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装修知识网

首页 装修资讯 家居知识 家居百科
当前位置 >> 装修资讯 报告称中国去年GDP增速7.4% 未来三年房价进入调整期

报告称中国去年GDP增速7.4% 未来三年房价进入调整期

https://m.biud.com.cn 2015年10月28日11:31 家居装修知识网  

山东大学宏观经济预测中心10日发布的报告预计,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将持续2013年的调整态势,继续从高速增长往下调整,预计2014年GDP增速在7.4%,消费增长率12.2%,投资增长约16.5%。宏观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下降。

报告认为,2014年是房地产市场的拐点,未来1-3年房价指数开始下降,处于调整期。房地产市场已具备调整的市场条件。截至今年8月,全国商品房开发投资累计同比增速13.2%,比去年同期下降6.1个百分点。

报告指出,中国经济中还有大量城市化建设,服务业也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中央政府应高度重视“影子银行”和地方债等潜在危机,化危机于早期,防患于未然。

以下为山东大学《2014年第三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正文:

一、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和分析

1、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结果

山东大学宏观经济预测中心根据自己构建的中国宏观经济结构模型(CMSVAR),将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宏观数据纳入对结构模型的重新估算,对2014年前三季度、全年主要进行预测。CMSVAR预测宏观经济统计指标为:国内生产总值(GDP),社会总消费,社会总投资,物价指数,广义货币供给,银行间借贷利率,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出口和进口,11个宏观统计变量进行预测。具体预测结果如下表:

从中国宏观经济结构模型预测的结果,我们对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提出如下判断:

我们预测2014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全年的增长速度为7.4%,前三季度GDP增长率为7.4%,全年四季度平均增长率为7.4%。

1-9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全年为16.4%,比起2013年的20.2%,下降3.8个百分点。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率为17.4%,环比继续下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3.2%;比1-6月的24.1%下降了0.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3.0%; 比1-6月的14.3%下降了1.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8.6%。比1-6月的21.5%下降了2.9%。

预测全社会总消费增长率1-9月为12.1%,2013年1-9月全社会消费增长率为12.9%,同比下降0.8%。预测2014年全年全社会总消费增长率为12.1%,比2013年13.1%下降1个百分点。

1-9月出口增长率为2.1%,全年增长率为2.0%,比2013年同期(7.9%)下降5.8个百分点

1-9月进口下降1.2%,全年下降1.4%,比2013年同期(7.3%)下降8.5%。

广义货币增长速率9月末为13.0%,预测12月底为13.3%,比2013年同期广义货(13.6%)下降 0.6个百分点。

预测1-9月居民消费品物价指数为 2.2%,,全年居民消费品物价指数预测为2.1%,2013年为2.6%,略微下降0.5%。其中,城市上涨2.2%,农村上涨1.9%。9月份, 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0%,环比下降0.1%。

预测1-9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0%, 9月份同比下降1.3%,环比下降0.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2%, 9月份同比下降1.6%, 环比下降0.1%。

资金市场,由于存款准备金定向宽松的政策效应,资金供需矛盾没有明显加剧,暂时得到缓解。银行间市场稳定,预测第三季度市场利率为5.0%,第四季度5.0%。

从前三季度预测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继续下降,下滑速度比较快。尤其是第二产业的投资增长率下降1.3%;消费作为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重要动力,比起固定资产投资来说,略有下降,总体趋稳;第三季度(7-9月)外贸进出口增长率比较稳定,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增长稳定。

总体来讲,第三季度经济继续调整。局部有所改变,经济增长整体处于下降中。从2010年GDP增长率10.4%为最高开始下降,2011年为9.2%,2012年为7.8%,2013年为7.7%。连续三年,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下回落,经济开始进入全面调整期。2014年经济仍然处于调整阶段。在此期间,GDP、消费、投资增长率都将有所下降。此次调整期需要多长时间,经济底部增长速度是多少?从前几次调整期的经验来分析,本次调整需要5-7年时间。我们认为在调整期内,GDP增速在6.0-7.0%,都属于合理。从2003年到2013年平均每年GDP增长率为9.8%,经济连续10年的高速增长,会积累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在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必须要经过调整消除经济泡沫,建立合理经济结构,提高经济体内部的协同效率。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4月25日起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下调县域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6月16日起,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并且对“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不含2014年4月25日已下调过准备金率的机构)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一适度定向降准的货币宽松政策,在一定范围内,旨在缓解金融机构资金压力,希望对实体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央政府正在推出经济“微刺激”政策,但仍然对固定资产投资需要有所控制。在适当降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政策下,中国经济在2014年处于平稳下降调整期。

