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三共一分”就是:加快京津冀共同市场建设、共同设施建设、共同资源建设,同时加快对北京进行功能分层。这是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值得考虑的新思路。
城市群的发展是现代文明的重要载体。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是中国比较重要的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
正因为如此,《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但客观地看,京津冀城市群进展相对缓慢。因此,京津冀一体化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
京津冀面临的四大挑战
第一,京津冀城市群本身的市场化程度偏低。谁最需要城市群发展?社会资本。城乡群发展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因此,城市群是建立在市场基础上的自发经济联合体,而不是行政拉郎配的联合体。相对来说,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区域之所以发展得较好,就是因为这两个区域内市场化程度较高,社会资本相对比较活跃,形成了有效的产业分工与产业链,从而奠定了城乡群的内生动力。
第二,京津冀城市群缺乏强有力的经济领头城市。长三角中,上海当仁不让地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珠三角中,广州和深圳成为重要的双引擎,拉动其他城市发展;而在京津冀中,缺乏一个能够进行资源要素配置枢纽的城市。北京经济总量不小,但还承担着大量非经济性职能,使其不可能定位为单纯的经济中心;以天津或河北来统领区域发展,力不从心。
第三,京津冀城市群的基础设施尚未达到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没有做到有效对接,客观上加大了三地的交易成本。例如,河北省交通运输发展水平与京津差距较大,其中高速公路密度仅为北京的1/2、天津的1/3,还有京昆、京台、京秦、密涿、唐廊等省际“断头路”。
第四,京津冀城市群公共资源配置差异较大。城市的发展取决于资源聚集的情况。我国在过去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主要通过行政方式配置资源,行政层级高的城市,获得的资源越多,发展越快。但这也带来了不同城市间巨大的资源差异;有企业为了让北京籍员工到河北工作,开出了工资翻番的优厚条件,重要原因就在于两地公共资源差距。这局面不改观,今后有可能面临“产走人不走”的格局,成为一种“半一体化”。
以“三共同,一分层”推进“转型”
要有效推进京津冀一体化,不仅要有城市群的理念和思路,恐怕更要有“转型”的思路。在顶层思路,可以明确“三共同,一分层”的思路。
首先,加快京津冀共同市场建设。把京津冀作为一个经济层面的共同体,打破行政限制。比如,三地统一产业政策规划、统一企业管理,企业可以异地登记互认,统一市场监管等。通过京津冀共同市场的形成,真正使三地在产业上互补,形成有效的产业链格局,形成城市群的市场基础。从这个角度看,社会资本是否会退出北京迁到河北天津,可能是衡量共同市场建设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标准。
其次,加快京津冀共同设施建设。一方面要加快三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打通断头路;另一方面要加快设施软件对接。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一卡制”,上海发行的公交卡,在杭州、宁波等地都能乘坐,就是一个重要的经验,值得京津冀借鉴。当然,推进共同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可以借鉴欧盟经验,成立基础设施共同基金或者区域发展平衡基金,主要用于解决跨区域基础设施等软硬件建设。
再次,加快京津冀共同资源建设。核心是实质性地缩小三地在公共资源配置上的差异。尤其是加快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的对接。比如,三地统一招生标准,三地医疗水平互通等。通过尽量减少公共资源配置的非均等化,加上产业的主动转移,鼓励更多的人在自由选择下主动选择到河北等地发展。
最后,加快对北京进行功能分层。可以考虑把北京分为两个大的功能层。第一个功能层就是在专门的区域设立政治中心;第二个功能层是,现有剩余区域承担经济文化职能。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政治中心不纳入一体化的范畴,实施首都的特殊政策;而经济文化职能则与津冀实现完全对接。
□匡贤明(学者)
相关知识
以“三共一分”思路 推进京津冀一体化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推进 滨海新区“第三极”作用凸显
习李经济新抓手:京津冀一体化等三战略
专家:京津冀一体化谨防“冰糕效应”
实录:商业模式·观京津冀一体化产业经济战略发展论坛
哪扇门的开启将成为京津冀一体化的“切口”?
观点: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亟待新突破
12月3日经济新常态与京津冀一体化高峰论坛圆满举行
媒体称房价暴涨成京津冀一体化主要障碍
马光远:房价抢跑会堵死京津冀一体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