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装修知识网

首页 装修资讯 家居知识 家居百科
当前位置 >> 装修资讯 家装认知7误区

家装认知7误区

https://m.biud.com.cn 2014年10月14日11:23 家居装修知识网  

  一、环保材料≠绿色家装

  随着业主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家庭绿色环保装修成为家装行业又一炒作噱头。 大部分业主对绿色环保家装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认为选材是实现绿色环保家装的主要环节,而设计、施工等关联环节往往被忽视。

  尽管每样建材都是合格产品,但整套居室中所有建材释放的有害气体会产生叠加效应,叠加产生的有害气体就有可能超出标准,因此,单一建材选购环节并不能保证家装整体的绿色环保。因此,正确合理的设计只是实现绿色环保家装的第一步,施工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二、人工照明多≠漂亮

  光线是家居氛围的调节高手,但有些家庭灯光装完却像到了蹦迪场,感觉并不舒服。灯光的选用一定要适量,特别是射灯。

  一味地追求射灯,会形成“光污染”,且起不到设想的效果。一是过多的射灯容易造成安全隐患,这些射灯虽然看似瓦数少,但它们积聚了大量热量,短时间即产生高温,时间一长易引发火灾;二是浪费很大,目前市面上,一只射灯通常价格在20元左右,有的家庭往往一装就是60个—70个,花费达1000多元,这笔钱对工薪阶层而言,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三、地板越大≠越好

  就装修效果而言,铺装小块地板接缝较多、显得凌乱局促,且接缝处污物难处理,容易滋生细菌,于是大尺寸地板开始在市场上流行。普通地板一般规格为12厘米×90厘米,大尺寸地板的规格可以达到14厘米×180厘米,面积是普通木地板的2.3倍。

  有的业主在选购地板时,盲目追求大规格、大尺寸的实木地板,但由于地板的尺寸越大,其内外张力差及湿胀干缩的程度也越大,相比之下,大地板更易发生变形。因此,对一般家居来讲,木地板越小越好,宽度不要超过10公分为佳。

  四、墙面砖厚硬≠耐用

  越厚、越硬的墙面砖一般是由地砖加工而成,陶土加上其他化学成分使其强度、硬度都提高了,但吸水性随之减弱,如此一来,跟水泥砂浆的附着力就变差,最坏的可能性是贴上一两天后,内部就会出现空鼓,严重的就可能脱落。

  墙面砖最好选购釉面砖,具有一定的吸水力,长度一般不超过60公分。在购买墙面砖时,首先要选择信得过的品牌,业主可当场喝一口水,将水喷至砖片背面,如果水一下就被吸光,则证明砖片吸水性过强,不可选。同时,贴墙砖之前,要将砖片泡水半小时,表面晾干后才能上墙。

  五、电源插头少装≠方便

  有的业主在装修时,从小处省钱,在这些省钱项目中,电源插头是必选项,这种做法有误。入住新居之后,家用电器的种类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到时候想要再安装新插头,就很麻烦了。如果过多的使用拖线板,不美观的同时还有安全隐患。

  业主可根据住房面积,按照专业电工的设计,再综合家庭实际电器数量,合理安置电源插头,并留有一些待用插头,以利扩容。建议每个房间,有空间的角落,都可装插座。一般情况下,卧室安装4至6只(床两边、床前等)、厅中安装10至15只(音、视及四周)、卫生间安装2至3只(带开关)、厨房中安装5至8只(带开关),选择5孔插口为佳。

  六、更换防臭地漏≠一劳永逸

  卫生间、厨房泛臭,一般都是地漏在作怪。开发商选用的防臭地漏大多是塑料的,不耐用。因此,业主在进行房屋装修时,会把塑料地漏上部分换掉而装一个从市场上买来又贵又漂亮的不锈钢或其它金属地漏,这样就破坏了原来防臭地漏的水封部分,产生了厨卫泛臭问题,即使卫生间装了防臭地漏,如地漏内储水湾长时间无水补充,就没有了水封防臭作用,也会产生卫生间泛臭问题。

  行家建议,每隔一周,就往地漏里倒一杯水,相当于把储水湾里的水重新灌满,臭气就不会上来。另外,不建议阳台安装排水速度慢的防臭地漏,因为万一碰上暴雨天气,雨水就可能倒灌进屋,阳台简单地加装一块不锈钢的过滤盖板即可。

  七、布线留图纸≠无用

  此误区与少装电源插头的解释类似。一套住房在装修后,还有不停地美化完善过程,有时说不定还要重新进行装修。行家建议,在装修时,要绘制一张电源线和水管铺设布置图,并保存下来,如时间仓促,也可以用手机拍下来。但如果业主是委托家装公司装修,公司会在房子装修完毕后,给业主一张内有详细的布线、铺管的光碟,提醒业主妥善保管,以备后用。

相关知识

家装认知7误区
揭露家装防水四误区 家居环境万无一“湿”
家装吊顶三大误区
家装吊顶的误区你中招了没
如何确保万无一“湿”?谨防家装防水四大误区
家装建材选购误区:大品牌就可靠么?
别装好了就后悔 家装常见7大误区
打造健康卧室重在防治 揭开家装污染五大误区
别装好了就后悔 家装常见7大误区
别装好了就后悔 家装常见7大误区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家装认知7误区 https://m.biud.com.cn/news-view-id-457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