2014年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认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处在合理区间,金融运行总体平稳,物价基本稳定,但形势的错综复杂不可低估。国际经济形势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出现分化,美国经济的积极迹象较多,欧元区再次加大货币政策宽松力度,部分新兴经济体实体经济仍面临较多困难。据此,人民银行将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最新动向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变化,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2、中国经济周期的特征

经济体是一个在周期调整中不断增长的系统。这一调整过程,即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一般来讲,经济周期是组成经济体的各个部分,通过市场机制或政策驱动,进行自我调整。通过调整,使得经济体中的供需方的不平衡得到缓解,泡沫因素被消除,为下一期经济增长做准备。经济增长是在不断的经济周期中通过调整来完成的。研究减少经济周期的调整对经济体造成的损失,如何避免经济周期中大萧条阶段演变成系统性危机,对国民经济造成系统性灾难,是现代经济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各国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面临的主要挑战。这里我们使用定量因素分析手段,发现产生波动的主要经济因素,分析其历史统计规律,可以提供分析方法。

山东大学宏观经济预测中心建立了1992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数据和月度数据库,利用比较“高频”的季度和月度数据,使用统计计量工具,建立计量模型,可以研究宏观经济周期问题,得到更加精细的统计分析结果。根据我们建立的结构模型,定量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中周期波动问题,试图回答学术界长期以来一直探讨的“中国经济是否存在周期,如果存在经济周期,这个经济周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等问题,期望高频数据有助于我们分析和理解这个问题。

1)中国经济周期基本因素

我们发现,中国经济增长中波动最大的宏观经济变量,是固定资产投资。从统计数据来看,固定资产投资有如下几个高峰:1992年增长率为45%,1993年为62%,1994年30%,此后开始下降,1995年17.5%,1996年14.5%,1997年8.8%, 1998年14%,1999年5.1%,达到历史最低点,从2000年开始上升,2000年为10%,2001年为12%,2002年为17%,2003年为28%,2004年为27%,2005年为26%,2006年为24%,2007年为25%,2008年为26%,2009年为30%,2010年为24%,2011年为24%,2012年为21%,2013年为20%。从2003年到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一直居高不下,11年平均固定投资增长率为25%,最高和最低值,距离均值为5%,这11年期间基本没有调整。根据统计,发现以固定资产增长率为标志的中国经济周期,30%-40%是经济繁荣和膨胀期,30%-20%是调整期,20%-15%是下降期,10%以下开始出现经济衰退的迹象。

2)中国经济周期的特点

与世界其他重要经济体的经济周期相比,中国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中国经济增长来自于三个因素:投资,净出口,消费。投资增长率贡献55-65%,在中国经济中社会总投资波动比较大,其次是进出口贸易增长率变化比较大,社会总消费的变化相对缓和。从1992年到2014年,社会总投资波动比较大,1993年固定投资增长率62%,达到最高点,1999年增长率为6%,达到最低点,波动起伏很大。再到2003上半年35%,自此固定资产投资没有调整,居高不下,到2009年增长率为30%。这种固定资产投资的高位大幅波动,成为中国经济周期的内在因素,使宏观经济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

2003年到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平均为25%,但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减少,经济增长率(GDP)没有按固定比率投资表现为较快增速,表明依靠投资拉动GDP,投资边际效率越来越差,效果必定不会显著。同时,投资拉动消费效果也不明显,消费增长一直比较稳定,属于均衡增长。比如,2009年4万亿投资,对消费增长的推动效果就不明显。

