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装修知识网

首页 装修资讯 家居知识 家居百科
当前位置 >> 装修资讯 小区搞“一区两制” 住洋房的走正门 住高层的走侧门

小区搞“一区两制” 住洋房的走正门 住高层的走侧门

https://m.biud.com.cn 2014年06月18日15:56 家居装修知识网  

  多层洋房和高层住宅被铁栅栏隔开

  同一时间交房,华发·岭南荟小区的开发商却用铁栅栏将绿化较好的多层洋房区域与高层住宅隔离起来,小区在建的正门也只供多层洋房业主使用。昨天,浑南新区华发·岭南荟的多名业主向沈阳晚报、沈阳网投诉称,“一区两制”让他们自尊心严重受伤。

  买房 业主称看中的就是园区美景

  2013年6月,包括王女士在内的众多业主被位于浑南新区的华发·岭南荟项目所吸引。开发商在宣传时称,华发·岭南荟园区独具岭南特色,结合岭南园林四大名园余荫山房、清晖园、梁园、可园的造园手法加以创新,围合具有中国情结的院落空间。“当时看到宣传单上印的园区美景,感觉特别好,也坚定了我们在此买房的决心。”王女士表示,当初在售楼时,有高层和多层洋房两种,因为洋房价格比高层高出3000多元/平方米,多数人都选择了高层。

  2013年12月,开发商交房。春节过后,王女士一家搬进新居。当时正值冬末,园区还看不出来有多美,但从布局上来看,还是非常令人满意,尤其位于核心地段的多层洋房区域,不但树木多,而且有许多独特的设计。

  入住 开发商安栅栏搞“一区两制”

  “五一”过后,春暖花开,业主们饭后徜徉在树丛花间,非常惬意。但这样的幸福并没有持续多久。王女士称,5月中旬开始,高层业主突然发现,开发商开始给多层洋房区域围上一人多高的铁栅栏。据工作人员回应,围上栅栏后,多层洋房区域就不允许高层业主们进入了,这里的美景只属于洋房的业主。“听到这样的消息,我们高层的业主一下子就蒙了,当初买楼时开发商根本没提要将小区的景色一分为二,而且高层和多层是同时交房,为啥要差别对待?”

  更让高层居民无法接受的是,小区在建的正门也恰好在多层洋房区域。高层业主们咨询了开发商后得到了确切的答复:小区的正门建好后,只供多层洋房的业主们使用,而高层业主们只能选择在小区的侧门出入。

  进展 围栏新开一小门但留有门栓

  昨天下午,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来到了华发·岭南荟园区。整个园区分为高层区和多层洋房区,多层洋房区位于园区中央,而高层区位于园区最里面、距离大门稍远的地方。漫步园区发现,多层洋房的区域四周已被黑色的铁栅栏围成一个封闭的空间,里面布局错落有致,环境幽雅。而在黑色铁栅栏的外面,则是小区的高层区域。仔细观察发现,高层区域的绿化和布景明显差于多层洋房区域。

  业主高先生指着自家楼下的一处铁栅栏表示,以前晚饭后,他和家人可直接步入多层洋房区域散步,而今却已成奢求。“3岁的儿子总是问我,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到多层洋房那边去玩,我真是无言以对,难道让我告诉儿子我们被差别对待了吗?”

  记者注意到,在距高层区域最近的一圈铁栅栏外面已被密密麻麻的柏树遮挡,看起来更像绿色的墙,只是在绿墙中间出现了一道虚掩着的铁栅栏门。业主高女士告诉记者,这是开发商在遭到高层居民抗议后开的一处铁栅栏门。“虽然是开了一个门可以直通多层洋房区域,但铁门上留有门栓,这意味着随时有可能关上门。”高女士很不安。

  开发商 原因和解决方案不告诉媒体

  华发·岭南荟的高层绝大多数已入住,而多层洋房入住率却很低。园区也并未完全封园,园区随处可见施工的现场。小区的正门同样正在建设中,在正门的旁边,开发商用大大的红色展板标着“欢迎回家”四个大字。业主高女士告诉记者,因为正门只为多层洋房所开,所以一看到这几个字,她的心里就一阵刺痛。

  在华发·岭南荟的售楼中心,前台的销售人员表示,她们只管售楼,无法联系开发华发·岭南荟的沈阳华荣置业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售楼处另一位工作人员闻讯表示,他已经猜出记者是为何而来。“不就那件事吗?业主投诉围墙那个事儿吗?至于开发商那么做的原因和解决方案,不会告诉媒体,只能告诉业主。”

  本报将继续关注此事进展。

  沈阳晚报、沈阳网主任记者 张晓宁 文并摄

相关知识

小区搞“一区两制” 住洋房的走正门 住高层的走侧门
专注自身提升,IMOLA陶瓷大区管理实行“一区两制”
专注自身提升 IMOLA陶瓷大区实行“一区两制”
2019家居行业20大创新案例,一文看完他们的新思路、新办法
江干老小区 照明“暗区”工程9月底前完工
高科技遇尴尬 小区停电门禁“卡”住业主
北京经适房变群租屋:一套三居室住34人
央视曝北京一套三居室住34人 经适房变群租屋
北京周边现钢结构“群租公寓” 一栋租住超700户
移民美国不住华人区 不如住最高档的社区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小区搞“一区两制” 住洋房的走正门 住高层的走侧门 https://m.biud.com.cn/news-view-id-393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