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十年,如白驹过隙,中国设计又走完了一个十年。十年,中国设计从模仿走向创新,从稚嫩走向成熟。十年,中国设计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十年里,多少设计人用行动推动着设计业发展的齿轮;又有多少人日夜奋斗,用作品呐喊着中国设计的口号
回顾昨日,不过弹指一挥间。
重忆来路,方能不忘初心。
十年,设计圈的老友记都发生了哪些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故事讲述者:香港资深高级室内设计师、英国皇家建筑师学院院士、香港建筑师学院院士、澳洲皇家建筑师学院院士、高文安设计有限公司总设计师 高文安
作为“香港室内设计之父”,高文安一直都致力于发扬中华文化。在2008年,高文安的 “My Noodle”品牌面馆在北京故宫悄然开张。他希望把面馆开在故宫中,在代表着中华文化最登峰造极的殿堂中,展现最地道的中华民俗文化。尽管在两年后,高文安的面馆选择了退出故宫。但在他看来,他走进故宫已经是一个成功。
高文安十年前后对比:
高文安穿衣偏爱休闲舒适款,十年前穿着简单POLO衫显得意气风发;十年后,毛衣外套加牛仔裤,仍然风范十足。
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设计大师高文安给我们讲述的设计故事:
“我是一个香港长大的设计师,我一直觉得要传播中国文化设计,就要把当地的文化延伸到现代(现代装修效果图)的城市生活里面,这样才是对中华文化最好的传承。”---高文安
那一年,我在飞机上看到“故宫的星巴克被迫关门”的新闻。下了飞机之后,我立马给北京故宫博物馆(博物馆装修效果图)发邮件,询问他们是否有意让我的品牌面馆“My Noodle”入驻。虽然三个月内都没有回音,但我没有灰心,又再给他们写信。然而三个月之后还是没回音。大概九个月后,故宫博物馆的人终于愿意和我见面。于是,我跟他们阐述了我想把面馆开进故宫的理由——保护故宫,用设计让故宫这张文化名片更光鲜亮丽。
在这个事情上,我花了三年的时间与故宫方沟通,之后又花了将近两年时间进行设计与装潢。刚开始设计的时候,我和我的设计团队投入了大量精力去了解和研究故宫的方方面面,力求使设计与故宫融为一体。但我并不想将古代元素照搬,而是想要用现代的视角,将宫廷特色的装饰元素提炼出来。
最后,我们的设计方案为了实现对古文物的保护,保留了原有的实木架构,对柱子进行了洗漆处理,让柱子露出原来楠木的裂痕。装修中所有的灯、空调及消防都是用铁环包着柱子,将所有的东西挂在柱子上的,没有破坏建筑原来的东西,虽然合同上并没有要求这么做。我这样设计创造了故宫内所有餐厅(餐厅装修效果图)的首例,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故宫古文物。
最后做出来故宫面馆的效果令双方都感到非常满意。每次有嘉宾过来参观,故宫的朋友都会邀请他们来面馆喝咖啡吃面。那里已经成为了很多重要嘉宾参观故宫必到的休憩之地。
然而,为了迎合大众,我们的面条定价仅为28块钱一碗。但随着成本的逐渐提升,营业时间太短(早上9点到下午3点)以及各方面的客观原因。我发现面馆的生存条件越发艰难。为了维持面馆的正常运作,我发函给通知故宫的人要求把面条的售价提到38块。虽然合同上并没有限制面的价格,但是我们的面提价到38块钱之后,只做了一天的生意,第二天故宫就不让我卖了。
我其实很理解他们的难处,于是面馆不得不从故宫撤了出来。很多公司的同事都不理解,说高先生那么辛苦进到故宫,为什么说走就走。我说到了该走的时候了,我在意的不是我什么时候离开,我在意的是我什么时候走进去。我实现了对古文物的保护和对古文化的传播,也算是完成了一项使命。我一点遗憾都没有,我得到的回报比我走进故宫还要多。
设计十年代表作:故宫面馆
位于故宫神武门内东长廊的故宫面馆,是高文安精心设计的集餐饮、设计、文化于一体的综合展示空间。
古代宫廷特色的装饰元素被融入到平易近人的餐厅设计中;京味浓郁的鸟笼、坐礅、雅致的宫灯、竹篮......处处散发着文化气息,营造独特怀旧氛围。
店中的柱子也做了洗漆处理,将油漆一层层抹去,露出原来楠木的裂痕,力求原汁原味。露出木质纹路的横梁和柱子与故宫质朴厚重的气质竟有一种微妙的融合。
作为官式木建筑的顶峰之作,故宫主要采用中国北方地区大量使用的“抬梁式”大木结构体系。为了更好的凸显出餐厅中间原有的实木梁柱与支撑屋顶的实木架构,设计保留了原址建筑内的“七梁八柱”。
坐在故宫面馆内,不禁想到,皇宫已变换了多少代人,而只有建筑默然旁观着一切历史,喃喃低语着五千年来的沉淀。难怪高文安先生说,希望在这样的空间里,人们在吃的过程中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文化的熏陶。
一句话表明设计态度:
做设计要重视自己的本土文化
设计十年-老友记故事活动征集:
十年来,感谢中国设计圈老友记的付出,在此广州设计周联同网易家居邀请老友们一起重温十年激情岁月,细诉和设计圈的那些事儿,展现设计行业十年发展的全貌。
投稿邮箱:gzchenjiayi@corp.netease.com
活动联合主办:
相关知识
“设计十年”老友记高文安:一碗面的故事
“设计十年”老友记黑川雅之:缘起则同道
设计十年老友记黄志达:关于生活方式的故事
“设计十年”老友记 宋涛:我们的“自造社”
“设计十年”老友记|琚宾:我在云南 很美很流连
“设计十年”老友记 | 陈暄:十年,从作到不作
“设计十年”老友记 | 何武贤:奖项空缺后的反省
“设计十年”老友记|郑仕樑:十年前后 判若两人
“设计十年”老友记梁志天:关于1957的故事
设计十年老友记|葛亚曦:十年潜心沉淀 意识融入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