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年3月25日14点
地点:创美居国际家居会馆
主持人: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欢迎各位来到第八届(2010)现代装饰国际传媒奖的北京站巡展现场,首先祝贺本次活动的协办单位创美居国际家居会馆隆重开业,刚才大家参观了二楼的展厅,看到了去年传媒奖38幅获奖作品。从2003年以来,现代装饰国际传媒奖已走过了八届,迄今它已经成为衡量当年设计水准的重要尺度和未来设计潮流的风向标,在“传媒奖”上脱颖而出的诸多设计师也渐渐成为业内的中坚力量。今天我们和设计精英、行业媒体一起见证2010年度建筑设计行业最新成果,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出席今天活动的嘉宾,他们分别是:
《现代装饰》北京分公司运营总监廖玮女士
创美居国际家居会馆董事长赵婷婷女士
DOMO nature品牌创始人赖亚楠女士
清华大学环境艺术设计系老师监汪建松先生
北京筑邦建筑装饰工程公司设计总监高志强先生
睿智汇设计公司总经理兼总设计师王俊钦先生
北京泽碧克格鲁建筑设计咨询公司室内设计总监田苓女士
逸道空间设计机构总经理兼首席设计师车延冲先生
中国装饰股份公司设计院院长、高级建筑师张波先生
北京姜坤装饰公司设计总监姜坤先生
博思(香港)室内设计事务所设计总监曹杨
现场还有来自搜狐家居等媒体朋友们,以及各位在座的设计精英们,欢迎大家!
论坛活动现场
刚刚我们大家看到的是第八届(2010)现代装饰国际传媒奖的展览以及《现代装饰国际传媒奖》的短片,接下来我们的活动流程是由两场设计师对话、媒体采访以及娱乐互动三部分组成,下面我们首先有请本次活动的主办方和承办方致辞,首先有请现代装饰北京分公司运营总监廖玮女士致辞,有请。
廖玮:谢谢,各位嘉宾,大家好,首先我以《现代装饰》杂志社的名义向各位来宾和设计师朋友、媒体朋友表示深深的谢意。
今天我也觉得很高兴大家一起光临我们现代装饰国际传媒奖巡展北京站的开幕,首先有请大家欣赏一下我们现代装饰传媒奖的一个宣传片。
刚刚大家看到我们的宣传片,我想介绍一下昊星传媒,它是由现代装饰家居杂志、现代装饰工装杂志和一个电子杂志整体立体传媒的形象,我希望以后大家多多的交流。我们这边除了传媒奖还有设计新势力的活动我想再让大家欣赏一段宣传片,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我们有请本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创美居国际家居董事长赵婷婷女士为大家致辞,有请。
创美居国际家居会馆总经理赵婷婷
赵婷婷:大家好,我是创美居国际家居的赵婷婷,今天特别高兴,一是我们创美居国际家居会馆开业的大喜的日子,今天也是现代装饰国际传媒奖北京巡展站在我们这里拉开序幕。在这里我代表创美居的全体同仁为今天到场的所有的设计师朋友和媒体朋友们表示最诚挚的敬意。因为我们这次创美居国际家居会馆最新代理了一个美国格林堡百年品牌的家具,首先我想让大家看一个比较简短的宣传片。
我想大家对它不是特别了解,因为它之前一直做美国的出口,在美国有260多家家具店,全国有20多家工厂,我们是拿到了北京的代理权。我简单的介绍一下我们创美居国际家居有限公司,因为我们公司主要针对的是设计师领域,我们目前主要是做高端的定制家具,我们的目标客户实际上是专业的中高端的设计公司,我们现在主要为设计公司提供像样板间、私人别墅里面的高端法式配饰家具和美式配饰家具,现在我们合作的有一些比较优秀的开发商,我们希望在未来能够为设计师朋友创造、打造更多更好的优秀的定制家具,我们会为你们提供家具一体化的服务,从我们自有的工厂到家具的定制到后期的专业的客户一对一的服务,我们会提供全程的最专业、周到的服务,我们也希望各位朋友以后有时间经常到我们国际家居会馆。
我们现在并不是做成一个家居展厅,大家来的时候看到了我们二层布置成像会所的样子,没有放更多的家具,我们想打造这样的理念,让设计师除了工作空间以外,有一个商务会所和休闲聚会的会所,大家累的时候可以想到创美居,让这里成为您的第二个家,谢谢大家!
主持人:我们知道建筑设计师和室内设计师以及各位从事设计行业的朋友们平时的工作非常非常忙碌,甚至说大部分的后半夜时间都忙碌在工作当中,今天下午有这么一个休闲的时间和大家进行一个设计和媒体行业,甚至说对设计行业有兴趣的各位业主朋友的一个对话,我想应该是比较有意思的,接下来有将近一个小时四十分钟的时间交给我们八位设计师进行一个对话,第一个主题是建筑和工装领域;第二个主题是家居和家具的领域展开的,首先我们有请北京筑邦建筑装饰工程设计总监高志强先生、睿智桓设计公司总经理兼总设计师王俊钦先生、北京泽碧克各鲁建筑设计咨询公司田苓女士、北京中澳天成环境艺术设计公司设计总监汪建松先生、中国装饰股份有限公司设计院院长、高级建筑师张波先生。
主持人:跟五位老师对话我现在颇为紧张,各位老师都是业内的专业资深人士,我自己有一些胆怯。刚才各位老师先到了二楼,进行我们传媒奖的签到,应该也看到了各位朋友精心布置的38幅获奖作品,各位老师有没有什么观后感呢?
