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之言
城市化指的是人的城市化。人的流动追逐的是就业机会、发展前景,而不是高楼大厦,现有筑巢引凤(先有楼,后有人)的思路却完全背离了这一现实。
近日,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调查显示,12个省会城市拟建55个新城新区,其中的一个城市就要建13个。同时“新城热”正从省会向地级市、县级市逐渐下移,90%的地级市正在规划新城新区,部分城市新城总面积已达建成区的7.8倍,县域及开发区内新城建设也在升温,“空城”“睡城”“死城”等现象频现……
平地造新城是中国近几十年城市化中的典型现象。以深圳与上海浦东为例,都通过重新定位、规划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二者模式也成为全国各地城市争相效仿的榜样。
随着人口的流入,城市必然面临建筑面积上的扩张,但通过拆旧城还是建新城,则有不同的路径。近几十年,地方政府在两者均有侧重。
相对来看,市中心的旧城,虽然土地更值钱,但原有格局已成,改造的难度大。更麻烦的问题是拆迁的难度比征收农民土地更大,地方政府从中低征高卖获得的利润也不如征收农地多。而建新城不仅成本低、收益高,城市规划的自由度更大。
设想总是美好的,但总要面对现实。建新城的难点在哪里?城市化指的是人的城市化,在统计上,城市化率也是以常住人口的非农比率作为指标。一个地方要城市化就必须要有人。虽然京沪等一线城市一直限制外地人口的流入,但现实是,中国没有那么多人。中国现在有14亿人,超过一半成为城市常住人口,以70%的城市化率计算,城市人口也不过10亿,未来可转移到城市的农村人口不到3亿。而全国新城新区的规划人口已经超过30亿,这些新城新区到哪里去找这么多人填充?
人至关重要,规划中的预期人口不能落实,城市的建设就无从谈起。因为城市建设需要钱,而投资商则要看到发展前景。在市中心,生活与商业氛围已经成熟,只要可以成功拆迁,土地总是不愁卖出去的,建出来的住宅、商场总是不缺人气。只要拆迁成本与开发商相对靠谱,总可以融到钱。但新城却不行,没有人气,城市就没有发展,新城的未来是繁荣的浦东,还是空城鄂尔多斯?两者的投资回报是判若云泥。
事实已经证明新城新区的不可靠。即使在浙江这样经济发达、房地产价格偏高的省份,其超过一半的县级行政区的常住人口都处于净流出状态。地产商恒大一直致力于三四线城市的地产开发,但2013年不得不重返一二线城市拿地,而万科以一二线城市为点,向下延伸的发展战略也同样受阻,因为三四线及以下的城市缺乏足够的人口流入,供给已然过剩。这进一步恶化了这些新城新区的发展前景。
我们要明白,人的流动追逐的是就业机会、发展前景,而不是高楼大厦,现有筑巢引凤(先有楼,后有人)的思路却完全背离了这一现实。城市的领导者们光看到开发浦东带来的城市面积扩张、人口流入,却没看到浦东的先天区位优势、后天招商引资带来的就业机会,建大楼而没有引进就业机会,这是出现鬼城、空城的根本原因。
所有这一切,又与中央政府限制大城市扩张、推动中小城市发展不谋而合,大量的建设用地、银行信贷、企业债券发行等指标被投放到中小城市、中西部城市,这是地方政府热衷设新区造新城的政策背景。要改变这一点,就要解除束缚在大中型城市的扩张枷锁,让人可以流向市场需要的地方。地方政府要做的事情就是“人走向哪里,路就通向哪里;人在哪里工作,房子和写字楼、商场就盖在哪里”。就算要有平地起新城这回事,那是最具产业发展前景和劳动力最希望流入的城市才需要考虑的。其他城市只要经营好目前的城区,不让人口出现净流出,就是非常难得的。
□聂日明(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相关知识
评论:“空城”频现 谁可以造新城设新区?
谁可以造新城设新区?
中国各地空城频现:源于地方政府发展“盲动”
儿童家纺品牌市场问题频现 谁愿为此买单
评论:别再为“大拆大建”错误涂脂抹粉
只筹没房:“众筹建房”背后谁在消费刚需期待?
评论:保障房区成空城 需理清谁建谁管谁住
城市工作会议划定多条红线 空城鬼城或将被遏止
城镇化市场频现商机 橱柜渠道下沉
评论:中国楼市将现短期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