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年底仅十余天,尽管部分房企仍在尽最后努力进行业绩冲刺,但成绩单修改的余地已很小。
“从房企业绩完成情况以及已有的各项指标来看,今年房企整体的盈利能力都有所减弱,我们预计今年会有七成房企出现业绩下滑,超过三成企业亏损或续亏。”北京一房地产研究机构负责人陈如涵告诉记者。
日前,沪深两市共计27家上市房企公布了2014年年报业绩预告,其中5家房企宣布亏损。此外,剔除数据公布不全的房企后,净利润同比上升企业仅为9家,下滑企业达8家,房地产行业亏损面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
超三成房企亏损?
根据业绩预告,5家预亏房企尽管规模仅为中小房企,但亏损的金额并不少,与去年业绩相比出现“大跳水”。其中,荣丰控股预计年度亏损额可能高达4500万元。而金丰投资公布前三季度亏损2.3亿,而该公司去年同期盈利265.16万元。
多位业内人士分析,今年房企的整体盈利能力不容乐观,预计今年亏损房企比例会超过去年。
“从前三季度已有的销售数据和房企营收指标来看,超过七成房企都采取了降价跑量的销售方式,但销售完成情况仍然不佳。”陈如涵告诉记者。
据克而瑞研究统计,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TOP50中,近六成房企的销售均价较上半年出现下滑。其中,销售均价降幅在10%以内的房企有26家,占比一半以上。而降幅在10%以上的企业有6家,涉及融信、金科、绿城等房企。
华南某上市房企战略发展部门一位管理人士分析,在应对2014年楼市的深度调整时,不少房企由于准备不足,导致不只出现业绩增长减速,甚至出现业绩骤降的局面。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虽然大部分企业在央行“9·30”房贷新政之后的销售情况明显好转,万科、恒大等企业表现优于市场,但大部分企业距离年初制定的销售目标依然差距很大。
“这尤其以中小规模企业最为典型,前几年过于集中布局一些市场需求不足的二三线城市或周边地区,且产品较为单一,一旦市场热度趋减,他们成了最先受影响的一批房企。”上述华南上市房企管理人士称。
不过,业内人士分析,在持续多年的房地产调控强压影响下,多家上市房企即使未达到亏损的红线,但受制于商品房开发项目储备少和现金周转压力等因素,整体业绩也逐步逼近盈利警戒线。
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表示,尽管年底市场交易量有所回升,但中小房企仍然面临生存困境,原因在于银行“惜贷”的基本面并没有本质改变,中小房企的销售状况也没有出现明显好转,甚至还维持继续下滑的局面。
利润率持续下降
“据我们对房企的观察分析,近两年房企毛利率下滑速度非常快,大概每年下滑3-5个百分点,净利润率则每年下滑1个百分点,这样的下降速度在其他行业基本是没有的。”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告诉记者。
从今年的房企业绩来看,利润率下滑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144家上市房企实现净利润319.72亿元,同比下滑7.86%。同时,144家房企中,有74家公司的业绩出现下滑,占比超过50%。
宋延庆表示,如果仅从利润率来判断,房地产早已告别高增长行业,而到2015年很有可能触及“10%红线”,这则意味着房地产行业甚至连中利行业都算不上了。
根据克而瑞机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18家主流房地产企业中有11家核心净利润率出现下跌,其中7家净利润率已跌破10%的红线。
一位房企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房地产市场交易量出现回升,在政策刺激下,房企业绩有望在明年二三季度开始复苏。但由于房企自身面临经营成本攀升等因素,且市场的观望情绪并未减弱,所以大部分人士对明年的“好日子”仍保持谨慎的态度。
北京华远浩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志强日前表示,“没有看到任何理由能阻止楼市下滑。”尽管随后他又改口称“不看衰中国楼市”,但他建议开发商做好长期准备,房地产在底部运行的时间最起码要持续到明年9月份。
“到明年二季度前,房企利润率难以改善,即使明年二季度销售量好转一些,但由于今年的业绩不好,房企明年的结算业绩也不会好。”张宏伟分析,由于去库存仍然是市场的主旋律,明年银行“惜贷”还会持续,开发商在制定销售业绩指标时会比较谨慎。
同时,房企自身仍需面对规模不可小觑的库存。Wind数据显示,沪深A股142家上市房企三季度库存额达2.31万亿元,环比增长5%,同比增长21.5%。从绝对库存总额看,“招保万金”依然库存量最大,分别达到3512亿元、2750亿元、943.5亿元和862亿元,合计达8068亿元,占全市场的35%。
相关知识
业内预计今年超三成房企亏损 开发商难守利润率“红线”
今年超三成房企亏损 房企难守利润率红线
年终放量不改大势 超六成房企年度目标难完成
近五成房企前三季净利下滑 业内:楼市触底
43家房企三季报净利达20亿元 超过三成房企亏损
统计部门称郑州房价上涨趋势不变 近三成房企缺钱
郑州近三成房企资金困难 下半年房价去哪儿
30家房企三季报预警 五成房企亏损
近三成房企预告亏损 利润下滑倒逼房企转型
7房企上半年吸金近1700亿元 乐观业绩难掩行业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