3)政府在经济周期中的作用

一般来说,在应对经济周期问题时,政府需要面临两个重要的问题,第一,如何避免较大规模经济周期;第二,如果出现较大规模的经济危机,政府如何推出一套有效政策方案,化解经济周期。这两个问题背后都要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作支撑。遗憾的是学术界目前仍未就此形成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以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为例,简单讨论这两个问题。目前为止,2008年金融危机是 “市场失灵”所致,还是“政府失灵”所为, 还没有统一共识。有人认为除了许多银行的糟糕表现外,美国政府的行为是导致危机爆发且使危机持续较长时间的原因,美联储人为将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房利美和房地美这两个准政府机构利用国会成员的有力支持,使首付款很低,允许信用记录不良及收入较低来源不稳的家庭贷款购房,是监管银行的政府机构鼓励了不负责的抵押贷款行为。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房利美和房地美过于宽松的房地产信贷政策,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 那么,2008年金融危机是美联储、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政策所为,还是由于商业银行大量购买次贷。

有关证券导致资产市场风险凸显?其实,政府机构的错误经济政策和商业金融机构不合理的资产配置,这二者的相互支持性,其“错误”政策,才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根源,这里关键在于相互支持性的配合。把重点责任放到其中任何一方,都是不全面的分析。市场拥护学派和政府干预学派之间的争论,把危机的责任推到对方身上,有失公允。在研究2008年金融危机这类历史事件时,需要系统性整体分析,不应把重点放在局部的分析上。做全面分析,就会发现是当时的 “体制”出了问题,不单是“市场失灵”或“政府失灵”,这不是局部的问题,是整体问题。用整体方法来研究历史事件,可以找出这个事件发生的环境和综合条件,更接近历史真实,也为防止类似事件的重复发生,找出有效的治理策略和方法。

二、重要市场结构调整分析与预测

1、房地产市场分析

房地产市场的两重性:既是实体经济中的实物商品市场,又是具有金融资产性质的金融市场 。房地产市场的增长既对实体经济有很大促进作用,同时对金融市场的广泛金融资产具有很大关联影响。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会带动许多基础行业的增长,同时推动信贷的增长,但是由于其具有金融资产属性,具备资本投资品种的属性,很容易产生过度投资而引发的投机泡沫,房地产的泡沫引发实体经济和金融动荡,这在世界经济历史上屡见不鲜。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从房地产按揭违约率不断高升开始。在实体经济领域,和房地产行业关联的供给行业众多,比如钢铁,水泥,建材等等,房地产市场波动会引发许多相关行业具有很大的波动。

2002年到2013年,中国房地产出现长时间大幅度上涨。2012年全国城镇平均房价5791元。2007年为3445元,五年上涨68%,年均递增10.9%;2003年平均房价为2381元,十年上涨143%,年均递增10.3%。主要城市涨幅更大。广州 2003年一手楼均价3888元/平方米,2012年14044元/平方米,涨幅261%;北京 2003年一手楼均价4456元/平方米,2012年20700元/平方米,涨幅365%;上海 2001年一手楼均价3500元/平方米,2010年21000元/平方米,涨幅500%;深圳 2003年一手楼均价5680元/平方米,2012年18900元/平方米,涨幅233%。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国房地产本来已开始调整,但是,推出的4万亿投资,支持房地产价格反弹和上升。是使本来需要调整的房地产市场,在政府主导的大型经济刺激政策下,不正常持续上涨。我们认为,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增长的标准,是房价指数缓慢上涨,每年超过CPI 3-5个百分点,出现调整,下降幅度为10%-20%。

我们预测,2014年是房地产市场的拐点,未来1-3年房价指数开始下降,处于调整期。房地产市场已具备调整的市场条件。截至今年8月,全国商品房开发投资累计同比增速13.2%,比去年同期下降6.1个百分点。