田苓:说实话,我去了签到台之后,看了一下展厅,对于创美居这些美式的家具非常认可,而且他们装修的工艺,设计的造型和选料都非常好,没有仔细看那些参赛的作品,有一些还可以,但是印象不是特别深。
中国装饰股份有限公司设计院院长、高级建筑师张波先生
张波:作品我刚才看了一下,我感觉还是蛮有新意的,而且看到了清华大学汪老师的作品,我看的非常认真,汪老师的作品还是比较有深度的,我感觉西方的这种文化内容很到位,还有很多其他朋友的作品,从作品本身跟人,你设计的人本身了解欠缺一点,实际上像这种聚会的话,提供给大家交流的更广泛,更频繁一些,这样相互之间一些了解,因为人做设计的时候是跟他自身的位置是有关系的,而且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过程,我本身学的是建筑学,研究生学的是艺术学。
所以现在我感觉真正的设计是一个整体,因为我们国家体制的原因造成了建筑、室内、景观、环境的独立,刚刚和大家交流,涉及到装饰设计,装饰作为一个行业也是很快就提到日程,所以我感觉从我们这次展览比赛,应该说不久的将来中国应该出现自己的大师级的人物,而不应该每一次颁奖,每一次评奖一定都有很多,或者美国、日本、法国,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的设计师,我在很多的场合都看到过,他们的作品跟我们本身设计文化的内涵的差异,我自己感觉中国人自己搞的设计本身就有中国的情结,如果我们中国出不了自己的设计大师,我感觉应该是这个行业成长的时间还不够长,组织这些协会应该帮助大家,把大家推到这个行业的前面,我来参加这个活动也是把我自己的一些心里话阐述、表达一下。
主持人:我知道高老师的很多项目是跟酒店和商场有关的,您曾经做过重庆的香格里拉的项目,您今天在现场有没有看到一些大型的工装项目呢?
北京筑邦建筑装饰工程公司设计总监 高志强
高志强:刚才主持人小姐说我们设计师忙的都忙的后半夜,这个有一点夸张,其实设计师也不是很忙,刚才我在下面看了一下我们的获奖作品,我觉得获奖作品里面还有很多具有原创精神的作品在展现,这个还是非常好的。同时也有一个银行,张老师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里面体现的少一些,昨天我去听了一个庄院长的讲座,他提到传统的文化在现代的建筑和室内设计当中的应用还有设计师在里面的才华的展示,我觉得在未来的作品当中,如果能有一些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多挖掘,多发扬发扬就好了。
主持人:我记得王老师一个项目也是有一个会所坐落在盘古大观附近,您看到今天谈话的场所也可以定位是一个会所,对这样的会所您有什么感受呢?
睿智汇设计公司总经理兼总设计师王俊钦
王俊钦:今天第一次来到这个会所,感觉上是比较私人、休闲的会所,目前针对的消费年龄层应该是年轻男女作为主要的消费阶层,相对来说是比较创新、活泼的空间的设计。我想来这里的消费者应该会有更新的创意和更年轻的感觉。对于楼下获奖作品的展览,我个人有一点印象,我也去过上海新天地,在里面消费过,对那个个案的印象比较深刻一些。
主持人:我们在座的几位设计师应该汪老师是我们的学术代表,他不仅仅是建筑设计师,而且在学术领域也颇有建树,汪老师看到这么多的获奖作品,有没有什么独特感受呢?
汪建松:我们做的是环境艺术,我们也做过一些环境设计的案例,今天很荣幸参加这个活动,跟这么多设计师在一起,看到很多老朋友,都是比较熟悉的。而且这次这个国际传媒奖的比赛我们也参加了,非常遗憾,上次颁奖的时候我没有去,非常想亲身感受一下颁奖现场的气氛,确实是因为工作比较忙,以后有这样的机会我一定参加。
看完了颁奖的结果之后,的确像几位设计师朋友说了,非常国际化,而且很多的创意、设计团队都是源自国外的国际团队,这个是好事。现代装饰首先是无国界的,很宽泛的,世界各国的设计团队都可以参加。
同时也反映了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自己国内的设计团队怎样推出自己,怎样树立一些设计观念,包括在作品上如何突破。我想通过这样的展览和交流,包括今天这样的座谈或聚会,我希望能够激发更多的包括在座的设计师能够创造出更好的作品,积极的参与到我们的活动当中。
我本身一直在学校做老师,好多也是我们的校友,同时我们自己也一直在做设计,为什么刚才强调自己是老师,本身学校不提倡在外面做一些业务性的工作,我希望建立在学术的状态。但是真正的工作上,设计跟教学是分不开的,本身我做设计教育,如果我们总是在学校里面闭门造车是不行的,所以也在不间断的在社会上参与很多的设计实践,我们从环境建筑、景观规划到室内方方面面都涉及,并不是所有的项目我们都做,我们只是希望找到一些比较有意思,有创意的设计项目。
刚才几位嘉宾提到中国原创设计的概念,我们也急于寻找这样的突破点。还有一个自身的体会,我在澳大利亚生活过,我自身的感受是从国外和中国的设计师来讲,很多方面没有太大的区别,而且我们接触到的设计素材、资源、网络平台的资源非常大,我们得到的信息量跟国外的设计师比起来毫不逊色,我们本身的创意也和国外的设计观念毫不逊色。但是有一点,我们国内的设计团队需要借鉴的模式是我们要善于总结的,包括如何把自己的设计作品建立在某一种理论体系上,在某一种文化平台上宣传自己,现代装饰这一点做的非常好,每一次现代装饰的活动我都参加,不管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通过这种自由的讨论,把我们的观点进行传播,给设计做一些推进的工作。
主持人:谢谢汪老师,可以看出来您是非常严谨的人,今天我们有一个议题是和城市发展有关的,说起城市和在座的每一位都是息息相关的,无论是学建筑、室内环境艺术,每个城市专业领域的设计师出来从事的工作是与打造城市的外贸有关系,我们每个人到一个城市里面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个城市的建筑外衣,我觉得建筑应该是一座城市的服装或装饰。但是去打造、造这样的外衣的工程师就是在座的各位了,那么对于打造一座城市的外貌,各位设计师有什么感触呢?我先分享一下自己的感触,前一段时间我接触到一座德国的城市格林斯顿,它曾经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遭到盟军毁灭性的打击,整个城市面目全非,因为当时从空中投下的大批的炸弹把这个城市非常有历史感和艺术感的建筑毁于一旦,但是战争之后,这个城市的建筑设计师或相关的设计师和政府做了大量的努力,把这个城市有历史感的建筑修复起来,以至于每个去到这个城市的人都可以感到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对于城市打造的出发点哪一位老师有什么想说的呢?
