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京津冀成为“一号工程”,三地的一体化发展在今年陡然加速。温吞多年的京津冀一体化将走出怎样一条轨迹,在相当程度上成为我们判断改革吃水线的标尺。就目前而言,京津冀一体化既有声势,也有生意。政府规划呼之欲出,为各地量身打造增长点,市场和企业也密切关注,希望能够选对方向,顺风而起。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是市场化和产业化,如何使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分布和结构更加优化合理,如何通过产业化方式协调区域发展、达到疏解首都人口和功能的目的,正是这一系列策划报道的立意所在。
燕郊,以“睡城”著称,尤其是在2007-2009年北京房价快速上涨期,大量在京务工的购房人涌入燕郊,令“睡城”形象愈加清晰。然而作为离北京最近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住宅地产爆发式增长掩盖了燕郊为产业发展而做的种种努力。在刚刚闭幕的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上,燕郊又签下了一笔大单。作为中国近海市场最具规模的综合型油田服务供应商,中海油服公司看上了燕郊,准备斥资20.83亿元在此建设六个研发中心以及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四个生产车间。于燕郊而言,项目落户的意义不只是每年10亿元的税金,更重要的是,这座离北京最近的“睡城”将在如此一个个项目的助推下被逐渐唤醒。
燕郊印象
30万人撑起离京最近的“睡城”
燕郊,与北京一河之隔,潮白河的西岸是如今的北京市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公交车一路沿着通燕高速从北京大望路驶进河北燕郊,虽已跨越两个省市,却只花了不到40分钟的时间。
“看房不?买房不?”一下车,手拿各类宣传单的人簇拥而上,把刚刚从车上走下来的来客团团围住。马路两旁,销售代表以及他们身后十多个建造华丽的售楼处在提醒着人们,这座小镇与北京之间因房地产而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知从何时起,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燕郊镇因大量“北漂族”的涌入而成为了北京身边的“睡城”,燕郊昨日的辉煌与今日的发展也在“睡城”之名下略显失色。
在地理位置上,燕郊离天安门只有30公里远,西北距首都机场25公里,从朝阳CBD到燕郊若一路畅通也就是20分钟到半个小时的车程,再加上这里的房子没有限购、房价与北京有一定差距,因此自然而然吸引了一大批在北京买不了房或者买不起房子的人在此安家落户。
根据燕郊高新区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末,燕郊辖区总人口为45万,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5万,流动人口20万。最新公开的数据,在不断涌入的移民大军中,从北京来此购房置业的外地人达到30万,而在2009年这一数字仅为10万人。30万人,撑起了一个离北京最近的“睡城”,但“睡城”之名却非这座城市最真实的名片。
曹志国,百世金谷实业有限公司营销副总,在燕郊工作生活十余年。6月的一个早晨,北京商报记者在位于燕郊最北端、紧邻京平高速的百世金谷燕郊国际产业基地见到了曹志国,他向记者介绍,燕郊还有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是全国100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燕郊与昆山国家高新区齐名,是全国仅有的两个由县级市管辖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也是全国惟一一个设在镇域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曹志国补充道,燕郊之所以能够有如此殊荣,还是受益于“近京”这一宝贵资源。
1992年,燕郊被河北省政府批准为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此后,燕郊的产业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方向,那便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融入北京。
根据公开资料,燕郊经济开发区建区十周年的庆典报道上,燕郊就曾总结道:“建区以来,燕郊开发区充分利用毗邻北京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出了一条由依托北京到融入北京的发展之路,十年来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在此基础上,2010年11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燕郊经济开发区升级成为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产业把脉
高新产业名片遭遇人才尴尬
在曹志国看来,燕郊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关系,也正是在此基础上,燕郊将自身的发展目标定为“建设成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和高端服务业新城”,并称将在未来20年内力争达到与中关村齐名,形成“西有中关村、东有燕郊城”的两大科技城“鼎足而立”的局面。
