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装修知识网

首页 装修资讯 家居知识 家居百科
当前位置 >> 装修资讯 国外城镇化“乡愁”的文化记忆

国外城镇化“乡愁”的文化记忆

https://m.biud.com.cn 2014年04月23日14:43 家居装修知识网  

  美国文化遗产字典对“乡土”一词的定义是“关于某一特定文化中的建筑和装饰风格”。其涵义包括与高适用性、高效率的“普通城市”规划理论截然不同的视角。“乡愁”不是过去时,而是现在和将来时。它更重要的命题是,如何在时代浪潮激荡中重建一个有活力、有希望的故乡。联合国报告显示,2010年全球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标志着全球城镇化时代已经到来,应看到国外城镇化的轨迹——“乡愁”守望不乏经验和教训。

城镇化建设的国际比较

  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看,乡愁是一种现代性话语。现代化的逻辑风靡世界,让我们的生活日益标准化、理性化,文化个性正日益消弭。乡愁对于步入现代与工业文明的人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它绝非仅仅是现代人对传统的眷顾,而是对本民族精神的依恋,是一个国度与民族走向未来的勇气和信心。这里可参照欧美及日本的城镇化起源与发展,离不开对工业化的“拉动”与文化的传承。

  美国的城镇化具有典型分散型特征,是一种自然生长的状态,在产业发展的带动下,实现大都市群的兴起,虽历时漫长却发展均衡。这既与美国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分不开,也受益于宽松的移民政策保证了劳动力供给,形成以产业集群为中心的城市群。相比较美国广袤的疆域,日本的土地资源非常紧张,实施了政府主导下高度集中的城镇化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工业化进程,对少数几个都市圈实行优先集中开发,在一定的区域内发展由核心城市主导的城市群。而在在文化守望上,日本更有一系列有益于文化记忆的做法,让文化继承、传播和创造共同凝结为城市的文脉魂魄,杜绝简单的造城运动,城镇化得到了协调发展,而并未成为埋葬“乡愁”的坟墓。从此种意义上讲,“乡愁”也是城镇化进程中应关注的“城愁”。

  德国在城镇化进程中更注重多元文化的保持与发展,对外来移民以一系列政策支持其融入社区、城镇和国家。德国新城镇建设有个规定:注重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原貌,城镇开发不侵犯自然,而是依托自然而建。由于德国的小城镇保持良好的历史建筑与自然风貌,有人将德国的小城镇称作“诗化的小城镇”,村落、城镇、房舍、教堂、城堡、宫殿、桥梁甚至道路及港口都丰富着城镇人文特色。目前,德国有近两万座古堡,小城镇已成为德意志历史的缩影和文化的精华。对人文传统和历史建筑的热爱与尊重,使德国小城镇成为历史人文内涵与生活方式现代化的国际典范。

  相应地对比城镇化的失败路径是“滞后城市化”和“过度城市化”。如泰国曾是“亚洲四小龙”,拥有较为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但其后来城镇化举步维艰,出现了“产业空心化”和“虚假繁荣”状况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滞后做法。同时,缺乏产业支撑的拉美国家大多步入过度发展的泥潭。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化落后于城镇化,两者缺少协调发展。多数拉美国家长期实行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没有了“乡愁”底线,放弃了比较优势。城镇化发展与国内经济、社会、文化联系越来越弱,国家和城市无力在结构和质量上持续发展以支撑城镇化。虽然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但无法得到相应就业,形成了城市中的大量新贫民窟或造成“毁城”的文化灾难,这是无序且过度城镇化的恶果和招致的祸根。

记得住乡愁的英国城镇化

  论及乡愁与城镇化建设,英国颇具典型意义。无论是去年建成开幕的伦敦夏德大厦还是由“明星建筑师”扎哈·哈迪德为伦敦肯辛顿公园内九曲湖萨克勒画廊设计的附属餐厅,它们既是英国文化创意的奇葩,也是对城市化发展中“乡愁”理念的正反两方面诠释。不过,这些都不影响英国在城镇化史中的地位。

  英国在城镇化建设中很重视以文化传承与弘扬为导向,进行历史文化保护和特色镇的建设,如制定专项法律规范历史文化遗存和地域文化特色资源的保护,在1953年便颁布了《历史建筑和古老纪念物保护法》等法律,尤其强调因地制宜、强化特色,根据当地自然、历史和产业发展特点予以差异性规划,充分发挥城镇文化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援作用,将城镇文化塑造与突出地域性文化巧妙结合。“站在教堂的钟楼可俯瞰整个城市全貌”,是我们常常在小说中看到的描述,但此景不仅在几十年前的伦敦存在,今日大部分英国小城镇依然如此。同时,英国城镇化的发展之路更不乏靠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推动城镇复兴的例子。

  而历史地看,英国的城镇化始于18世纪中叶,其成功之处是注重政府引导、市场拉动和公众参与的“三位一体”推进原则,并通过强化立法对城镇化时刻“纠偏”。到1851年,英国已有超过1/2的人口变成城镇人,全国大小城镇近600座;19世纪末,英国2/3的人生活在城镇,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镇化的国家。1898年,霍华德在作品《明天:真正改革的和平途径》中表述着“田园思想”。他认为:城镇是一个完全社会和功能化的结构,它能为城里居民提供足够多的工作机会;有足够的空间为城市提供阳光、空气和优雅的生活;城镇周边被绿化带环绕,在提供农产品时也提供休闲和娱乐。尔后,丘吉尔首相的战后重建与1946年通过的新城法案更标志着英国新城运动的重要过程。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则率先提出城镇化的定义,他反对使农村人一窝蜂似地涌进城市,而强调要将原有乡村如何打造成城镇,实现升级换代。而对于英国完美乡村,百年前中国学者林语堂曾讲:“世界大同之理想生活,便是隐居英国乡村。”尽管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但世界人们对英国美好乡村的热情与向往从未停止过。恬静的乡村氛围、空间尺度、考究的生活气息,从来都是令人向往的英伦之梦。

  在柔弱、美好且坚韧的英国城镇化的乡村中,之所以城镇化能够在“健康、有序、充满生机的轨道内运行”尤其得益于1909年颁布的第一部《住宅、城镇规划条例》。此后,英国先后颁布40多部与城镇化建设相关的法规,成为串起英国城镇化建设的成功秘诀。城镇化不是破坏原有的农村,不是破坏原有的文化根基,更不能使乡愁情怀不翼而飞,而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要让童年的生活历历在目,要让风景优美、诗意生活伴随“乡愁”记忆持续。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作为第一个实现现代城镇化发展的国度,英国的探索之途为世界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

  金磊

相关知识

国外城镇化“乡愁”的文化记忆
鹰牌2086 述说只属于你我的端午记忆
天楹之光:抓住城镇化照明的良好机遇
小狐看展之三维的墨:来自宋涛的水墨记忆画卷
人文设计周 ​➅ | 人文设计与小镇的文化复兴(精编)
携手故宫|瑞宝《国家宝藏》让承载文化记忆的文物融入大众
本土家纺的文化回归 访中国家纺协会会长杨兆华
卫浴企业的文化营销如何有的放矢
80后的集体记忆 周董宜昌献唱生活家·巴洛克地板之夜
立邦地铁涂绘艺术展打造独特的申城体貌 刷新80后的城市记忆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国外城镇化“乡愁”的文化记忆 https://m.biud.com.cn/news-view-id-362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