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正式进入三伏天气以来,全国各地的气温都开始一路飙升,一年中最热最容易中暑的时期已经到来。作为陶瓷重要产区的四川夹江、江西高安、福建晋江等地气温一再升至35度,而山东淄博、临沂近日来的气温更是一度超过36度。在此高温环境下,整个卫浴行业的生产正式进入“烧烤模式”,由此也牵扯出一系列的行业乱象。
乱象一:高温作业,工人健康如何保全?
据悉,自7月以来,福建和广东两地已出现多名陶瓷工人中暑现象。7月19日,福建泉州市第一医院收治了5例重症中暑病患,据了解全部都是瓷砖厂工人。医学专家介绍,中暑是由于人体吸入的热量过多,并且散发不出去,导致人体的肌理出现损害,常会出现全身脱水、脸色苍白和休克倒地的情况。重症中暑患者为脑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害,往往出现心脏、呼吸停止的症状,陷入深度昏迷的状态。
“以人为本”一直以来都是行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卫浴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由于希望迫切提高产量,提高生产效率,从而给生产工人施加了额外的诸多压力。另外,目前大部分企业都是采用“以效取酬”的薪酬制度,“多劳多得”成为生产行业不言而喻的规则。由此,不少生产工人为取得更多的报酬,常常把身体状况放在一边,日以夜继下来,不仅“革命没有成功”,“革命的本钱”也失去了。对此,不仅需要卫浴企业给予工人更多的人文情感关怀,适当调节车间的生产节奏,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从而释放人力劳动力。还需要工人自身加强健康生产意识,劳逸结合,不能硬着头皮“闹革命”。
乱象二:降温措施,高量与高温如何权衡?
进入7月份以来,不仅室外温度频频爆表,卫浴陶瓷企业生产现场因窑炉余热、抛光磨头发热、循环水余热等,造成车间环境温度在原本高温的环境催化得异常“火热”。自各大车间爆出工人中暑消息之后,不少卫浴企业也纷纷采取了一系列的降温措施。
某品牌生产基地厂长向记者表示,除了国家规定的高温补贴外,企业每个车间都备有药品箱,工厂食堂也会煲凉茶和解暑茶;另外,也有企业表示已经在各生产车间设置了多台通风机,循环喷淋系统等设施,甚至还有企业用上了冰块降温、冲水降温的传统方法。从这一系列举措不难发现,大部分企业在帮助工人解暑降温方面已经是煞费苦心,但是居高不下不下的温度,依然灼热着每一个人的心。
其实,对于每年的酷暑高温来说,企业的一系列措施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面对高产量的尴尬指标,即使在高温下企业对于生产线的把控也丝毫不敢放松。但是从目前的卫浴市场来看,库存积压严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此前,甚至有景瑜陶瓷、金多利、海棠等陶瓷卫浴品牌纷纷倒闭破产的消息。由此看来,在市场逐渐饱和的当下,企业找到产量标准的权衡点,就显得尤为重要。适当放宽产量标准,企业跳出一味追求产量的误区,将企业重心放在差异化产品的研发上,才能真正创造出“不仅有量,还有销”的良好局面。
乱象三:高温补贴,各地标准是否应当统一?
从行业了解到,日前各地也都出现了一系列高温补贴标准政策。具体来看,广东、山东、江西三省规定室外露天作业的工作人员高温津贴每人每月不低于120元;并且山东将高温月份从6月延长至9月。另外福建省也从今年7月1日起,开始发放夏季高温津贴,并将津贴调整至每人每月200元。
而湖南省则在津贴补助的基础上,还明确规定在气温和工作场所温度达到37度以上时,用人单位如果不能采取有效降温措施,应停止作业。总体来看,目前只有广东、山东、江西、福建、四川、湖南六个省份出台了相应高温补贴标准,但是各地补贴标准却各不相同,并且对于相关的规定并没有强制性,甚至有些规定在具体金额、以及后续的问责上都没有做明确说明。
由于各地气候条件本来就不一样,这无疑给高温标准统一化创造了不小难度。但是,在各地高温补贴的政策标准之上,出台一个具有强制性和规范性的国家标准仍然显得尤为必要,不仅使得各地方标准有据可依,也能更进一步约束各地方企业严格遵行。
不论是工人健康意识的增强,还是企业加大降温防暑的措施,或者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标准政策,在当今“酷暑难耐”的环境下,卫浴行业的发展都将迎来新一轮的“炎酷”挑战。在这场挑战之下,卫浴企业如何求得生存,则还需要企业自身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赢得发展。
相关知识
“烧烤模式”下的工人 观卫浴业三大乱象
陶瓷卫浴现装修乱象 家装新合同促发展
陶瓷卫浴假名牌乱象:真名牌深受其害
陶瓷卫浴业抱团“触网”谋求更大的发展
卫浴业“跨界经营” 迎来新契机转型升级
陶瓷卫浴业面对全新棋局 企业需动一番脑筋
节能环保趋势下 双国标促卫浴业良性竞争
卫浴瓷砖市场乱象 瓷砖精装修验收方法解读
卫浴业自动化或有两亿市场
陶瓷卫浴“傍名牌”乱象纷呈 真名牌深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