成立于1998年的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汉王电纸书”曾在市场上颇具影响力,是一家典型的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也是燕郊招商引资而来的第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刚到燕郊的时候,第一个感觉就是荒。站在路上看不见楼房,再走远点就是村子了。”汉王常务副总裁向北京商报记者回忆18年前的建厂之路,他介绍,以国际上成熟的现代化城市为参考依据,离核心区30公里之内的地区都是可以被辐射带动并发展的,因此在选址之初,汉王以北京天安门为中心,以30公里为半径画了个圆,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别做了考察以后,最终选择了东边的燕郊。
“当时燕郊根本没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但是当时燕郊一亩地的成本只有3000元,而北京的价钱是按照平方米来计算的,对于我们这种刚刚起步的企业来说这个非常关键。”冲着低廉的成本,就在1998年12月,汉王将旗下制造公司以注册资金1.79亿元人民币落户燕郊。如今已拥有5万多平方米的办公室、厂房、员工公寓、餐厅以及其他公共设施,员工达到1000多人,是全球最大的电纸书、手写板生产基地,也成为燕郊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代表企业。
汉王之后,随着燕郊陆续规划建设以中兴产业园、燕郊精工园为代表的大大小小多个产业园区,越来越多的北京企业开始关注燕郊并选择落户这里。以曹志国所在的百世金谷产业基地为例,据介绍园区目前已经签约企业共104家,以中小科技型企业为主,95%以上来自北京,多半来自中关村,其中有20多家企业已经投产。燕郊所在的三河市还与北京中关村建立了合作机制,形成了研发在北京、中试孵化和生产在三河的局面。除百世金谷外,燕郊创业大厦也已累计从中关村引进并孵化中小企业215家,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08家。今年2月底,中兴通讯北京研发中心也将两个研究机构搬迁到了燕郊。
公开资料显示,从2009年起,随着京东文化科技园、燕郊空港物流园、中兴北方工业园区、百世金谷国际产业基地等高端科技园区的出现以及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引进,燕郊产业优势也逐渐浮出水面。2013年,燕郊高新区实现财政收入67.48亿元,占三河市的81.5%。
在三河市委书记张金波的眼里,燕郊的产业发展有着明晰的未来版图——以中兴通讯以及汉王制造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阳光硅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以神威药业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及新材料产业、机械制造产业、软件及服务外包业。而实现众产业齐发展,要始终坚持“主动融入、全面对接、同城一体、借势发展”的理念,这简单的16个字中无不透露着与北京的互动和融合。
而按照其规划,到2015年燕郊高新区将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达到120亿元以上,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实现产值500亿元,经济贡献率达到70%。
然而看似辉煌的招商成绩以及未来规划并不能掩盖燕郊在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路上面临的窘境。一位长期关注燕郊的河北当地媒体人向北京商报记者总结,首先,虽然燕郊官方表示“房地产独大”的局面正在改观,但是并没有任何公开数据显示其在产业中的占比,然而多位知情人士透露,高新技术产业的经济贡献率仍不及房地产业;其次,目前燕郊高新区的产业中,产业类型仍多为生产加工型企业,或者为拥有一定的科研技术或专利、正值成果转化投入生产或订单快速扩张时期的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还没有形成,燕郊竞争优势单一、人力资源匮乏正在成为园区发展的最大瓶颈。
北京影达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典型的小规模生产加工型企业,主营业务为向北京市场供应影音设备。这家企业于2012年10月搬进了百世金谷产业基地,公司负责人陈家亮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之所以从位于昌平的办公场所转战至燕郊,为的就是节省成本。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搬家,陈家亮居然失去了近半的员工。“我手下15个人中,一听要搬到燕郊,8个员工都辞职了。”
实际上,在燕郊的战略规划中,陈家亮的企业并不算是重点引进项目,只是一家小型生产加工型企业。然而遇到的人才困境让陈家亮对于燕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未来产生了怀疑。他认为,现代高新技术产业脱离了对劳动力、资源的依赖,逐渐形成以知识、技术、信息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模式,而这当中最核心的就是人。燕郊虽然将进驻当地的几所大专院校规划为“燕郊大学城”,并视其为燕郊产业升级的人才和智力来源之一,但实际的情况是,且不论这几所二、三类院校能提供多大意义上的智力支持,大部分当地毕业生的第一选择还是进入北京。
北京商报记者在上述学校做实地采访时发现,在被提问的近30名学生中,无一例外地将就业地点锁定在北京,更加可悲的是同学们对燕郊本地产业结构知之甚少,有的甚至惊讶地反问:“燕郊哪儿有什么企业?”