张波:我本科学的建筑学,刚才主持人谈到这个城市建筑,最经典的一句话,建筑本身就是承载着政治、经济文化载体,而城市就是这些载体的集合,这是用一种推理的方法解释一个城市。一个城市我个人认为,我感觉人类发展过程中,人聚集的地方,我认为就是城市的概念。去年去了迪拜,讲迪拜的发展,说中国有一个深圳大家都听说,感到羡慕,通过三十年的发展由一个很小的渔村通过各种手段发展成国际化的大都市的城市,迪拜也是30多年,可能比不了深圳,是那样一个沙漠的地带,很快的成长起来了,但是成长起来了之后,人聚集在这里,我感觉人是主体,而人的生活,整个的历史文化形象,所有各国的人聚集在这里,需要一种新的生活、文化。那我们设计师在这里充当着很重要的一个角色,所以我是比较反对一些拿来、抄袭、临摹或模仿的设计。作为一个设计,一定是要有寻找自己的文化,也只有这样,你才是一个有文化的国家,一个国度,一个城市。你去迪拜很明显的看到这个区域有可能是中国人造的,可能是亚洲人造的,可能就是欧洲人造的,很明显,这个城市三、四十年的历史会给人的感觉不一样。
我们平时去法国都可以看到已经存在五六百年的建筑或一些街道,但是他这种文化就被说是欧洲的,实际上整个的发展过程,在现在的阶段,怎样可以把城市变得更具有规模的概念,我觉得经济发展起来后,要马上追寻或诉求的东西。
如果再走国际化的概念,有可能我感觉所有的地球村是另一种文化的演绎,像我们中国有文化的国家,一定是在自己的民族性上繁育,也只有从这个方面发展,中国的城市才具有自己的特点。
现在我们到北京还好一些,到其他的一些发展更快的城市,尤其是一些小的二、三线城市,这些城市你都不知道他是什么城市,去了之后很混乱,繁杂,对于我们设计师来讲,不是我们追求的,这样就背离了我们所学的,或者我们在这个行业工作的一些基本的意义,这个事情我感觉大家更应该从深层次考虑,通过实践改变现在的演绎,最后形成中国的,一看就是中国最典型的,中国的文化,像孔子学院一样,在全世界上百个国家,甚至更多的区域代表着中国的经济得到别人的认可。如果我们评的很多的奖项不是我们原创的,或者说我们一次一次的在别人的概念上做,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我们去跟美国交流的时候,跟他们的会长交流,实际上美国人不会说自己是设计师,他们说自己没有很长的文化,所以搞不了太好的设计,美国认为意大利的设计师是最好的,美国不会认为自己有什么特别好的设计师。我跟一个法国的公司聊过,他们在我们的长安街办公,在中国有自己的飞机,但是这个法国老板也很有意思,他夫人是马来西亚的模特,他也是这个观点,他说全世界最好的设计师都在意大利呢,他也不承认法国有什么优秀的设计师。
这样说合理不合理呢,大家好好想想,以设计产业占很大比重的法国是非常重要的国家,我们这些主办单位在评奖的时候中国的设计师别跟法国设计师去评,如果把一些很低端的东西都捧的不得了,我发现他们搞一些设计,有时候瞎糊弄,可能没有什么真正的心思,不像在座的各位有一些是有深厚的文化附加在经济上面。所以我感觉每一个城市也好,每个设计师也好,只有赋予文化,这个城市才具有自己的生命力,而我们设计师在这个城市里面生活,一定为这个城市做出更多的具有文化载体的物质性的,大家可以读出来的东西,这是我们对这个城市自己的想法。
论坛活动现场
主持人:我前阵接触过一个瑞士的设计师,跟他聊到国际化和本土化的观点,他认为国际化有一点千篇一律的感觉,但是当一个国家的本土化做的比较好的时候,有可能成为国际化,那么高老师,我知道您接触过很多大型工装的项目,我想对于一个城市,作为地标性建筑来讲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您对于您所从事的工装的项目,在外观上,民族化、本土化还是选择国际化的设计风格也好,专业方面该如何表述,您会怎么样把握这个度呢?
