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再一次凸显了农村建筑安全的严峻性。一直以来,农村建筑抗震问题很难解决。农村建筑安全问题直接危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方面,农村地区大多数房屋建设未经正规设计,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建房资金有限;另一方面,农村建房未纳入规范化管理,农民抗震防灾意识淡薄。近日,记者采访了一直致力于村镇建筑抗震节能研究的北京工业大学曹万林教授,倾听他对农房抗震的建议。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地震高发地区具有发震频度高的特点。相比城市,农村地区的地震受灾程度更加严重。因此,加快农村抗震住宅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曹教授告诉记者:“农村地区很多都是自建房,大量使用简易的砖石、砖木、土木等结构形式,由于没有必要的构造措施,砌筑墙体的黏结材料强度差,遇上自然灾害就会严重破坏甚至倒塌。同时,农民普遍缺乏抗震知识、房屋建筑缺乏管理,使得房屋成为抗震的薄弱环节。加强农村房屋抗震设计刻不容缓,其中抗震结构体系是抗震设计的最关键环节,对安全起决定性作用。”
受经济条件和造价影响
是什么造成了农村建筑物抗震能力不强?当记者抛出这个问题时,曹万林表示,经济条件因素和造价因素是农村建筑抗震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由于多数村镇地区的经济和技术条件所限,我国广大农村的既有房屋建筑,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的农村老旧房屋,由于早期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技术能力的限制,这一类房屋建筑抗震防灾的能力极其薄弱。资金短缺是农村建筑设防的一大障碍。据了解,房屋抗震设防的投入在房屋建筑总建设成本中占了一定比例,明显增加土建造价。由于农民经济条件较差,以遮风避雨为主要功能的房屋仍占很大比例,部分经济条件好的农户,存在地震并不经常发生和抗震意识不强的思想,往往注意不到花钱去盖抗震安全性更好的房屋。
我国在1974年就发布了第一个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后来又多次修改规范,与此同时,各种建筑抗震的标准、规范相继出台,其中包括《村镇建筑抗震技术规程》。我国抗震防灾为主的国家和行业标准20余项,基本覆盖了地震灾害管理的各环节。近几次大震震害表明,我国现行的抗震防灾标准在抗御地震灾害、减轻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这些技术性文件的落实还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在城镇地区,建筑的抗震设防从设计到施工验收都做得比较到位。但对于农村地区的自建房,落实相关标准还存在较大困难。
多方入手提高农村地区的抗震能力
目前抗震住宅在农村地区的推广方面仍然面临很多问题。曹万林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步提高农村地区的抗震能力。
在地震多发区域加强房屋抗震知识宣传教育,要指导村民建房前进行抗震设计、建造地址选择,避免将房屋建在受震害影响大的地方。应加强培训。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组织农村建筑从业者参加抗震技术知识、抗震住宅建设技术的培训,帮助农村建设人员掌握新型抗震结构体系建设技术知识。要组织规划、设计、施工等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村地区进行巡回抗震技术服务和咨询,提高农村地区抗震能力建设水平。此外,对农村地区进行抗震住宅建设制定奖惩政策,对积极按照抗震要求进行建设的群众,明确提出奖励的措施和方式,鼓励引导农村房屋建设逐步达到防震抗震设计要求。
加强对抗震结构体系研究并付诸实践
曹万林强调:“加强农村房屋抗震设计刻不容缓,其中农房抗震结构体系是抗震设计的最关键环节,对安全起决定性作用。”此外,考虑到农村地区特点及节能需求,还要求其在保温隔热、快速施工、降低成本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针对这些要求,曹万林建议,在震后农村建设抗震住宅应首选新型抗震节能结构体系。
在北京工业大学,曹教授向记者展示了多项低成本的农房抗震和隔震技术。他一直主张充分发挥传统村镇建筑地域与资源优势,克服其抗震性能的不足,发展低成本的抗震、隔震新体系。他和兄弟单位共同承担了“村镇建筑低成本抗震与隔震砌体结构新技术及应用”课题研究,成果实现了抗震、保温一体化。课题研发了“带竖向构造钢筋的约束砌体抗震结构”、“带构造柱孔的异形空心砌块承重保温一体化砌体结构”、“玻璃丝布—石墨基础滑移隔震结构”“小玻璃珠—石墨基础滑移隔震结构”等多项结构新技术,并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同时课题组对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在村镇低层房屋中的应用也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形成了多项实用技术,在确保农房结构的抗震安全性的同时,提升农房的保温效果。多项实用技术在农房建设应用中显示了其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关知识
农房抗震需要新型结构体系
萨米特张海风:清晰开拓思路,完善结构体系
造价逼平混凝土:新型钢结构住宅掀产业革命
废旧家电处理难 商务部即将试点新型回收体系
四川调研农房抗震设防现状
多地绿建刮起“补贴风” 钢结构住宅正当“风口”
多地绿建刮补贴风 钢结构住宅正当“风口”
绿建补贴刮春风 钢结构住宅正“含苞欲放”
领主帮帮忙#想了解一下别墅的结构体系?
南京大地四个轮子助推企业驶上高速发展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