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五金制品行业,也许人们会感到陌生,不过一走进厨房,到处都能发现五金产品的身影。大到整体橱柜的拉篮、水槽、水龙头,小到铰链、合页、拉手等小配件,五金制品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订单量出现“报复性”增长
“今年五金行业出口订单量的‘报复性’增长令企业不喜反忧,“用工荒”不仅考验着企业的经营策略,也令全行业不得不进一步深入思考更深层次结构调整的方面,进一步提升技术装备和产品质量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近日由中国五金制品协会举办的一次产业推介会上,该协会理事长张东立如是说。
作为制造业的一部分,五金制品产业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取利益的时代已经结束,目前正处于进入结构调整向深度发展时期,提升技术装备和提高产品质量将是五金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张东立介绍说,出口在五金制品行业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去年全行业的出口出现了较大幅度萎缩,今年一季度以来,工具五金、建筑五金等行业均出现订单“报复性”增长,不少产品的增幅都在50%以上,“协会召集有关业内专家进行了分析,我们判断这是由于欧美的贸易经销商低估了今年经济和市场的回暖程度,一改在金融危机高峰期‘补单’式的采购方式,不得不大量地补充库存。”
五金行业蔓延“用工荒”
按理说市场订单应接不暇,对行业应该是大喜事,然而许多企业却为此“愁白了头”。在推介会上,记者与身边一家广东中山的五金企业负责人攀谈起来,他告诉记者:“春节以后,海外订单突然大幅增加,企业即使满负荷生产,也难以满足订单量。我们去招工,工人好像一下子全不见了,已经不是加多少工资的问题了。”而据记者了解,以往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地区的“用工荒”问题,不仅进一步加剧,而且开始向内陆地区转移,在全行业蔓延开来。
其实早在去年底,不少五金企业就开始为留住工人、特别是熟练技工而动起脑筋。每年春节期间,很多在东南沿海城市打工的工人开始返乡,次年节后重新选定工作地点和工作岗位。据记者了解,在有着“中国小五金之乡”之称的浙江永康,为了能让工人按时上班,一些颇具眼光的五金企业采用了打“温情牌”、“友情牌”的方式,在春节前就把年终奖、各项福利发到工人手中,希望他们能对已经效力几年的工厂产生归属感,来年自愿再回来。而另一些企业则采取了恰恰相反的策略,为了避免工人流失,规定在春节上班后才发奖金,同时奖金数额较行业平均水平相应提高。
产业转移将丧失天然优势
即便如此,春节之后流向珠三角、长三角和山东半岛三大五金制品制造基地的工人还是越来越少,而随着内陆二三线城市建设、生活水平、工资结构的提高,整个制造业对打工者吸引力都在不断降低。一场五金制品行业内部结构的深化调整已经不可避免。不少企业想到了一个相对简单直接的办法:产业转移、企业搬迁。
业内专家分析说,首先现有产业集群在交通、运输,特别是出口方面的天然优势,一旦转移内地将全部丧失。
其次产业集群内部从原材料、加工、设备、包装等方面有完整的配套体系,“现在一些大规模、高标准的龙头企业开始集中力量做大品牌、营销,把生产环节交给产业链上有能力的合作伙伴,也就是那些质量和产能都有保障的同行来为自己做OEM,内地要建设或复制如此完整的配套链条,目前还比较困难”。
再者,各产业集群所在地,都是经济发达地区,“政府的经济实力都比较强,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和政策支持比内陆地区要大,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这样的‘大风大浪’,政府减免税费、甚至提供资金周转这样的支持非常关键”。
这位专家还表示,“而且如果只是冲着降低人工而转移,随着内地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工人的工资水平和消费水平也会逐年提高,如果搬迁后用不到几年,就与沿海地区接近了,完全是得不偿失。”
五金行业发展至今,再依靠以往低价劳动力、粗放式扩大生产获取利润的做法已经一去不复返。五金企业要化用工荒的压力为动力,加快完成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型升级向集约化、技术化、自动化方向前进。
相关知识
橱柜五金业“用工荒”蔓延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门业产业转型升级研讨会在京顺利召开
万家乐高擎技术创新大旗 助推燃气具产业转型升级
竞争白热化 橱柜五金业未来发展趋势
走向专业集群化 橱柜五金业加强品牌拓展
橱柜五金业加入国际竞争 要摆脱“致命”缺陷
橱柜五金业转型 可采取“聚合式”发展路线
“用工荒”蔓延 地板企业该如何化解
卫浴业用工荒 企业转变用人观念是关键
摆脱供求失衡 橱柜五金业可扩充产品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