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装修知识网

首页 装修资讯 家居知识 家居百科
当前位置 >> 装修资讯 老宅屋顶凌晨塌了 邻居家的床都震了

老宅屋顶凌晨塌了 邻居家的床都震了

https://m.biud.com.cn 2015年07月14日09:16 家居装修知识网  

老屋屋顶坍塌,现场遍地砖瓦。广州日报记者苏俊杰 摄

  位于荔湾区龙津西路 幸无人员伤亡

  文/广州日报记者秦松

  昨日凌晨约5时,荔湾区龙津西路豆腐亩一巷16号的一间砖木结构住宅屋顶发生坍塌,庆幸的是,并无人员伤亡。据附近居民介绍,此屋已建成百年之久,但受规划限制,一直未能拆除重建;有居民称在修缮审批过程中遭相关部门“踢皮球”,修缮也一再延期。

  惊险:

  屋主住在前屋逃过一劫

  家住豆腐亩一巷的邻居吴阿姨经历了这惊魂一幕。“早就知道邻居家可能会塌,没想到这么快就塌了。”吴阿姨告诉记者,昨日凌晨约5时,她与老公正在休息,邻居家的一声巨响把床都震得晃动了。

  记者在现场看到,坍塌的房屋在该巷16号,共两层,前屋因三年前刚刚修缮过,没有什么问题;里间则因久未修缮而发生坍塌,坍塌处为二楼屋顶,一楼受损并不严重,不过里间与外间的墙上仍有一条裂缝。

  记者在邻居家楼顶看到,坍塌的面积约为20平方米,主要为砖木结构,屋后的墙也因久未修缮而发生倾斜,用几根木头撑起。在发生坍塌前,这栋房子的屋顶已经开裂,有坍塌的风险。60岁的屋主李阿姨告诉记者,前晚她也在家中过夜,不过考虑到里屋有危险,她住在前屋才幸运地逃过一劫。

  历尽沧桑:

  百年老房已成危房

  “我婆婆当年就住在这里,如果她还在世,今年都已经100岁了。”据李阿姨介绍,这个房子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丈夫于几年前去世,膝下又无子女,目前该屋只有60岁的她一人居住。因为感觉屋子有危险,她还曾搬去丈夫的姐姐家住了一阵。

  据悉,与李阿姨家联排的还有几栋房屋,均是一起修建的,老屋漫长的历史也在邻居心中留下印记。“我刚生小孩时就用木头撑起这堵墙,如今我孩子都24岁了。”邻居吴阿姨告诉记者,这些木头都已经撑了20多年,但由于属于几户共有,当年家庭经济又比较困难,一直未能达成一致进行修缮。

  由于历史久远,李阿姨的房屋已成危房。记者在李阿姨房屋的《危险房屋鉴定报告》中看到,该屋房屋地基基础稍有不均匀沉降现象;周边墙体出现老化,部分墙体出现倾斜;木基层楼面木梁、板严重腐朽变质,梯井口一条木梁已废断,瓦面斜木梁霉废。已被鉴定为局部危险房,需停止使用。

  审批艰难:

  市民无奈自行改造

  除了结构老化和漏雨之外,原本的砖木结构住房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不过由于该片房屋已纳入红线范围,不能拆除重建,这也让居民们头痛不已。

  如今与该房相邻的几户出现了白蚁灾害,必须进行改造。“原本楼顶都是木梁,但很快木梁都被白蚁咬了,没办法,我们只能进行改造。”一位邻居向记者表示,由于审批程序艰难,他只好未经申请就自行改造,将木梁换成其他材质。

  无独有偶,李阿姨和吴阿姨也一直在寻求房屋改造,还雇了专业的维修公司,并由维修公司负责人刘先生代为进行审批,然而由于程序问题一直没有批下来。“早几年我就在奔波,后来都心灰意冷了。最近没办法才重新开始准备材料。”刘先生告诉记者,他去规划部门报批时,规划部门称直接找城管部门,城管部门却又说找规划部门。

  街道回应:

  将协调处理修缮问题

  房屋坍塌之后,昨日上午10时记者来到现场时,逢源街、房管、规划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已来到事发现场。对于刘先生的疑问,逢源街相关负责人进行了现场回应,称将尽力协调解决房屋的修缮审批问题,并对办事流程进行了指引。

  在场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则对现场进行了拍照和查看,并就房屋修缮给出了专业建议。

  “危房改造是项重点工程,关乎人命,我希望能越快越好。”刘先生告诉记者,如果顺利,将在15个工作日内获得批复。“目前前屋并未受到影响,到时候会在里屋装上四根支柱,重新建造一堵新墙,并保持原有外观。”据介绍,修缮时间约为2个月,修缮价格在10万元左右。

  线索提供吴先生 奖金100元

相关知识

老宅屋顶凌晨塌了 邻居家的床都震了
土豪邻居家的茶几长这样 吓得我杯子都摔了!
看完邻居家的防水做法 我才知道被坑到家了
看了邻居家的装修 我立马也装了个北欧工业风
我家用的是贝尔的,平时也没多打理,用着倒还挺不错的,可是邻居家的地板开裂了,差不多时间买的地板
原来橱柜这样设计最好用,看了邻居家的橱柜,后悔自己装早了
看了邻居家的壁纸和窗帘设计,我家的不忍直视!好看又省钱!
卧室一张床?太out了,看了邻居家的卧室,简直惊呆了!
厕所别再用推拉门了,爱脏还易坏!邻居家的设计才合理!
看了邻居家的设计,简直震惊了!师傅给的建议太可靠了!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老宅屋顶凌晨塌了 邻居家的床都震了 https://m.biud.com.cn/news-view-id-572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