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装修知识网

首页 装修资讯 家居知识 家居百科
当前位置 >> 装修资讯 夏季出海警惕出没的海蜇

夏季出海警惕出没的海蜇

https://m.biud.com.cn 2014年08月06日14:40 家居装修知识网  

     夏季出海警惕出没的海蜇

 海蜇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海水中半透明的漂亮水母,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但近日在岛城各大海水浴场内,海蜇已经成为潜伏在海水中的“透明杀手”。出没高峰期的提前到来,已经造成每天近百名游泳者受伤。浴场急救医生提醒:被海蜇蜇伤千万别用淡水冲洗,而应及时用碱性液体,比如明矾水、小苏打水冲洗,用衣物或是沙子将海蜇刺泡擦掉,如果伤势严重要立即前往医院急救。



   海蜇活跃期 今年提前了
    记者从石老人海水浴场医务室工作人员处得知,近几天被海蜇蜇伤的人很多,大人小孩都有,一天最多的时候有五六十起,记者在医务室半个小时的时间,陆陆续续有5名游客前来处理海蜇蜇伤伤口。而第一海水浴场医护站的鲍医生告诉记者,最近每天到他们医护站先期处理的患者大约二三十人,都是轻微蜇伤。游客被蜇伤之后要尽快上岸,由医生确诊是否是海蜇蜇伤,先不要用淡水冲洗,医护站有专门配置的蜇伤擦拭的药,可以进行简单处理。如果症状严重,医护站配备了口服药、静脉输液等药物。如果情况特殊,确实没有处理方式,那一定要尽快到医院就诊,不要不当回事。
    海水浴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按照他们的经验,8月是成熟海蜇的产卵季和活跃期,岛城一般在立秋前后,会有大量海蜇出现在浅水区。今年入夏以来岛城的气温持续升高,海水温度升高造成海蜇出没的高峰期提前一周到来,最近这段时间岛城降雨频繁,加上之前台风造成的风暴潮,推着大量海蜇来到浅水区,今年石老人海水浴场海蜇数量明显增多,海蜇伤人事件也比往年略多。此外工作人员还特别提醒,海蜇喜欢弱光环境,阴天、下雨后、傍晚时分海蜇容易到近海的区域来,所以广大游客和市民应该避开这个时段下水。此外,深水区被蜇的几率更大。
    记者采访了第一海水浴场负责人唐闻洲,他称浴场方面一直很注意海蜇的防护,首先就是提醒游客提高警惕性,其次是专门的救护队员在海上巡视过程中,进行打捞。如果游客轻微蜇伤,可以马上到浴场的医护站,医护站的医生会进行简单的处理,如果伤势严重,会马上把游客送到正规医院进行救治。另外,浴场已经将防鲨网密度尽量缩小,阻拦大块头海蜇靠近游泳区,但防鲨网仍有规格限制,所以工作人员多次提醒游客,在海上看到不明漂浮物不要用手去碰触它。石老人海水浴场管理部门利用广播多次对游客进行提醒,游泳时谨防海蜇蜇伤。

  青岛地区海蜇有4种比较常见
    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专家张学雷博士介绍,海蜇属于水母类,常漂浮于水面,伞盖下有许多触须,其上有密集的刺丝囊,内含毒液。毒液内含有蛋白质、肽类、组胺、5-羟色胺及致痛剂等物质。平时在青岛地区比较常见的有4种,沙海蜇、霞水母、海月水母和能用来食用的海蜇,其中前两种海蜇个头比较大,毒性也比较强,是蜇人事件的主要行凶者,最后一种海蜇经济价值比较大,渔业部门会在外海专门放流此种海蜇苗。各类型的海蜇在海里碰到游泳者,会受到惊扰,以为是饵料来了,通过刺细胞分泌毒素射向人体。近海渔业兴盛,以海蜇为食的海龟和很多种鱼类减少,某一生长阶段海蜇幼体累计起来到了一定量,成年后爆发,再加上合适的水温和海水盐度,就会导致海蜇在近海大量出现,不仅对游泳的游客安全造成威胁,还可能影响生态环境和渔业捕捞。据了解,国家海洋局的专家们目前正在做 “水母毒害风险预报”的工作,完成后如果发现海蜇数量大爆发的情况,就会尽早提醒游客慎重下水或者不要下水。
    一旦被蜇这样处理
    120急救医生告诉记者,一旦被海蜇蜇伤,应立即用海水冲洗患处,并涂抹肥皂或细沙,然后再用利刃将涂附物刮去,目的是将刺丝囊毒清除掉以减轻毒害。渔民用的办法是用明矾水冷敷或用含有止痒剂的甘石冲剂多次涂抹患处;也可用1%的氨气或10%的碳酸氢钠水冷敷。如是一般蜇伤,可在伤处抹些红花油,一周后症状便会消失。但若中毒症状严重或出现全身性中毒症状,如呼吸困难、肺水肿等,则应立即送医院救治。其中有过敏史、年纪大于65岁、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一定要格外重视。除此之外,体质特征也有很大区别。过敏体质的患者被海蜇蜇伤后,病情会更重,发展也更快,甚至出现急性肺水肿,如果不及时抢救可能在短时间内死亡。

相关知识

夏季出海警惕出没的海蜇
夏季美容警惕!导致毁容的美白偏方
夏季装修中出现的问题
韩国现代木门提醒您:夏季选择木门产品的五点注意事项
夏季选择简单朴素的纯棉床品 舒适又健康(图)
夏季五大主流家具的保养知识
夏季装修过程中的防盗、防水和防火
详细告诉大家夏季空调不制冷的原因
瓷砖也有辐射 警惕健康的隐形杀手
警惕美丽的致命诱惑 家居装修避免光污染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夏季出海警惕出没的海蜇 https://m.biud.com.cn/news-view-id-421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