张波:我发现瑞士现代化的东西基本没有,大家每盖好一个建筑,盖了之后就像存在了上百年的历史,而没有多少很现代的,我们窗户看出去这种所谓的国际化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像瑞士很多的街道,包括新城区,地铁站都是合在一起的,就是土生土长的,跟这个城市完全融合在一起生长起来的,而不是很新的,但是他们的科技和舒适度都比几百年强很多。
高志强:主持人给我的问题,我也不是搞建筑的,但是也确实是这些年经常看到北京突然就起来一个写字楼,也经常有一些思考,有时候我觉得国际化,这个词在中国,包括迪拜,搞了很多国际化,有时候我们看到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的外形,真正的国际化应该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发达程度以及配套设施。
比如北京的建筑物有很多所谓的国际化、地标性的,但很多的国际化都被搞成笑话,比如说我们说的央视的新址,被我们称之为大裤衩,本身这个设计就不是很严谨,很深思的设计,有时候我们的领导说你给我一个设计,给你一个眼前一亮的,往往这个眼前一亮的跟城市并不和谐,我们做建筑的时候是不是考虑做一些艺术性的,不要做成地标性的,像央视大楼放在那里,跟周边的建筑非常不和谐。其实我们的很多建筑放在城里,按说应该是推动城市发展的过程当中,既属于这个时代的思潮,同时又应该和周边的环境和历史发展相吻合的,往往我们做了很多国外的超前的东西,这些东西发展几百年以后,城市的样子都变成这样了,而至少作为现在几十年内确实不好看,我觉得城市的发展还是应该考虑到协调性的发展,应该讲究城市的整体和谐性,让我们在城市当中生活既便捷又生活。
原来我们站在北京觉得天很大,现在除了去郊区基本都觉得天很小,因为我们生活的太压抑了,这种文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非常矛盾的,那么我们现在看到楼密度很大,非常古怪,给人的感觉很不舒适,所以我觉得很多的建筑师朋友他们也是都很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包括也在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希望在未来的创作过程当中做出一些对城市有责任感的作品。
主持人:我知道王俊钦老师是来自港台的设计师,那么您对于港台和内地的设计现状有没有差异感,尤其是城市外观的角度考虑?
王俊钦:以我个人的工作经验,到目前为止我从事的二十年设计工作,前十年在台湾,后十年在大陆的市场发展,我觉得在台湾和大陆的市场,我们还是以大陆的业主为主,所以我感觉业主的期望值都差不多。
这两年刚好跟一些德国的设计师或其他国家的建筑师有一些交流,在一些交流中我问过一句话,觉得我们中国的设计师跟你们境外的设计师有什么不同?他回答的让我心里感受挺深的,他说你们中国的设计师遇到一个案子的时候开始做,拼命做,做很多,我觉得你们想的太少,而是做的太多了。当然了,这个过程不只是针对我们设计师本身这个角色,他说中国太多的甲方业主,他们的想法也不能做一个客观的判断。他举了一个例子,随便在北京一个建筑,这个建筑是百分之百的建筑,进来之后舍不得花一两个月做建筑的文化、历史环境延伸的部分,很着急的就想把这个案子做完,赶快建起来,但是有没有想过,它要坐落在这个城市几百年,但是他研究的时间很少,这样一对比,身为设计师这样的角色,我们应该跟每一个业主都应该好好的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主持人:汪老师这边我问一下设计教育的问题,我们这次大奖有两个特别受关注的奖,一个是年度最具影响力设计师奖,一个是年度最具影响力设计团队奖,前面一个是荷兰的设计师获得,后面的一个奖是美国HBA设计有限公司获得的。目前的现状您觉得中国的设计教育和国外的设计教育有什么特别大的差异,那么这个差异有没有对这个设计师走向社会从业,以至于对整个设计行业颇有影响呢?
清华大学环境艺术设计 汪建松
汪建松:谈到教育,这个题目比较大,前一段时间我们正好做了一个四个大学毕业生交流活动,当时很多的学校参与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院,天津美院都参加了,去年还有一个重庆美院,前年是北工大,我们每年都要轮换一些学院加入这些毕业生毕业设计和论文的交流活动,这个交流活动实际上也是设计教育的时候寻找一种方式,让毕业生做毕业设计的时候直接和将来有可能是业主,以及邀请一些知名设计公司的设计总监交流,这次我们请的是深圳的很多的设计师参与到毕业设计评选工作当中来。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学生做课程的时候就可以非常真切,直接的感受到设计的需求,也能够从各位设计师的意见当中得到很多的正确的方式做设计探索,我们也从学院的角度积极探索,让我们可以培养出优秀的设计人才,这是从学校的角度看这个问题。
从社会层面看这个问题,我们一直在做设计案例,我们有很多的优秀的设计师,他们也在积极的寻求突破,但是我们有一个比较好的一点,我们还有很多的机会跟国际对接,进行配合,比如说你刚才说了HBA我们最近也和他们做北京饭店,配合着整个的主持设计,还有美国的洛杉矶团队做前期的方案设计,同时我们还有很多的像澳大利亚的CSA都有很多的交流。
从团队来看我透露一点我们的希望,我们和大公司合作的时候我发现和我们交流的主创的设计师很多都是中国人,在座的可能都有体会,特别是有关中国文化的项目,一定会派有东方背景的人和我们合作,否则他们找不到交流点,这一点我觉得设计这块有差异,但是不一定是在一个层面上理解,因为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文化都有自身的特点,所以我们培养设计师,包括培养学生的时候,非常注重的是挖掘自身的设计潜能,而且不用刻意划在一个背景下,本身他在国内成长,就会获得很多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包括很多的留学生,以前留学生在法国,东南亚,现在很多留学生已经到了美洲、欧洲,所以我觉得这个教育是很宽泛的,这个也可能会影响到将来我们表现出来的设计作品,我们将来的作品不是完全本土化,当然了本土化并不是不好,越是国际化越有本土的意识,我们不能站在这么狭隘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现在的世界交流越来越方便,我们自己做项目的时候也不能界定在本土的状态。
比如我们这次现代装饰的项目就有三个设计师,一个是美国的,一个是澳大利亚的,我跟他们交流的时候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们的业主大家知道是海岩,他也是比较喜欢做室内设计的,我们在一起探讨的时候,尤其是探讨东方设计文化的时候,这里面发生了很有趣的偏差,我们设计团队里面美国的设计师急于的想用潘家园的很多的中国工艺品做室内设计,但是业主方,包括海岩说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你认为是很好的元素,但是我们并不是很喜欢,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全新模式下新中式的东西,但是我还是很喜欢美国的设计师一些概念,最终落地的时候我们做了很大的调整,但是这种调整是尽量的满足各方面的需求,但是比较遗憾的是我们还是坚持做了一个比较有性格的设计,整个的会所格调是比较黑,比较暗的,但是这个恰恰违背了业主的需求,因为这个是给政府做接待的高档的会所,因为考虑到对整个会所将来的使用需求,政府的背景,定位,我们最终在结果呈现出来的时候观念上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嘉宾合影
主持人:谢谢汪老师,我们这里想聊一下海南,提起海南大家可能对它的印象就是旅游的天堂,是中国南部风景秀丽,四季如春的地方,但是在海南更多人关注的还是他们的建筑,现在更多人关注的是旅游渡假酒店,我们的田苓女士他们公司涉及的一个项目就是海棠湾七星级酒店,你们做这个酒店的时候,对它的外观或者设计方面有什么规划呢?或者说你们的设计和规划对于这个城市有没有很大的影响?
