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装修知识网

首页 装修资讯 家居知识 家居百科
当前位置 >> 装修资讯 不动产登记叠加降息 “去库存”将成今年楼市常态

不动产登记叠加降息 “去库存”将成今年楼市常态

https://m.biud.com.cn 2015年03月05日12:11 家居装修知识网  

  酝酿多年的不动产登记制度进入实际操作阶段。3月1日,作为国土资源部确定的开展不动产统一登记示范城市之一,武汉正式开始实施。“传说”中的二手房抛售潮,有没有应声而至?对于新房市场有哪些细微的变化?本周记者进行了探访。

  暂未影响武汉新房

  春节后刚过一周,武汉楼市逐渐走出休假阶段,各项目开始准备年后的营销推广活动,在各大售楼部里,记者没有见到太多变化。中指院(华中)市场研究总监李国政称,由于不动产统一登记及房产税征收相关政策的消化周期较长,短期对楼市不会有太大影响。但目前的武汉楼市正处于高库存时间,今年的武汉楼市"去库存"将成常态。这一说法在亿房的研究数据里得到证实。亿房研究数据显示,整个二月份,全市商品住宅新增供应127.00万方,其中主城区88.56万方,远城区38.44万方,主城区和远城区的供应量分别环比1月份减少了42.4%和31.2%;与去年同期相比,主城区增加252.6%,远城区增加394.3%。

  二手房未现抛售潮

  新房市场影响还会显现,二手房市场是否有大的波动呢?根据21世纪不动产武汉区域统计,从2014年12月起,出售房源挂牌量约在8000套左右,较去年同期并没有太大的变化。21世纪不动产武汉区域市场总监黄蕾告诉记者,自2014年12月开始,新增房源量、多套房挂牌的业主数量、新增客源量等指标,都处于平稳状态,较《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出台前都未有明显波动。今年春节一周的业主放盘量和门店访客量较去年春节变动幅度都在10%以内。

  业内表示,新房和二手住宅成交量未出现异动,政策从放出消息到落地至最终征收房产税时间间隔漫长,投资客有足够的时间应对,短期内的影响并不大。

  不动态登记对房价的影响会有多少呢?业内人士认为,决定房价的最大因素是供求关系,不动产登记之所以引发人们的热议,主要是人们对政策不完全了解,经常将其与房产税直接划等号或过分担忧,从而改变了心理预期。

  本报记者刘春

  央行开年送“红包”

  连续降息助涨楼市预期

  距离上次降息尚不足百日,中国人民银行于2月28日再次宣布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自3月1日起下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不少业内人士分析,降息利好将一定程度上改善楼市预期,未来“量价齐涨”的可能性加大。

  100万20年房贷可少缴3.46万

  自2015年3月1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为1.3倍。目前,5年以上房贷利率为6.15%,下调0.25后房贷利率为5.9%。

  贷款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到底可以为购房者带来多大好处?据中原地产研究院测算,与此前基准利率下相比,本次降息后购房者贷款100万20年总共可少缴利息3.46万,即每月可以减少月供144元。

  降息驱动买卖双方

  针对房地产市场整体走势,多位业内人士预测,在本轮降息影响下,房地产市场预期将得以改善。

  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副总裁胡景晖认为,此次降息不仅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开发企业的资金压力,还可能会影响其定价策略,成为促使未来一段时间房价企稳的因素之一。

  另外,央行降息对于购房者来说也大有裨益。中指院(华中)市场研究总监李国政分析,降息属于市场利好消息,降低买房人成本和开发商资金压力,对成交有促进作用。

  2月,武汉住宅成交7850套,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业内人士预计,作为首次入选全国文明城市的武汉,城建、产业、人口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库存及供应量也相当可观,武汉的整体成交量依然会保持在一定的高位,但短期价格大幅上涨可能性小。3月开始,各楼盘的推售活动将活跃起来,武汉楼市也有望迎来“小阳春”。 记者陈娟

相关知识

不动产登记叠加降息 “去库存”将成今年楼市常态
双高压力致孙河地块流拍 去库存将成下半年主旋律
两部委联手推新政 去库存仍是今年楼市主旋律
房地产投资增速大幅回落 去库存将成楼市主旋律
专家:房企稳定去库存 楼市四季度或明显回暖
天津楼市年终成功“翘尾”去库存将成新常态
评论:楼市“去投资化”成大势所趋
楼市“去投资化”成大趋势
市场不振高库存将成常态 家电业面临严峻考验
35个城市住宅库存总量创新高 信贷政策将成关键因素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不动产登记叠加降息 “去库存”将成今年楼市常态 https://m.biud.com.cn/news-view-id-516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