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装修知识网

首页 装修资讯 家居知识 家居百科
当前位置 >> 装修资讯 实木家具竟七成不实

实木家具竟七成不实

https://m.biud.com.cn 2013年08月28日17:49 家居装修知识网  

  价格不菲的实木家具造假,这样的欺诈现象令人瞠目结舌,而家具行业业内人士自曝的“实木家具七成假”黑幕,更让人愤怒。

  只有床头是实木做的,就敢称是“实木”床

  实木家具是指所有材料都是未经再次加工的天然实木,不使用任何人造板。市场上真有这么多的实木家具吗?那些挂着“实木”标签的家具,究竟是不是实木做的?

  在市中心的一家家具商场,记者看到一张标价8900元的双人床,标注材料为实木。记者询问是什么品种的实木,销售人员称是橡木,并一再表示绝对是实木。然而,当记者反复确认是否整张床都是橡木做的时,这名销售人员不得已透露实情:“只有床头是橡木的。”并表示,不到1万元的价格是不可能买到全实木的双人床的。

  红木、美国橡木、水曲柳、楠木……记者走遍整个家具商场,发现标注为实木的家具所用材料品种名目繁多,售价高于标注为木皮贴面的家具。但是在记者连续追问下,这些商家无不承认所售家具只是部分实木。销售人员坦言,一般消费者不会问得这么仔细,而他们也不会说自己的家具是全实木的, 这样,即使消费者事后质疑,他们也没有任何过失。

  但是,记者随机采访发现,多数消费者认为凡是标注“实木”的家具就应该是全实木制成的。部分较细心的消费者会有意识地搬动家具,试试家具的分量,认为重的应该是真木头,其实这也不靠谱。业内人士透露,现在的家具制造技术已经很先进了,非实木的 家具可以做得比真正的实木家具更华丽,分量也非常重。

  标上“实木”,售价就可达进价的5倍

  在同一家家具商场,记者发现,有的商家详细标注了产品名称、编号、规格尺寸、等级、产地、材质等信息,有的则只标注了价格和产地。在使用材料上,各家的标注 也大不相同,很多只简单标注“实木类”。目前,国家还未对家具产品标注出台强制性规定,生产厂家、经销商由着性子标注的现象比比皆是。尽管价格标签各不相同,但各商家对于打折却是一致热衷。一套标价上万元的组合沙发,刚一询价就被销售人员打出6.5折的折扣价,再经一番议价,折扣可以更低。

  “再低也有赚”,这是业内人士透露的信息,而奥秘还在于实木与非实木。原来,一款家具使用多种木材的情况十分普遍。以一款普通衣柜为例,面板和背板的用材就不相同,侧板和底板往往也不会使用同一种材料,一个衣柜用六七种木材很正常。行业内的潜规则是,只要实木材料超过30%就可以打着“实木”家具的招牌卖,实 际只有部分主料是实木,辅料则是一些板材经过贴皮处理做成仿实木。但是,这样标注为“实木”而实际仅为部分实木的家具,售价可达成本的5倍。

  以一套标价一万元的家具为例,进价一般只要2000元左右,即便是原价打5折还能卖到5000元,碰上特别会砍价的买家,价格压到4折,扣除各项费用还能赚到不少。

  “把 仅部分为实木的家具当作全实木的家具卖,这还算是有'良心'的厂家、商家。”一位从事家具销售20多年的潘先生爆料说。据他介绍,现在有一些小作坊更是采用模铸的方法用树脂材料制造劣质家具,再以实木家具的名义出售,其成本仅为实木家具的20%。如使用更低劣的泡剂等材料,成本就更低。

   卖假货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三五年就足以让劣质家具“露馅”,但到那个时候,当初卖家具的店可能早就易主了,因此一般家具商场店铺的流动性都很大,在30%左右。

  破坏性检测,让消费者维权难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等机构,家具投诉不在少数。但是,当市民听说对家具进行检测需要在家具上钻孔等破坏性取样、还要自己掏钱时,最后 都不了了之。毕竟一套家具价值不菲,普通老百姓折腾不起。而且现有的质检技术仅能检测家具是实木还是板材或其他材质,并不能检测究竟是哪种木材。

  想不拆开看而能知道家具用的究竟是不是实木,有业内行家教了这么一招:在家具背面或底部找个不起眼的角落,用电钻轻轻钻一个小洞,看掉出来的是不是木屑。 但是,为避免日后麻烦,消费者在购买前最好能慎重些。如果商家宣称是实木家具,尽量让其出具证明,这是日后维权的关键证据。一旦决定购买,最好让商家将家具各个部件的用料填写清楚。如果商家以各种理由搪塞,不愿提供票据、写清材质,建议消费者还是不要买了。

相关知识

实木家具竟七成不实
上海抽检:实木家具材质4成不合格
上海抽检实木家具材质四成不合格
上海抽检实木家具材质四成不合格 实木不“实”
上海抽检调查报告:实木家具材质四成不合格
实木橱柜市场混乱 实木橱柜须七成材料是实木
实木家具或将成消费主流
实木家具鱼龙混杂 消费者成直接受害人
实木家具知识匮乏成消费者短板
实木家具竟长蛀虫 消协跨省帮讨回货款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实木家具竟七成不实 https://m.biud.com.cn/news-view-id-277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