田苓:海棠湾酒店是我们09年介入的,开发商是今典集团,作为我们公司在国内成立当时近不到两年的时间,接这个项目也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当时我们几个公司一起竞标,后来我们有幸获得了这个项目的最终的设计权,中间可能也有一些欧式的设计概念,甲方最后把所有的东西委托给我们,我们做的时候首先跟刚才几位设计师讲的很不一样,我们不是有这个主题之后上来就做设计,我们要先考察地域性,作为地标性的酒店,作为中国第一个七星级酒店,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具有什么样的形象,在一个美丽的港湾,这个地域怎么样产生一个非常有影响的项目,这也是开发商给我们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在思考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迪拜的船型酒店,不管是造型还是跟海湾,整个的地域的呼应都做的非常的极致,也有很多大的设计师在里面。那么怎么样把我们的海棠湾酒店做好,也有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就拿到了一个概念,就是一个蝴蝶的概念,他的外形就像一个挥动着翅膀的蝴蝶,所以我们在整个的外形上白天做了一个效果,是一个渐变的,类似于闪亮蝴蝶,到了晚上,我们会用一些非常简单的LED灯打出这个建筑的轮廓,实际上我们创造一个建筑就是让它用最简单的语言,最少的符号表达最清晰的设计概念。
也是在建筑和装饰方面,不管是建筑师做装饰设计也好,还是装饰师做建筑也好,都是共通的,现在建筑还是慢慢的具有更多的实用性,怎么样让这个建筑在各方面的造价满足当地的需求,业主的需求,使用的需求情况下做的更简单,这个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不是说你拿金子或什么堆起来的就很漂亮,这也是我们期望的,在从整个的概念带动整个地域的平面也是非常生态化的地块,大概十万的占地面积,整个通过一些SPA、酒店的配套的设施,包括整个园区的景观的设计给你留下非常好的印象。包括我们设计的一些人工的河岸,河岸周边的商业都是对整个酒店的营造,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小的地域性的景观规划,这个规划设计从人的角度考虑的,当你是一个去渡假的人,本身定义就是渡假型的酒店,当你是一个去渡假的人,怎么样能够感觉我是非常放松的可以在这里渡假的,这就是我们要打造的,给你留下一个基本上不去想商务的一些东西。
我们和今典集团的老总张宝全讨论设计方案的时候,我们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说椅子不够高,为什么不够高,一些女士可能感觉不到,一些男士是不是想躺在一个低一点的椅子上抽着雪茄,不想别的,甲方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我们设计师也有自己的一些感受,做出一些将来对使用者满意的感觉。按照张总的意思就是把这个酒店打造成渡假酒店,让人们可以发呆的地方。
主持人:谢谢各位的观点,我们第一场对话到此结束,谢谢!
接下来我们有请:
DOMO natvre品牌创始人:赖亚楠女士
逸道空间设计机构总经理兼首席设计师:车延冲先生
北京姜坤装饰有限公司设计师:姜坤先生
博思(香港)室内设计事务所:曹扬先生
论坛活动现场
刚才我们进行了前面一个环节的话题,接下来我们想进入到大家比较熟悉或者说每一位设计师朋友都比较熟悉的家装和家居,我们每个人所处的空间里面都有这样一个家装和家居的环境,前面有一个话题叫城市,说起城市,这里有一个点,我们去年有一个特别大型的事件,世博会,世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不知道在座的几位设计师对世博有什么样的感触呢?你们眼中观察的世博和普通的百姓观察的是不一样的,或者你们从哪一个国家馆的室内的装饰考虑呢?
