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装修知识网

首页 装修资讯 家居知识 家居百科
当前位置 >> 装修资讯 多地出招合理调控托底楼市 新轮刺激行动密集展开

多地出招合理调控托底楼市 新轮刺激行动密集展开

https://m.biud.com.cn 2015年03月18日07:57 家居装修知识网  

  多地出招“合理调控”楼市

  林小昭

  在中央释放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需求、稳定住房消费的信号后,地方新一轮的楼市刺激行动也随之密集展开。

  各地出招托底楼市

  宁波市政府近日召开的第59次常务会议中,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创新保障性住房提供方式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两种创新方式:一是发放住房补贴, 实行货币保障;二是收购市场房源,筹集保障性住房。从去年年初开始,宁波市区商品房市场就一直背负着超过600万平方米的库存压力。

  福州市今年1月底出台《关于福州市统购商品房和安置房、回购安置协议指导意见(试行)》,由各级政府指定一家国有企业作为统购商品房和安置房的购买主体,解决被征收房屋群众对安置现房的需求。

  除了福州、宁波,四川、安徽、江苏、辽宁、内蒙古和贵州等地也正在实施此类试点。

  中原地产首席市场分析师张大伟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称,回购商品房可以给市场起到一个托底的作用。“存量房有两种,一是开发商的库存,一是投 资者手中的存量,回购商品房可以给市场释放积极的作用。此外,如果不另建保障房,而是回购商品房作保障房,也可以明显缓和目前的供需结构失衡。”

  济南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3月16日规定,对改善居住条件购买自住商品房的家庭,放宽了公积金贷款政策。

  张大伟说,两会之后,各地都在落实中央关于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需求、稳定住房消费,新的救市政策随之展开。从后续市场来看政策面会继续宽松,各地因城施策表现比较明显,因此接下来部分地方的楼市也很可能迎来反弹。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严跃进告诉本报,去年很多地方的土地出让计划没有完成,在地方债发行尚未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比较大,在土地财政的压力下,地方政府救市的力度也会进一步加大。

  因城施策

  3月15日的两会记者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给房地产市场定调,即强化地方政府合理调控房地产市场的责任,因地制宜,分城施策。

  市场预期,接下来地方政府将可能出台更多的税费减免、购房补贴等救市政策。张大伟说,即便是一线城市,未来也可能出台一些降低购房资格办理难度的政策,比如针对部分房源、购房客户的松绑限购政策,这其中广州、深圳的可能性更大。

  严跃进认为,因城施策,也意味着接下来地方出台楼市调控政策的差异性会比较大。比如宁波,会着眼于去库存出台一些政策;像福建,可能会结合自贸区的建设,出台支持台商购房的政策;而像北京、上海则继续实施限购,这也是一种调控。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的调控可以“任性”。严跃进说,强化地方政府合理调控房地产市场的责任,意味着接下来将加强对地方政府调控的考核,比如市场是否出现波动、是否出现空城、鬼城,土地市场出让是否公开透明,这都可以纳入考核机制。

  在各地密集救市后,未来的市场表现如何?在业界看来,接下来不同区域将可能进一步分化。江西南部某县一家开发商负责人黄先生告诉记者,当地今年1月出台 购买首套住房给予100%的购房契税补贴,一套50万的房子大概可以省掉2万的契税费用,不过这对当地市场的影响“微乎其微”。

  厦门均和房地产评估咨询公司董事长王崎也告诉本报,今年在诸多政策利好的叠加影响下,一二线核心城市的核心区域市场表现会更好。因为相比三四线城市的明显过剩,像厦门这样的一二线核心城市不缺需求,资金也会进一步向这些城市集中。

  张大伟预计,到4月份,二套房首付很可能将回归到五成。二套房首付降低,对市场的影响主要是在一二线城市,因为这些城市的改善需求总量较大,而且对借助信贷的需求较高。

  严跃进认为,在一系列政策利好出台后,整个房地产市场将明显回暖,但在回暖的程度上则明显不同。一二线城市公共服务和各种资源都比较好,有大量 的“卖点”,仍在吸引大量人口进入,而且一二线城市的改善性需求比较大,房地产的投资价值也比较大,因此接下来一二线核心城市将有望迎来明显的反弹。

相关知识

多地出招合理调控托底楼市 新轮刺激行动密集展开
地方宽松政策挺楼市 多地出措施补贴购房者
多地跟风加码调控 新政对楼市影响存在分歧
专家:房价涨幅超过预期导致多地年底收紧调控
多地取消限购彻底放开楼市 房价有涨有跌将成新常态
南京楼市“高烧”1月涨幅超北京 政府紧急出招降温
多地住宅库存再创新高 专家:楼市松绑不宜过快过猛
全国多地调整公积金贷款政策 为楼市去库存添动力
库存持续走高 多地出招救市
密集供地更要合理供地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多地出招合理调控托底楼市 新轮刺激行动密集展开 https://m.biud.com.cn/news-view-id-521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