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装修知识网

首页 装修资讯 家居知识 家居百科
当前位置 >> 装修资讯 郑州五部门联合发通知 新建小区须规划电动车充电棚

郑州五部门联合发通知 新建小区须规划电动车充电棚

https://m.biud.com.cn 2014年08月04日11:46 家居装修知识网  

  7月31日,记者从郑州市公安消防支队了解到,即日起新建的住宅小区、公寓楼等居住类建设工程要规划配建电动自行车充电库(棚),公安消防部门、城乡规划部门、城乡建设部门已将此项工作纳入行业部门对建设工程的审核(审批)、验收项目。

  新建小区配建电动车充电库将纳入审核验收

  近期,为认真汲取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教训,切实加强电动自行车火灾防范工作,依据《河南省消防条例》及河南省公安厅、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强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库(棚)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郑州市公安局、城乡规划局、城乡建设委员会、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局、民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在住宅小区建设电动自行车充电库(棚)的通知》。

  通知要求自今年8月1日起,新建的住宅小区、公寓楼等居住类建设工程要规划配建电动自行车充电库(棚),公安消防部门、城乡规划部门、城乡建设部门已将此项工作纳入行业部门对建设工程的审核(审批)、验收项目。

  已投用小区2015年底全部建成电动车充电棚

  住宅小区的管理单位或物业服务企业为建设责任主体,要合理筹措资金,按照市场化运行模式,充分利用公共用地或原有的自行车库(棚),参照建设技术要求,规划增建或改建电动自行车充电库(棚),于2014年11月底前完成住宅小区数量的50%,2015年底全部完成建设工作。

  凡受空间限制,增建、改建电动自行车充电库(棚)确有困难的老旧住宅小区,要在小区楼头、巷尾等适当位置建设一个或多个符合安全条件的小型集中临时充电点,满足居民为电动自行车充电的需求。

  严禁私拉乱接临时电线为电动车充电

  住宅小区的管理单位或物业服务企业是电动自行车充电库(棚)日常维护管理的责任单位,要加强对电动自行车存放和充电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

  小区管理单位或物业服务企业,应制定严格的电动自行车存放、充电管理规定,对电动自行车进行集中存放、集中管理,对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及配置的消防器材进行统一维护。

  严禁在居住建筑走道、楼梯间、首层门厅内存放电动自行车和为电动自行车充电,严禁私拉乱接临时电线为电动自行车充电,严禁长时间为电动自行车充电。

  业主公共空间违规充电可处以200元罚款

  物业服务企业对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的行为,应当予以劝阻、制止;对不听劝阻、制止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或者公安派出所报告。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在楼梯间、安全出口存放电动自行车,造成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封闭、堵塞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依法严肃处理;过失引起火灾,尚不构成犯罪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警告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违反《河南省消防条例》规定,在居住建筑物的公共走道、楼梯间、门厅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或公安派出所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200元罚款;引起火灾事故或者导致火灾损失扩大的,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单位和个人若违反上述规定,未落实电动自行车充电库(棚)建设和日常维护管理工作,造成消防安全隐患或发生火灾事故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和公安派出所要对管理责任单位或有关人员依法严肃处理。

  ■表扬榜

  电动车充电

  这几个小区的做法不错

  ★为解决私拉电线存在的安全隐患,棉纺路上的鑫苑国际城市花园小区装上智能充电系统,定时断电,确保电瓶车安全充电。

  ★文劳路9号院的做法也值得其他小区借鉴,在每栋楼下建有统一的电瓶车充电棚。住户李女士说,建了充电棚后,小区“蜘蛛网”被彻底消除了。每家在物业领一张充电卡,需要充电的时候只需要刷一下卡,方便,价格也便宜,3个小时花费0.4元。

  ★兴华街一个老家属院的物业公司专门安排一名保安看守电瓶车棚。白天晚上不定时地查看,一旦车棚的电瓶车充电器显示绿灯,就要及时拔掉,避免过度充电引发的火灾。

相关知识

郑州五部门联合发通知 新建小区须规划电动车充电棚
河南五部门联合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
中纪委:反“房腐”需多部门联合发力
北京社区养老征意见:新建小区须配建800㎡养老用房
浙江宁波五部门联合整顿大型卖场超市违规收费
郑州超九成新建小区被广告覆盖 市场已趋于饱和
三部门联合发布通知 公积金将实现缴存异地互认
五部门联合调整楼市政策
郑州新田置业鹿港别墅小区:绝不允许违规燃放鞭炮
北京:新建小区18%停车位需配充电桩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郑州五部门联合发通知 新建小区须规划电动车充电棚 https://m.biud.com.cn/news-view-id-419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