山东大学宏观经济预测中心根据房地产市场供需基本因素分析法,结合我国具体经济环境,同时借助实时房地产数据,建立一套房地产市场系统分析系统,通过分析房地产市场基本结构,供给方基本成本构成因素,各需求方收入分布,利用未来现金流方法给出房地产定价模型,据此判断地产价格的调整幅度。据此分析和判断房地产市场。本分析系统只给出中短期预判,短期趋势判断。根据此模型,按房地产供需基本因素,我们预测中国房地产在未来1-3年内,下降20%-30%,全国主要城市的房地产将会出现40%以上的调幅度整,这里需要排除政府继续推出大规模救市政策。其实,房地产市场进行的比较大幅度调整,有利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创新产业发展。假如出现宏观经济波动,政府加大投资,央行大幅度增加货币供给,这时房地产还会小幅上升。

2、股票市场结构分析

1)股票市场结构分析与宏观事件驱动分析系统

股市的运动机制往往比天气等自然现象要复杂。现在天气预报往往可以精准预测一个星期以上,借助大型计算机,天气预报可以说已经比较成功。目前股票市场的分析和预测,还没有可靠模型和系统。山东大学宏观经济预测中心借助股票市场大数据,即高频实时数据等实时观测,综合金融资产投资模型,将股票市场结构分析和宏观事件驱动结合,建立了一套比较系统分析方法,对复杂股票投资市场在中短期做出定性和定量分析和预判。此方法称为股市结构分析与事件驱动分析系统,我们用此系统分析近期中国股市的未来走势。

2)股市未来的中期分析

今年大盘在3月12号创下1974新低点之后开始反弹,上涨172点,涨幅达8.7%,但没有站稳,之后又开始了12天的下降,降到4月29号的2000点附近,让投资者又一次丧失对股市的信心。至此之后,大盘经历了57个交易日,近三个月的小幅震荡,一直在上限2087点和下限1991点之间反复震荡。尽管这段时间中国宏观经济没有明显的增长前景,没有明显的积极货币政策,这三个月的震荡,股市平均市盈率为8,达到历史最低点,交易资金也达到历史最小,其实是在筑底,大盘处于历史结构性底部。市场基本面达到了反弹或上涨的要求。

自经济微刺激以来,大盘有了上涨的外部宏观驱动事件。从6月20号2050点开始上涨,上涨到9月5号的2327点,历经55天,上涨15.77%,可谓一波中级上涨大行情。此次中级上涨,近年来只有2012年12月3号从2070点涨到2013年2月8号的2558点上涨行情可以比拟。大盘从8月20号2242点开始调整,到8月28号2195点,但众多媒体关于股市利好的分析之下,8月29号到9月5号连续6天上涨131点,涨幅达近6%,大盘开始强势上攻。

8月份PMI指数略有下降,大盘从8月20号2242点开始调整,到8月28号2195点,之后, 8月29号到9月5号连续6天上涨131点,涨幅达近6%,大盘开始强势上攻。8月份广义币供应量M2同比增速只有12.8%,比7月的13.5%还要低0.7%,是5个月以来的最低值。之前市场预期8月信贷数据将会反弹,估计在13.8%左右。但按照公布的数据,8月新增M2可能只有2800亿,增速大大低于预期。高层政策制定者解释到,贷款供应量出现一些波动,“但依然在合理区间”。在合理区间运行过程中出现波动是难以避免的,波动的原因包括主要经济体低迷、中国国内深层次矛盾有待解决、去年下半年基数较高。银行资产近期不可能急剧收缩,M2增速下降可能是因为存款大幅流失,对M2有很大影响。同时,统计局公布8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2%,环比下降0.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4%,环比下降0.1%。1-8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8%,数据显示实体经济没有大幅改善,相应大盘开始震荡。

股市这波上涨是熊市转牛市的开始,还是长期底部的中级反弹?我们认为仍然是一波比较大的中级反弹行情。其实真正有支撑的牛市,必须要宏有观实体经济得到支持,行业需要健康发展,主要企业的利润得到提高。同时,需要未来不能有比较大的宏观利空消息。比如地方债务,银行出现大量坏账,大量IPO,等等,这些都是熊市转牛市的基本条件。