一位2012年毕业于燕郊理工学院的学生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在我们班28位同学中,最终来北京就业的有1/3,其余2/3或选择回家就业,或选择继续考研,最终留在燕郊就业的只有一位同学。”而这几乎也是当地院校学生整体就业走向的真实写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家也同样感叹,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虽然燕郊已经基本具备了承接北京高端技术产业的载体,但却没有足够的魅力吸引可以为其产业发展保驾护航的核心人才,这已经成为燕郊产业发展之路上的短板。
前景瞭望
从吸引人到留住人
让大项目大公司成为筹码
“只有先有人,才有产业的发展,不可能先把产业建起来,再等着人进来。”在多位分析人士看来,北京节节攀升的房价为燕郊房地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良机,进而促使大量人力资源向燕郊靠拢,对于燕郊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机遇,“睡城”也正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产物,而燕郊如果想摘掉“睡城”的帽子,还要在解决人的问题上进一步探索、努力。
在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可云看来,所谓“人的问题”,即如何吸引人、吸引什么样的人。“燕郊要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亟须补充的是高端人才。”张可云指出,高端人才的进驻和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也能成为吸引更多人留在燕郊就业的有力砝码。
从吸引人到留住人,燕郊首先提出要抓产业升级,加大项目引进力度,尤其是以驻京500强、中国500强和大型企业、央企及跨国公司为目标,紧紧扭住大项目不放;另外,要做大做强高端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主业突出的产业集群,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张可云认为,产业的发展终究要交给市场,而为产业的发展提供环境和条件才是政府之所责,其中就包括以政府层面制定的人才引进战略和政策。“以最简单的薪资待遇举例,如果在燕郊所能获得的薪资福利远高于北京,谁又不想来呢?人们甚至住在北京、工作在燕郊也是完全可以的。”由于燕郊高新技术产业构成以中小规模企业居多,因此专家建议,不妨政府出面为企业引进高端人才做强有力的后盾和保障,最终受益的还将是燕郊自己。
用配套变“近”为“通”
除产业稳固、人才吸引的政策保障外,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从河北省政府到燕郊园区办公室,将更多的规划从产业转移至城市配套的完善上,为吸引人才做好硬件准备。作为发展较早的三河市燕郊,将坚持变“近”为“通”的理念,全面推进与北京的“一体化”步伐。
据张金波透露,目前人们非常关注的北京轻轨M6线通燕郊工程已列入北京市交通规划,北京方面正在着手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三河市成功运作的密涿支线高速公路已经实现了域内通车,与北京东六环对接工程列入了北京市交通委规划,这是河北首条县级运作的高速公路。
在此基础上,三河市还要进一步深耕细作,不断加强与京津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文化事业、环境保护和医保社保等方面的紧密合作。目前三河市的燕达医院已与首都医科大学达成协议,建立首都医科大学燕达临床医学院,并将借机探索推进京冀两地异地医保报销的实现。
在廊坊师范学院经济学院副院长岳志强看来,打造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完善配套设施以及社保待遇的互通正在逐一打破北京、燕郊两地由行政区域而形成的分割,是燕郊承接北京产业的外溢以及吸引人才至关重要的一步。
服务业的双重角色
“人才可以引领高端产业的迅速发展,而逐渐壮大的产业板块最终也将反哺城市,在人力资源聚拢效应的拉动下,其他产业也将顺势跟进。”岳志强认为,其中生活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都将同工业产业相辅相成,既成为留住产业人才的关键配套,也将成为当地吸纳大量新就业的关键领域。
从基础生活服务配套上看,尽管大型超市沃尔玛、乐天玛特目前已纷纷入驻燕郊,但作为大量人口的生活聚集地,燕郊的商业服务配套还远远不够。去年,燕郊才刚刚开业了首家集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一站式百货商场香港新世界百货。除此之外,福成国际大酒店、汇福国际大酒店等十余家星级酒店已投入使用,但要全面匹配未来燕郊的高端产业发展目标,相应的商务配套还亟须扩容。据公开数字,截至2012年底,在燕郊不包含房地产的现代服务业占三产的比重为23%。
在此基础上,燕郊已经对其城市功能区做出了明确的规划,在“十二五”期间,燕郊将在北部集中打造科学城、南部建设健康城,沿东外环和潮白河分别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带和旅游休闲商务带,此外还将建设商务中心和商务会展中心,为产业配套服务。
“如果说高端产业发展能够为燕郊聚拢高端人才,那么与之配套的现代服务业则吸引了人数更加庞大的基础人力资源,他们的注入会让这座城市更具活力。”岳志强总结认为,有产才有人,有人才会有城,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稳步推进,燕郊现有产业将逐渐释放魅力并聚拢更多从北京而来的人,曾经的“睡城”燕郊也将在此过程中被逐渐唤醒。
北京商报记者 阿茹汗/文 王飞/制图
相关知识
燕郊:30万人撑起离京最近的“睡城”
燕郊:唤醒“睡城” 先留人还是先建业
蒙娜丽莎集团:企业内刊撑起企业精神的支点
燕郊每天30万人往返京冀 拼车出行成风
红星美凯龙万人团购会 花半天时间省一年工资
评论:30万京漂族的天天“春运”路
燕郊:破解睡城商业结构难题
30万人涌入网络特卖会 3天成交金额达5.5亿
欧派橱柜衣柜6•30万人入厂大团购
燕郊楼市陷尴尬滞销状态 成北漂不折不扣的睡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