赖亚楠:说到世博,大家很关注的话题,因为世博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机会,整个世博期间,我去了若干次上海,而且世博我们也参与做了城市未来馆的项目,实际上我们做了一个全程参与的团队,但是我坐在这里并没有发言权,因为世博开始那么长的时间,那么多的日子里面,我每天去上海出差,但是从来没有进去过,为什么?我这里要表述我的观点,因为世博会的现场我们施工阶段有进去过,参与过,但是最后我完全没有进去的欲望,那么大的场地,场区,那么多的场馆,我不说场馆的设计建造有什么问题,作为一个参观者来讲,如果在里面能够全程的坚持下来,那是对体能、精力的严厉的考验,我不是很自信,所以我没有去。
这么大的场地,休息的设施非常的少,我们大家在累的时候,渴望休息的时候,希望能吃到食物的时候,希望喝水的时候,我们非常的茫然,这是每个光临世博现场的人都可以深深感受到的。基于这一点,我觉得世博它在很多方面做的是不完美的。可是这不妨碍我们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交流。
我还有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是在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刚才在座的很多嘉宾都在讨论国际化的信息发展到这个时代的时候,世博的意义有多大,我们做世博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你想看天坛,曼哈顿太方便了,如果你想了解法国的文化,南非某一个部落的文化都很方便,所以这不是他定义内容的全部,而且这种展示耗费的精力、财力等等等等,达到所谓的效果了吗,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这是我个人关于世博的个人的想法。
当然了,我们也有很多的收获,大家今天在这里,最应该思考的是我们在正面思考比较缺失的一个内容,所以我把这个话题提出来,谨代表我个人的观点。
博思(香港)室内设计事务所 曹扬
曹扬:我同样也挺不好意思的,世博会我也没有去过,我跟世博不像这位老师直接参与到里面,我们等于是后期做了一个后世博延伸的项目,韩国政府在世博会后在中国的一些沿海城市做了一些后世博的展馆,我们参与其中一些项目。当时有一些现场的东西跟世博有一些合作,我在北京没有去过,刚才赖老师提的我也很有感触。网络上有一个段子,国际上对中国的形象感觉就是哥斯拉,很怪,势头很猛,本身从世博来讲,就像刚才赖老师说的,各个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不低碳,不环保,造成很大的浪费,现在世博包括建筑、文化的氛围都是很枯燥的,产生很多的问题,就我刚才说的,我了解到的韩国的政府做展馆有一个很长远的计划,而不是说我们做了展馆拆掉之后就没有了。
包括我们室内设计、整个文化的氛围,怎么样能踏实下来,这个很重要,因为大家都造的时候有一些东西出现偏差,最后你发觉的时候损失就很大了。
主持人:姜坤老师有没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姜坤:中国比较大型的项目我都没有去过,为什么呢?人太多,还有我们搞的很多的东西没有太大的意义,我昨天上微博一看,最近听说有一个记者采访一个主持人,说上次那个活动为什么好多观众跑台上去了,主持人奄奄一息说太可怜了,因为当时我介绍的时候说,我说下面有请领导发言(盐),结果上来把领导踩坏了。
我说的观点是我们的设计和理财,包括人生的规划都要做好配合和协调,下面有很多的设计师朋友可能了解,其实有很多人他们生活的观念和设计是融为一体的。我学室内设计就是看汪老师出的书,我们学画图的时候都照他们的画,包括赖老师,我们都是看他们的东西成长起来的,设计应该说有赖老师,这边还有车老师,车老师可能更有发言权。
车延冲:这个世博会我倒去过,我跟前面两位不大一样,我是坐着火车买的票,到那里排队看,我只为看一个建筑,就是英国的场馆,我看了以后,最大的感触是现在国内专业性这块也有很大的启发,第一个感受是把这个主题定位是城市绿色,尤其英国馆,它甚至说你在这个城市每天买到的粮食是什么什么样的,应该最好怎么样在一个城市当中自己种植这个东西。
我觉得这次世博会有两点是很大的遗憾,第一个遗憾是在中国展出,世博会产生是在1850年,上个世纪初期的包括比利时的原子建筑,我觉得中国这次世博会这样的建筑不是很多。
第二个遗憾,世博会以后,去年底国内的一些学院搞了一些活动,普遍请的老师如何做建筑地标,怎么样建标志,其实我觉得现在国外发展那种低碳,轻能,往这个方向走,我们并没有受到这样的启发,还是建一些老的地标,我觉得这是两个事,两个遗憾。
主持人:我看各位说到什么话题都提到低碳,赖老师自己创立了一个品牌,并且这个产品特别提倡低碳,因为她的产品尽量是可以循环再生的,那么对于低碳这个理念,您既然想从产品把它推向市场,推向我们的使用者,肯定有特别的理解,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赖亚楠:我觉得现在的场合,大家对于绿色、低碳可持续这几个词已经很熟悉了,就不做解释了。其实做低碳或其他也好,只要存活在这个地球上每个人都应该身体力行的推行的事情,从每个人的生活状态,行为方式上调整,作为一个设计师我们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我们的社会责任是什么,我们能不能在目前中国的大生产状态的背景下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一些产品,这些差别在整个的设计研发过程中,到生产,投入市场,到进入到每个寻常百姓家里,这个产品能不能肩负着绿色的使命。这个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做起来非常难。首先我们的产品要在精神上独立,要有自己的审美取向,自己的态度,自己的文化价值观。第二个是做产品的整个研发过程中,在设计生产当中,我们尽量的不去破坏现有的地球上比较稀缺的资源,所以我们的产品大部分是回收的,可以再生的,有一些甚至是垃圾废料做的产品,另外我们做的产品是尽量在整个的生产过程当中使用少的工程环节做的,这样避免造成一些工业的垃圾,产生一些工业排污的现象。这些产品放在你家里,若干年之后如果不被需要的,被扔掉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垃圾,而是重新再分解的东西,我们希望循环再循环,从精神上、理念上,实际应用上,我们希望完整的体现所谓的绿色、低碳。
曹扬:低碳这个题目比较大,不好多说什么了,我感觉整个的环境,因为业主甲方这一块其实对设计方面决定性很大,最后怎么样把全民的意识提高,对整个中国的建筑也好,室内设计也好,低碳环保,无论是材料、家具选用这块都很重要,我们设计师能提供一部分帮助,政府包括我们媒体也应该持续不断的创造这很重要。
主持人:姜老师您很幽默,刚才聊天的时候可以看出来,您对理财特别感兴趣,而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没有说业主请您装饰的时候给他一些理财的思路呢?