目前股市多空双方相持不下,基本相持,投资者节前比较一致的看多的局面发生分化,从近期股市波动情况来看,出现为数不少的空头机构,多头投资者开始立场动摇。广义货币12.8%增速,不及市场预测,是否会改变股市最近的上涨行情,要分析清楚得出结论,实属不易。从现代经济学理论和金融市场行为理论来看,在一个上涨行情中,如果基本面不出现根本性的逆转,要改变市场方向,不是一件容易事情,这时往往需要连续“打击”事件。接下来在本周内,即将公布的数据,比如PPI(生产者价格指数)、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宏观数据,是否会有比较大的改善,才是股市能否持续稳健上升的关键。尽管7月开始,发电量、货运量、贷款供应量等数据纷纷跳水,公布的多项8月数据虽有回调,改善迹象仍不明显。但是股市仍然按照技术面开始上升,没有受影响。说明股市内在上涨动力不小,股市的供给资金来源不断。关键还是要看9、10月的重要宏观数据。如果持续不断的悲观数据出现,必然会影响机构和散户对市场预判,从乐观到悲观,那时就有可能会终结这波具有上涨趋势的行情。

三、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分析和政策建议

1、中国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中国宏观经济开始的这一轮经济周期,需要在结构方面做出长时间大规模的调节。2003年到2013年中国平均每年GDP增长率为9.8%,在中国政府强力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下,经济连续10年的高速增长,这种增长是以政府投资增长为驱动力,这种增长模式会积累许多负面影响。许多企业是泡沫型企业,如果没有大规模政府投资,这些企业难以生存,必然有一部分企业破产、重组或兼并。

2012年,中国经济的总债务为 111.6万亿,占GDP的215%,即全社会杠杆率为215%。非金融企业负债为58.67万亿,占GDP的113%,在世界范围内偏高。政府债务为30.27万亿,占GDP的53%,其中地方政府债务17.89万亿。债务杠杆比例增大,这构成了潜在的宏观经济风险。

综合来看,中国目前经济中,实体经济需要比较大的调整力度,这必定会带来一系列的系统波动,如果政府建立有效机制,使实体经济的调整引发的整体波动幅度有限,就不会导致宏观经济产生巨大的系统波动。会不会出现从萧条到深度衰退,从而产生比较大的宏观经济波动,导致宏观经济系统风险,是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

根据我们的预测分析,影响2014年宏观经济风险因素主要是:实体经济的波动来自房地产行业,出口行业,以及经济体中的各种债务问题。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金融的稳定性,尤其是影子银行、以房地产投资为主的金融资产的价格调整。金融机构资本金是否充足,直接影响金融市场的利率和货币供给。以房地产为主的资产价格的大幅度下降,会给各类金融资产投资者和机构带来损失,从而影响金融资产市场的波动。

2、中国政府如何面对这一轮的经济周期

中国中央政府对待本次经济调整,需要密切观察个行业短期趋势,仔细研究组合政策方案。我们认为,有两个重要问题需要研究清楚。第一,中国经济的GDP增长速率降低到多少,不会出现大规模的萧条;第二,如果出现经济全面的衰退,政府采取什么政策来稳定经济,避免经济衰退滑向深度经济衰退。第一个问题,根据我们的研究,GDP增长速度在6%以上,比较安全。第二问题,要避免适度衰退滑向深度衰退,还要是要尽快大力培育和完善市场结构。这里主要涉及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市场调整为主,政府财政税收,政府直接投资为辅,还是继续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从数据看,2004年开始的降低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整并没有持续进行下去,反而受到2008年金融海啸等国际环境的干扰而中断。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围绕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改革,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可以确定,只要坚持深化改革,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将走向市场调整为主。

如何评估宏观经济衰退和萧条的幅度和时间,以及宏观经济在衰退和萧条的表现?从此次美国危机处理的过程来看,重要的是需要有风险预测评估,并分析出风险的来源。这里就需要有定量计算模型,要有正确的高频数据,作为观测手段和监测手段;对局部风险,快速处理,阻止局部风险事件引发全局宏观经济风险。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时期,正是由于没有对此危机风险的评估和量化分析,联储主席伯南克等多位官员都是错误估计了次贷危机的后果。在政策方面,将通胀作为主要的风险,使得政府阻止危机的决策和行动缓慢。

