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装修知识网

首页 装修资讯 家居知识 家居百科
当前位置 >> 装修资讯 拒绝甲醛绿色家居淘货攻略

拒绝甲醛绿色家居淘货攻略

https://m.biud.com.cn 2013年09月29日09:41 家居装修知识网  

拒绝甲醛绿色家居淘货攻略

拒绝甲醛绿色家居淘货攻略

新快报《家居魔方》“十一”消费特刊

随着家具建材污染超标的报道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更注重家居的环保、健康问题,“如何让装修远离污染”成为广大业主最关心的事。要知道,当家具、建材、装修加起来的室内污染超标,无疑是埋下了一颗不知何时会爆炸的炸弹,常年潜伏在我们身边的有害气体随时可能一蹿而起,危害身体健康。拒绝甲醛、拒绝苯系物,就得从装修源头的材料选购开始。

当下正值“金九银十”的家居装修传统旺季,也是年中商家促销的狂欢节。如何才能淘到便靓正而又环保安全的家居产品?《家居魔方》话你知!

勿轻信“零甲醛”产品

“儿童床甲醛超标”、“木家具甲醛超标严重”……在一系列新闻的狂轰滥炸之下,家似乎变成又一个不安全的生存环境。比起有毒食品的正面攻击,不环保家居产品的“毒气”弥漫在家中,一时半会可能不会致病,难保长期居住于内不会侵害人体。这种不确定的担忧,使得“零甲醛”、“无甲醛”成为最能够吊消费者胃口的宣传词。

随着家居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环保技术让家变得更加安全。例如更加环保的E0级板材、标准远比国家标准严格的油漆、创新的禾香板等环保材料的出现。不过,行业专家表示,除非是新型材料,家具的制作过程中只要使用到胶黏剂,如板材、木器漆等,甲醛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只要甲醛的释放量控制在国家标准的范围之内(《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木家具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4-2001)》规定:木材中的甲醛释放量不得大于1.5mg/L)就是安全的。也有一些注重绿色环保的企业,其企业标准远远严格于国家标准,将产品的甲醛释放量控制到国家标准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以下,这些产品更加安全。

整屋装修环保指标更重要

家居污染不仅来自甲醛,根据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甲醛、苯系物(甲苯、二甲苯)、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氡等都是需要被检测的对象,臭名昭著的室内杀手可不只甲醛一家独大。

甲醛、苯系物、TVOC等都是家具建材出厂的检验指标。其中,甲醛主要来源于板材、苯系物主要来源于油漆,TVOC在家具、建材中都可能存在,而放射性氡则主要存在于大理石等天然材料。因此,在购买家具、建材时,不仅要考虑单独家居产品是否环保,整体装修结束后,室内空气是否达标才是关键。

消费者在购买家具时如何尽量避免这些有害物质呢?首先,可以利用有害物的物理特性,例如甲醛具有刺激性,苯系物会散发出芳香气味。如果在家具店内感觉到刺鼻、刺眼,或者闻到特殊的装修“香味”,则要小心可能是新家具有害物质超标了。不过,更多情况下家具店的产品摆放时间足够长,有害气体挥发殆尽,难以感受到家具的污染程度。待新家具到家时,才闻到浓浓的新家具味,这时候就后悔莫及了。因此,在购买家具建材之时,最好请店家出示相关环保标准,尽量选择大品牌产品。

板材油漆最需把关

在各种室内有害污染物中,甲醛和苯系物是最常见、后果最严重的两种污染物。装修后室内甲醛超标,轻则出现刺激眼睛、咽喉、皮肤,呕吐、头晕等症状,严重还可能引起过敏等症状。长期吸入苯系物会侵害人体神经系统,产生急性中毒、神经痉挛,甚至昏迷、死亡;也有研究表明苯系物与血液系统疾病有关,住进新装修房后得了白血病的案例并不少见。

因此,在选购家具时,还要严格把控最可能存在甲醛、苯系物污染的家居产品。其中,大面积应用在室内的板材、油漆最需要关注。其次,需要大量使用到胶黏剂的壁纸(壁纸装修效果图)、纤维地毯(地毯装修效果图),使用胶黏剂的复合地板等大面积的家具和建材,都是需要重点把关的产品。

新屋装修后通风三个月再入住

除了在采购时尽量选择更加环保的产品,装修过后,建议请专业的空气检测机构对室内空气进行检测。在装修污染普遍存在的大环境下,这种做法是十分必要的。如果空气污染超标,则需要治理之后,待室内污染控制在国家规定之内再入住。室内空气污染是不断释放、衰减的过程。因此,一般来说,建议普通家庭装修通风三个月左右,待挥发掉大部分有害气体后再入住更安全。

相关知识

拒绝甲醛绿色家居淘货攻略
新浪家居“五一”家居消费全攻略:家装公司大比拼
让地面清洁变简单 家居地砖选购攻略(图)
欢颜旗舰店为您量身定制七大“光棍节”专属淘宝攻略
让地面清洁变简单 家居地砖选购攻略
干货7月家居消费全攻略 省时省力省心
双11必看的家居扫货攻略
七夕家居布置速成攻略 浪漫满屋约见幸福时刻
家居颜色选择攻略 情绪和颜色在恋爱
91装修推荐:宜家2017夏季大减价扫货攻略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拒绝甲醛绿色家居淘货攻略 https://m.biud.com.cn/news-view-id-288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