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城市建设的成效,安全是一把最重要的“尺子”。地震安全是城市安全的基础,是保障发展的前提。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旨在提升城市防震减灾能力,构建和谐宜居幸福长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决策。
什么是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对老百姓有哪些好处?怎样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长春的答案很明确。
90%以上民用住房将实现大震不倒
据介绍,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首要是抗御6级地震。简单地说,就是发生6级左右地震后,人员基本不死、建筑基本不倒、社会基本不乱。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成科目齐全、手段先进的地震监测预警体系,必须建成设防到位、监管有力的地震灾害防御体系,必须建成科学高效、协同有序的地震应急指挥体系。
“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对市民来说,有三大好处。”市地震局相关领导介绍说,一是能提前获悉破坏性地震预警信息,为应急逃生赢得几秒到几十秒的宝贵时间;二是全市90%以上的民用住房都能达到7度设防要求,基本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三是依托遍布城区的地震应急避难网络,绝大多数市民可以快速就近安全避震。
“创城”工作已全面启动
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我市重点将围绕8个方面加强工作。具体包括:城市地下及周边地震构造背景清楚,城市规划充分体现防震减灾要素,建筑物、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达到本区域抗震设防要求,地震监测和地震预警信息技术系统健全,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完备,具有与城市人口密度和避灾要求相适应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较强,以及城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建设与城市建设发展同步协调等。
我市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工作于2013年开始准备。2014年11月18日,中国地震局和市政府在长春签署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合作协议,中国地震局将在技术、设备、资金和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长春全方位支持。11月末,市政府印发《创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实施方案》,“创城”工作全面启动。
我市力推四大“创城”举措
建设专业台网,为地震安全加装“听诊器”。我市将计划用3年时间建成“八台一馆”,即新建4个大型综合台、1个流动测震台,改造3个原有台,新建长春市地震馆,打造长春地震台网“升级版”。截至2014年底,我市已完成石头口门地震台、富锋山地震台、流动测震台、双阳地震台、榆树地震台和市地震速测速报中心建设和升级改造工作。观测手段包括GNSS地壳运动观测、相对重力观测、强震动观测、地下流体观测、地电观测、地电场观测、地形变观测、气象观测、动植物观测和地震监测等10个学科20余个分项,观测设备由原有14套83件增至24套196件。新增通讯网络、数据控制台、安全监控和远程视频会商设备12套。2015年,我市将重点建设德惠地震台、农安地震台和长春市地震馆。届时,我市七区二市一县将全部消除地震监测空白,贯穿全市的伊通—舒兰断裂、四平—长春断裂两大地质活动单元以及石头口门水库、大屯火山等重点危险源实现抵近监控。全国单体面积最大、功能最全、设施最先进的地震馆将落户长春,长春也将成为全国首个同时拥有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相对重力观测网络、强震动观测网络、地下流体观测网络和地震速测速报网络的副省级城市。台网密度由1.5台项/万平方公里提高到15台项/万平方公里。台站间距由60公里缩短到30公里,与日本、台湾相当。可对1.0级以上地震精确定位,2分钟完成初报,8分钟内完成地震速报,15分钟内完成烈度速报。
推进依法治灾,为地震安全设立“基本法”。防震减灾目标在减,关键在防,难点在管。我市建设规模大,重大项目多,抗震设防管理必须坚持走依法治灾道路。2014年,我市启动防震减灾地方立法工作,起草完成《长春市防震减灾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根据《条例》,我市将把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重点加强对生命线工程、公共建筑、生产性建筑、居住建筑以及容易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并对应当采用减隔震技术的工程范围进行了规定。
强化应急准备,为地震安全构筑“防火墙”。市政府成立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和抗震救灾指挥部,高位统筹平时防震减灾和震时抗震救灾重大事宜。市抗震救灾指挥部54个成员单位和15个县(市)、区、开发区全部完成地震应急预案备案登记。建立完善实物储备、协议储备相结合的应急储备模式,保障应急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生产、供给。组织开展城市地上建筑和地下管网隐患排查整改,现已形成15172公里的档案资料。组建专业应急队伍50支,总计3000人。建成应急避难场所159个,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充分、设施配套、便于疏散的城市应急避难网络。启动建设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具体包括地上建筑数据库、地下管网数据库、地球物理数据库、易发生次生灾害的重点危险源数据库、应急救援数据库和科研项目数据库等6个子库,逐步实现防震减灾应急处置“模块化”、“数字化”、“智能化”,为防震减灾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开展科普宣传,为地震安全营造“舆论场”。依托街道(乡镇)文化站、社区(村屯)文化室、各中小学校和城市公园、绿地等基础设施,我市努力构建“防震减灾半小时文化圈”,目前已建成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基地2个、国家级防震减灾示范社区7个、省级防震减灾示范学校12个、省级防震减灾示范社区8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基地4个、市级防震减灾示范社区11个。并通过门户网站、短信平台、政务微博等新兴阵地,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活动。本报记者 袁 达 本报通讯员 王春光
相关知识
长春90%以上民用住房将实现大震不倒
建筑抗震规范扛不住“绝对”大震
万科联手淘宝卖房 房企大而不倒局面或被打破
厦门市级保障性住房将实现“绿色”建设
北京新建民用建筑将统计能耗 不达标将罚款
北京新建保障房将实现100%绿色建筑
山东出台新规提升建筑质量:建筑寿命不低于50年
济南:今后省内一般建筑寿命不低于50年
房屋验收别忽略抗震技术指标
空军后勤部部长朱洪达参观北新建材建筑节能科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