姜坤:我做了装修行业十多年了,我们给业主装修其实主要做的是一些朋友或者说电视台的领导或者说一些明星,他们可能时间不太多,把这个家庭装修交给我们,为什么交给我们,就是信任我们,我们有一个观点,我们做家居装修只能解决你时间成本的问题,现在为什么说中国富不过三代,就是理念和思想,包括设计师也一样,你的设计思想和大家的时间思想是一样的,你没有独到的见解,包括也不善于观察生活,我名片上也印了一个东西,低耗能住宅,我看过一个德国设计师的东西,他用的材料非常简单,把房子装的非常的低碳,环保,耗费的电也比较少,他如何做保温,墙用什么材料做,防水怎么做,跟我们以前学到的家装是不太一样的。中国人比较聪明,我就去他施工的现场看,看很多的东西几点,记下来了,这些东西可能市面上没有,没有一个人把它整合在一起。我为什么看很多老师的作品,包括获奖设计师的作品,这些都是以后时代发展的趋势,再有一段设计师一段工作时间的总结,这个作品里面如果仔细看,会看出这个设计师未来几年朝什么方向走,人生需要定位,如果不定位就会走弯路,所以大家的设计过程中,我建议先想好,再行动,否则的话,你突然行动了,走的挺远的,但走的是弯路,在设计里面我做的家居比较多,接触的业主装修既要把钱花了,要用最少的钱换最大的效果,遇到的困难很多,但是你可以通过一些新的材料,新的工艺解决客户的问题,这样的话,客户就觉得你比较信任,如果你说的东西客户都不认可,或者你这个东西,客户比你都懂,你就不专业了,所以你必须要不断的温故知新,不断的抄袭世界著名大师的东西,才可以总结出自己的东西。
所以我建议大家没事的时候抄抄别人的东西,抄别人好的东西,精髓的东西,包括车老师现在做的很多东西,非常好,但是他占的高度很高,他是一个策划,是一个总的行业的东西,所以你经常跟比你高的人聊,就会学到知识,汲取营养,他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也是高的,一个成功者具备的是综合的素质,比如说我在今天的场合,我讲设计,我很没有资历,但是如果私下朋友聊一下理财,我很比较专业,但是在理财行业我说理财不行,我讲装修,大家要找到自己的定位,不断的给自己信心,信心源自什么,源自你不断的总结。
车延冲:我觉得做设计首先要仔细思考生活方式,刚才说为什么中国富不过三代,因为中国人刚富起来二三十年,本身这些生活方式不属于我们,应该是建筑师,他们建房的时候就应该对不同的人的生活方式有一些了解,他们没有太多的经验,就给了下面,下面就是我们装修设计师,在国外没有我们这个行业,我们这个行业现在是一个过度性的行业,像赖老师他们以产品思考问题,所以我们在设计当中,又回到一个主题上,做事情要把握原则,有一些同事迫不得已做产品,我也迫不得已做产品,我们做家装设计师出身的,到最后都有产品,但是我想又有一个难题产生了,搞低碳关注产品是不够的,还要关注材料。
关于低碳的问题,其实我觉得低碳这个事情在中国只是一个口号,这个理念是在1971年的时候与美国的一场运动产生了环保的理念,环保的理念在中国的家居行业当中是98年开始,那等于说低碳这个理念是08年经济危机以后才有了,中国是一个口号现在,所以没有太多的意义。
我去意大利看意大利的家居产品,我特别深的感受,以前看电视的时候说欧美要发展低碳产品,我当时觉得这个东西离我们很远,我去意大利看家具展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一年的时间所有的家具,中高端的家具全部都不是实木类的家具,你看着极其像红木,只是一些再生的产品,再低碳的原材料,人家一下子做的很到位,在中国这样的产品根本看不到,或者说这样的原材料都没有。中国离低碳还很远,能达到最基本的环保就谢天谢地了,甭说装修的问题,先把牛奶解决好。
北京姜坤装饰有限公司 姜坤
姜坤:我们也是做了十多年了,为什么没有做到更高的境界,装修做十多年,怎么样做到给某一个中国比大的全国连锁的品牌公司做一些策划,做一些运营,车老师再说一下。
车延冲:我又是谈生活方式,我举一个例子,现在我们很多东西在中国的课本是找不到的,是给某大学审教材,他教学生做室内设计,说别墅设计当中要设计主题墙,我一看这个逻辑就有很大的问题,我说一个公寓是南北窗,东西是墙,有墙面放电视,你说一个别墅哪放的是墙呢?校长觉得也有道理,就说教育当中这种体系是没有的。
比如说一个别墅当中,至少有四道门,但是在我们的教材当中,很少把这个放进去,所以我们设计师跟客户交流的过程当中,客户住几千万的房子,我有可能住一百平米的房子,我们可能不理解他们的生活。还有一个品位的问题,在生活的积淀和积累是蛮重要的。
主持人:刚才您谈到赖老师这边可能做到产品的东西,在座的很多朋友知道赖老师的公司叫做DOMO nature,赖老师同时也是大学教师,对于本次传媒奖,我们赖老师的公司也获得了原创大奖,从一开始开公司到设计原创到获奖,赖老师有什么感想呢?