2007年5月,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开始出现崩盘,伯南克说:“我们认为,次贷市场不会对其他经济领域或整个金融体系造成严重影响。”2008年10月25号,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在美国众议院政府改革与监督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作证时提到,这次金融危机“百年一遇”。他说,数据不充分是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输入风险管理系统的数据都是过去二十年的数据,而过去二十年金融服务业务一直在高速发展,从没有遭遇大的危机。格林斯潘还说,风险管理系统如果收集的是金融危机期间的数据,那么,对借款人抵押财产的要求就会高得多。

3、稳定金融市场,防范金融市场系统风险

地方债务和影子银行问题,是目前中国金融市场产生系统风险的两大主要根源,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密切关注,研究对策。据审计署2013年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截至2013年6月末,全国政府性债务为30.27万亿,是GDP的53%左右。其中全口径中央政府性债务合计12.38万亿,全口径地方政府性债务合计17.89万亿。目前地方政府旗下的投资公司发行新债务继续增加,这种债务不断扩大趋势显然蕴藏着违约的风险。许多地方政府迫不得已,开始借新债还旧债。这些债劵能不能按时偿还,不能确定,形成了“隐形炸弹”,中央政府难以事先按量有所准备。由于不能及时还债,商业银行去年不得已将不少贷款展期,这是中国地方债务积累金融风险的信号。

从债务结构方面分析,发现政府性债务仍以负有偿还责任的直接债务为主,但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增长较快,风险敞口扩大;市级政府债务是地方政府债务的主体,县级政府债务增长比较快,县级和乡镇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占比较高,债务刚性偿付压力大;从政府举债主体来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仍然是地方政府举债的主体,中央政府对融资平台的规范,使得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经营和获现能力提升,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占比有所下降。债务资金来源,银行贷款仍是地方政府举债主体,但债券、BT和信托等融资方式快速发展,银行贷款占比明显下降,融资方式隐蔽,产生了新的债务风险;地方政府债务主要投向了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比如教科文卫、保障性住房和市政建设等长期项目,债务期限错配现象突出,也增大了风险。

从公布数据看,中国目前债务水平较日本和美国低。国家审计署公布2011年中央政府债务率为25.8%,中央政府债务包括中央财政债务、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债务、铁道债。如果综合考虑中央政府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省市县乡镇地方政府债务、地方公路债务等等),2010年政府广义债务率为59.2%。比较美国100%以上债务率,日本高达227%债务率,目前中国债务水平的确在国际临界点之下。但是,我们仍不应乐观。考虑到未在统计之列的地方债务,以及无法估计的债务;再考虑到由于统计口径、数据来源和不同领域债务规模估计之不同,按GDP的59%来衡量广义政府债务,看来过于乐观,较为谨慎的估计,可能已达GDP的75%。如果这种债务扩大趋势得不到制止,我们的债务问题在将来也会比较严重。

另一个需要中央政府严加管理和控制的领域,是非传统金融机构形成的“影子银行”。如果说关于地方债问题,中央政府还有大致的统计,那么影子银行的借贷规模就很难统计,广发证券估计30万亿,等等。目前对影子银行资金链断裂造成的危害,还没有系统评估和分析。“影子银行”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借贷领域,它们对房地产调控特别敏感,很容易受到房地产调控而导致破产。

在这个问题上,中央政府要拿出一个可行方案来化解早期危机根源。首先,要严格控制地方政府的发债,控制债务规模。对于没有能力发债的地方政府要控制,监管它们的债务结构和还债计划。对于债务违约的地方政府,中央政府要拿出积极方案,解决债务违约问题。积极早期解决地方债务的危机,化解可能导致的全局危机。

国务院最近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对于约束地方政府过度举债具有重要作用。《意见》明确责任,规定各省、自治区、直教育辖市政府负责本地区地方政府性债务,中央政府实行不救助原则。地方政府要建立债务风险应急处置机制,硬化预算约束,防范道德风险,地方政府对其举借的债务负有偿还责任。文件规定,经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可以适度举借债务,市县级政府需举借债务的,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代为举借。

