建起了桥梁,租用展览、 展示场地,招揽家具厂商在此展销。
参与展会企业成本高
“当年,展馆的租金很便宜。”一位曾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组织过家具展销会的业内人士说,那时候,北京很多展览馆更多承担着政府职能,常处于闲置状态,“不像现在,各大展馆的档期排得满满的。”
也正是因为需求量巨大,从而推高了现在的场馆租赁费用。一位地板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曾经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组织过展销活动,场地费达到了百万元量级。
一位参与绿色家博会的地板展商告诉记者,他们参与这类展会,通常租用80平方米到100平方米的展位,3天的场地租金大约需要5万到6万元,场地装修、展台搭建等布展费用也在5万元左右。
为了吸引消费者眼球,一些公司还会在布展上下功夫。据一家装公司工作人员透露,前几年某家装公司搭建的双层展台的造价甚至就有三四十万元。
“展会成本逐年提高,但效果却一年不如一年。”这是很多不参与这类展会的企业负责人给出的理由。
北 京世纪京洲家具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郑贤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之所以不参加家博会,是因为家具是大件产品,运输、安装布展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财 力的投入,为了博人眼球,还需要新颖的设计,场地租金也很贵,这一切的成本投入只为了三到五天的临时性展销,很不划算。
郑贤超说,如果北京市场面对家具零售商提供的固定家具卖场面积不足的话,才会考虑这种临时销售模式,可事实不是这样的。
“家具展销会是北京家居市场的雏形。”田耘说,家具展销会从最初的10天一届、15天一届,后来发展到半个月、一个月、甚至半年、一年一届。一开始是租用别人的场地,后来就开始有人自己租用固定的场地,家居卖场也就逐渐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现在家具卖场的装修投入和商场管理各方面都非常健全,家博会在展位价格和设计上都没有优势,竞争力不足。”郑贤超说。
参展企业为展不为销
“前 些年的家居类展会主要还是面向经销商进行招商性质的比较多,最近四五年兴起了像家博会这种直接面向消费者售卖产品的家居展会,这是过度营销的体现。”某品 牌地板市场总监吴先生告诉记者,在北京家居卖场和各直营店已经很多的情况下,企业再增加一部分成本去参加家博会等形式的促销集采活动,其实也是迫于市场竞 争加剧的大环境。“我们不参加别人也要参加,这就是一次增加曝光率的机会。”
吴先生认为,家博会上产生的销量并不一定就是增量,“如果没有这些展会,消费者还是会回到家居商场或店里去买。”
对 于展会主办方打出的低价牌,吴先生表示,价格一定是和产品及服务相对应的,参加家博会的消费群体会对价格更加敏感,商家会拿出一些款式不新的“存货”低价 出售。而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对家居生活品质的要求都越来越高,很多追求时尚潮流的年轻消费者其实对家博会并不感冒。
“不论哪个家博 会,主办方都以盈利为目的,钱收得越来越高了,增值服务却越来越少。”一家装企业市场部经理抱怨道,主办方的推广力度近几年急转直下,以前家博会会在报 纸、户外、地铁等醒目位置投放广告,帮助参展企业共同宣传,现在这些渠道用得少了,知道的人少了,自然去的人也不会多。加之现在总体市场不太好,客户总量 也在萎缩。
据该经理介绍,现在的家博会没有了前些年的盛况,参观人数有所减少,许多一线品牌也早就不参展了。他还透露,月底的华夏家博 会主办方在官网上罗列了包括他所在公司在内的众多一线家装公司,其实他们根本没参加,都是主办方借他们公司的名头在招商小公司,并吸引消费者到场。
提个醒儿
缺少服务信用保障
消费者须理性消费
刘晨 北京市场协会家居市场分会秘书长
装房子、买家具、选建材,家居行业是大额慢速消费品行业,其特点是费用投入较大,产品使用时间较长,在这种特殊的产品属性面前,对交易后的质量保障和服务要求很高,不能投诉无门,找厂家找不到。
因此,家博会这样的交易形式在家居行业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原因就在于家居展会主办方仅是一个简单的交易平台,它并不具备家居卖场载体所拥有的服务和信用保障的功能,而这些在家居行业显得尤为重要。
一分钱一分货,消费者应注重家具建材产品所蕴含的质量品质、文化时尚内涵、设计保真保鲜、材料环保健康、售后服务、消费感受等综合价值,全面考量,一步到位,而不要贪图便宜,易造成后患。
家博会降格网络团购会
明码实价被破坏后现隐忧
王冶 中国木材与木制品流通协会
地板委员会北京分会会长
如 今的家博会其实已经搞得跟日益泛滥的网络团购会的形式差不多了,只是地方选得不一样。不论是家博会或是网络团购会,大品牌一般是不去参加的,否则将会打乱 北京几十个专卖店或卖场直营店的价格体系。以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为代表的几家家居卖场为了消除家居市场此前一直存在的高标价、低折扣现象,提出明码实 价,意在规范家居行业,便利消费者,家博会等交易平台却有意无意地干扰了这一体系。
因为没有明码标牌,消费者须防范在这类促销活动中夹杂的假货、处理货和不合格产品,毕竟一些网站或搞会展活动起家的主办方不同于专业的家居卖场,他们主要以收取展位费为目的,对品牌和产品的把关不牢靠,也没有后期的保障机制,全凭参展企业自觉。
注意现场提示公告
有些展会只展不销
田耘 家和家美家居市场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现在北京还有很多家具类的展销会,但有些展会会发布提示公告,告知消费者该展会只展示,产品不销售。
家 居产品消费涉及责任链条问题,相关政策规定,如果发生纠纷,消费者首先可以与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沟通协调,如果没有结果,主办单位将承担责任,如果主办单 位仍逃避责任,则可以向物业产权单位追责。也就是说,如果消费者购买家居类产品发生纠纷,且厂商不与解决,消费者可以向卖场追责。
但如果消费者在贴有“只展示、不销售”的展会上购买产品,如果与厂商发生纠纷,展会的主办方是不承担责任的。
相关知识
大牌缺席消费者没展员多 家博会风光不再
大牌云集,首届贝尔家博会震撼启动!
家具建材一站式成空谈 家博会取代卖场不靠谱
家具建材一站式成空谈 家博会取代卖场不靠谱
家居大牌引领夏季家博会
成都家博会专供2折起 大牌家具家电“十一”见
家博会遭诟病 橱柜商家要解决消费者后顾之忧
华夏家博会怎么样?装修买材料首选!
中国西安第34届蓝装家博会风潮崛起
关舒月:家博会加速行业整合 引导理性消费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