赖亚楠:我非常感谢现代装饰把这个大奖给我们,现代装饰大概用半本的量报道了我们的产品,几乎把我们的产品全部报道了一遍,把我们的家底都报道光了,我也没有参与,我不知道,后来打电话告诉我们获奖了,这是一个很意外的过程,从这个过程当中我也发现了,不管是专业还是非专业的媒体当中都在关注原创设计,不是我得奖了很高兴,只是我认为原创设计获得关注了,是非常可喜的现象,我本人学设计,教设计,做设计,很简单,一直没有离开过这个行业,刚才车总说我做产品,我说我是无奈,因为我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毕业之后一直从事这个行业当中所有项目工作,我们做完项目之后,我发现太难找到和我们的项目匹配的家具包括陈设用品,在这个情况下,我们是不得已投入了很多的精力,财力做自己的产品,也是无心插柳,我们也是比较敢于吃螃蟹的人,一直到现在还是大量的投入钱,我用做设计的钱投入到产品研发当中,大家可能不理解,但是真的是无奈的选择,因为中国的原创设计,我接触太多的西方设计师,他们不认同,很多时候内心很不舒服,他们不认为中国有原创设计。因为我们曾经也一次一个活动,一群意大利的设计师在中国东莞的展览上,中国人非常热情的请他们来,所有的机票酒店都是中国人出的,结果意大利人来根本不领情,他们认为中国全部都是拷贝的,当时这个事情在整个的活动当中都不是太愉快,而且有一些纷扰,我们就想做一些中国原创家居设计来,我们当时只是希望给中国争一口气,所以这个产品出来,我们这个品牌目前在业内还被认可,被大家关注,存在的意义也是如此,但是我们还是希望中国老百姓拿着钞票消费的时候,我希望他们将来选择到我们,这是我们能够做这个产品的品牌的原始的初衷。
现在因为我们这个产品是04年法国注册的,08年把这个产品带到中国来,我们当时在法国注册有一些特殊的工作原因,但是现在这四年期间,我们在整个的欧洲经营的都非常好,和欧洲市场对接的也非常好,他们特别理解和认同,一看是中国的,现代的,很有中国风情和语言情愫的产品,四年当中,我们试图在中国的市场做,但是找不到知音,08年之后我们觉得市场状态好很多,所以我们现在产品也被现代装饰传媒认可,所以把这个奖颁给我,我想在座的嘉宾和我的认知都是一样的,我希望大家能够在一起团结起来合作,继续走这条路,因为只有从我们设计师角度推进,中国的未来设计才有可能突破,谢谢大家!
主持人:车老师,您对于中国的原创设计了解的有多少?
车延冲:我一个很好的朋友也是做家居设计的,他的设计分两大体系,80%是拷贝为主,但是后来想搞原创设计,原创设计在中国想做市场很难,这两年好一些,但是很多的设计从环境艺术到设计,又到环境艺术,是无奈之举,设计有时候和原创生产要捆绑在一起,现在国内很支持拷贝,市场很好,他们追求利润最大化,生产决定于原创设计小众群体变成大众的消费,否则的话只是小众群体,未来发展同样艰辛。
主持人:我之前接触过中央美院的设计学院一个老师,他们曾经发起过设计大赛,来自于国内外全球的设计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了很多的原创设计,但是最终涉及到工业化生产的时候,很多的设计很好,但是让工厂接受你的设计进行批量生产的时候会有很多的问题,会有产品成本的问题,也有作品能不能让大批的受众接受的问题,您觉得作为一个设计师,您再给客户挑选这些家居产品的时候有没有刻意的倾向?
车延冲:我原来和一个公司老板聊过,我说对于装饰公司来说,未来不做施工,因为装饰公司是靠施工起家的,肯定要做产品化,这个方向是坚定不移的。刚才您说了大学生的设计,中国的很多生产企业没有自己研发系统,他会觉得你好的设计拿过来不能通过研发体系把这个批量化,在国外你一个设计师,可能设计师设计一个马桶,会有很多人落实把这个马桶生产,但是中国是缺失的,在中国怀孕自己怀孕,要自己生孩子,你要自己做设计自己找工厂生产,长期以来就把设计师的精力耗费掉了。在国外你只要把创意拿过来,给你分解的非常好,中国是非常缺失的,中国的设计团队的火苗是有的,这两年发展的也非常迅速,所以让设计师没有办法,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主持人:我们知道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有自己的设计是非常好的事情,赖老师做的品牌也在为这个事情努力着,那么做原创的过程当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赖亚楠:我觉得这个行业本身一直是每天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也伴随着各种各种的问题,都是习惯,这也是设计,也是设计带来了乐趣,我自己也没有觉得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困难,如果说有困难的话,刚才车老师一直提人们的生活方式,我更愿意在这个层面上希望大众,希望我们的媒体,我们的专业人士在这个方面普及性的,把我们大众的整体生活认识上的想法提升,如果说消费者的认识不够的话,不是说我们的产品多么的曲高和寡,但是这种认识上的差异的确会让你的产品落地的时候有一些问题,所以这么长时间我们一直说,现在我也学过了一句话,市场是靠养的,所以我也有耐心,所幸我们有非常喜欢我们产品的非常小的群体,这些人绝对的热爱我们的产品,我还是希望这个人群不断的放大再放大,不仅仅是DOMO,我也希望有更多的有文化的品牌出现,老百姓的整体的面貌才会良性的循环发展,而不是非常孤立的,不太正常的现象,我觉得一个品牌在背后的价值和推动力更在于此。
主持人:谢谢赖老师,也希望在座的嘉宾和媒体朋友支持我们中国自己的原创品牌,支持我们中国自己的设计,使我们中国的设计真正的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谢谢今天的嘉宾和媒体朋友。
相关知识
直播:现代装饰国际传媒奖巡展北京站盛大开幕
现场直播:2011第九届现代装饰国际传媒奖
直播:2012第十届现代装饰国际传媒奖颁奖礼
直播:第十一届现代装饰国际传媒奖颁奖盛典
直播:第十二届(2014年)现代装饰国际传媒奖
新浪直播:第十三届(2015)现代装饰国际传媒奖颁奖典礼
现代装饰国际传媒奖:十年・炫变 荣耀・十年
现代装饰国际传媒奖:十年·炫变 荣耀·十年
第11届现代装饰国际传媒奖颁奖典礼隆重举行
2013现代装饰国际传媒奖颁奖典礼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