除了地方债务,中央政府和省一级政府对“影子银行”,要做到心中有数,严加监管。央行要主动介入其中,加强管理,了解实际信息。对于资金链的断裂,对于欺诈行为,导致普通民众资金损失,要有准备和防范。目前来看,影子银行产生风险还属于局部危机,但政府应该高度重视,控制其规模。

现阶段,中国经济是调整稳定大于发展,需要是金融的调整和稳定。中国经济中还有大量城市化建设,服务业也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中央政府应高度重视金融行业这两种潜在危机,化危机于早期,防患于未然。

4、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长期问题

中国经历了三十年经济连续高速发展,从1978年GDP3645亿 到2013年568845亿(名义),三十五年增加156倍,人均GDP从1978年的226美元到2013年的6629美元,增加29倍。从初期基础原始生产发展到了技术进步时期。以加工出口和粗放生产为经济增长源的增长模式需要改变,提高技术服务业的产值,积极探索符合中国资源环境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是新一届政府的重要经济任务,也是中国经济学界面临的理论学术问题。如何提升我国经济的运行效率,开拓经济发展新模式和新增长点,尤其是我国政治体制下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是我们政府和学术界一个基本任务。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市场经济发展,加强金融服务业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提升金融服务对经济总体的贡献等政策,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新探索,也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步骤。

面对上届政府经济快速增长局面,中国经济处在一个快速发展之后的调整时期,这时需要以调整融合为主,让经济整合到稳定协调状态。中国经济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么庞大经济体需要运行在一个稳定适度增长的轨迹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来看,中国经济面临如下几大长期结构问题:第一,实体经济结构急需调整。以房地产为行业中心的有关的行业,调整压力加大;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服务,医疗服务等等,有很大发展空间,需要提高技术和数据支撑。第二,资产价格与金融稳定,其中房地产问题:泡沫没有碎,不是没有泡沫,是泡沫破灭的条件不成熟;地方债务,影子银行,股市等也有风险问题。第三,收入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其中分配问题是关键。经济快速发展,要让大部分人,尤其是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有比较大幅的增长。

1993年和1994年高速发展之后经历了5年时间的调整,出现2000年到2002年的短期经济衰退,对经济体造成一定风险。这一历史经验值得研究。一味追求高速度而没有适当调整,一旦出现实体经济中行业的失调,金融系统的动荡,必然会对整体国民经济造成危害。在调整期,保持保证实体经济和金融系统宏观稳定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今后经济调整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届政府短期面临的主要是经济调整和治理,不是快速发展,尤其不能片面追求GDP。经济体如果没有适当调整,政府继续不断推出政府或国企主导的大型投资,经济将越来越多依赖投资驱动,市场不断积累更大泡沫,供需失衡继续扩大,未来的波动会继续加大。在产业结构方面,地产业近年来产生了许多的不稳定因素,比如价格泡沫,地产信贷过大等等,都存有不少隐患。经济宏观稳定就是各行业协调,各市场之间均衡,而不仅仅局限单一市场的协调和稳定。外汇储备过大,人民币发行过快,物价上涨速度过快,第三产业,即服务业,需要大力有效发展,等等这些都是宏观大局问题,需要审慎对待。

相关知识

报告称中国去年GDP增速7.4% 未来三年房价进入调整期
报告称中国逾三成富豪已移民美国成首选目的地
多家机构发布报告称:谨防房地产带来的下行风险
统计局:去年GDP增速7.7% 商品房销售额增26.3%
机构称货币政策仍有调整空间 二季度GDP增速7%左右
报告称中国超级富豪1.7万人 55%隐匿在二三线
上半年北京GDP增速7.2% 住宅销售面积同比降35.2%
李东生:未来三年是中国彩电国际化黄金期
未来三年中国LED照明将进入爆发性增长期
中国第二个“中关村”河南开工 计划三年时间建成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报告称中国去年GDP增速7.4% 未来三年房价进入调整期 https://m.biud.com.cn/news-view-id-608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