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装修知识网

首页 装修资讯 家居知识 家居百科
当前位置 >> 装修资讯 床褥净化神器最近火了 室内污染的源头竟然是床褥

床褥净化神器最近火了 室内污染的源头竟然是床褥

https://m.biud.com.cn 2015年12月23日11:47 家居装修知识网  

作为长期因洁癖而被吐槽的处女座,最近迎来了一项新的挑战!近日,完美孕妇全媒体和床褥净化专家Raycop瑞卡富共同发起了“2015床褥健康指数大调查”,在微信平台上有逾1200个家庭参与了这项调查。不少企业高管、上班族、辣妈奶爸及自由职业者等纷纷向处女座“下战书”,看看谁的床上洁癖指数更高。根据结果显示,有近95%家庭存在床褥健康问题,而绝大多数有宝宝家庭的床褥健康问题更是重灾区,形势不容乐观。

跌破眼镜,床褥才是室内污染的主要来源

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家里的最脏的地方莫过于地板或是家用电器了,殊不知,床褥才是损害自己和家人健康的罪魁祸首。在调查中,仅有近48%的家庭意识到居室中最脏的地方是床褥,一张3年左右没清洁过的双人床垫(床垫装修效果图),上面的细菌数量超过10亿,处处隐藏着螨虫、PM2.5、细菌以及更多肉眼看不见的有害健康的物质。有人做过实验,一个几十年没有清洁过的枕芯(枕芯装修效果图),它的重量有1/3来自尘螨的粪便和肢体,与之相比,同样面积的地板上,螨虫的数量不到其1/3。当我们贴着枕头睡觉时,会不断地呼吸,一呼一吸间,枕芯里尘螨的肢体碎屑和粪便就会进入呼吸道,从而引发过敏症状。

观念需更新,传统清洁方式无法净化污染根源

传统观念里,认为阳光暴晒和水洗等清洁方式就能够杀灭部分细菌及螨虫,在调查中,有近57%的家庭日常清洁床褥只是扔进洗衣机草草了事,并认为床褥清洁已经到位,并未意识到螨虫、PM2.5、细菌以及更多肉眼看不见的有害健康的物质依然会存在,仅有33%的家庭认为清洁不够彻底,希望能够用更加专业有效的方式来净化床褥卫生。

而近33%的家庭认为将被褥(被褥装修效果图)放在阳光下暴晒就能达到清洁的目的,可事实真是如此吗?据日本东京环境过敏研究所调查,在阳光下即使将被褥在阳光下曝晒6个小时,也只能清除3.8%的螨虫等有害健康的物质,而像PM2.5这类有害物质根本无法清除干净。看来,想要改善床褥卫生状况,仅仅靠提高清洗频次是不够的,还需要选择专业的清洁工具。

据东京环境过敏研究所实验发现,日晒6小时后被褥上螨虫、PM2.5等有害健康的物质的残存率仍高达96.2%;若拍打后,床褥中的有害健康的物质会马上进入空气中,造成二次污染。

床褥净化神器火了,选对专业工具才能洁净到底

在雾霾越来越严重的今天,PM2.5不仅是室外问题,室内空气的污染程度远甚于室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9月发布的《室内空气污染与健康》指出,目前室内空气污染的成都已经高出室外污染5-10倍。传统清洁方式已无法应对当下日益恶化的污染问题,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使用智能清洁工具清洁 家居 环境已成为中高端家庭的首选清洁方式。通过调查,有近89%的高收入家庭已意识到传统清洁方式并不能满足于他们对居室清洁的高要求,接受并正在有针对性的选择智能专业清洁工具进行室内清洁。

或许你曾经以为家里有台空气净化器就能解决室内污染的全部问题,诸如时下大热的负离子空气净化器也仅仅只能吸附下沉的有害物质,而当你抖动床单时,空气净化器依然会亮红灯,床褥中的螨虫、PM2.5等有害健康的物质再次进入空气中,而造成室内空气污染,更不要说解决室内污染根源问题。只有专业的床褥净化产品,才能够有效、彻底净化床褥,并且不会造成对室内环境的二次污染。保持床褥的彻底洁净,从根源控制住室内污染的产生,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儿保科主任余文指出,日常清洁室内卫生,很多人以为清理的很干净,但其实像螨虫的尸体和粪便、PM2.5等有害物质依然会存在,无法通过传统清洁方式进行清除。尤其像床褥这类每天都要亲密接触的贴身用品,更需要选择更加专业有效的床褥清洁产品来吸附清除。而像目前常见的多头吸尘器、空气净化器等其他清洁工具做不到将肉眼看不到的一些脏东西清理干净,反而会引起二次污染。只有保持床褥的彻底洁净,从根源控制住室内污染的产生,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相关知识

床褥净化神器最近火了 室内污染的源头竟然是床褥
火了这么久的定制 这次又有新平台了
消除装修中的室内污染的方法
室内污染你知道多少
细数环保家居“伪环保”建材的那些噱头
室内污染的危害有哪些 “隐形杀手”危害健康
避免室内污染的家居装修知识
买到手的房竟然是违建 经协商开发商退回了购房款
甲醛净化神器---奥郎格(Airgle)AG950空气净化器
Raycop瑞卡富揭秘:不可不知的空气净化器4大真相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床褥净化神器最近火了 室内污染的源头竟然是床褥 https://m.biud.com.cn/news-view-id-623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