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八大以来,上海大有成为改革风向标之势,自贸区、国资改革、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等重要的领域中,上海显然冲在了最前面。这其中,有中央的布局,也有上海自身转型的需求。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而“十三五”则是上海建成“四个中心”的冲刺阶段。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上,21世纪经济报道推出“上海改革风向标”系列报道,为读者深度剖析上海的改革将往怎样的方向进行,作为风向标的上海对各地又有怎样的借鉴意义。
尽管公司已和诺基亚合并,但是袁欣还是说服诺基亚的高层,将公司的科研基地放在了上海。
袁欣是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他所在的企业业务和产品覆盖有线和无线方案、光接入方案、端到端LTE方案、光网络、IP网络、网络核心及应用、网络管理及服务等诸多领域。
袁欣极力说服的背后是有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做支撑。但他看中的还有自贸区战略。在他看来,不仅仅是贸易,上海的企业应该完全有实力通过自贸区,做到技术输出和资本输出,这对科创中心的建设也将是一大助力。
实际上,袁欣的思路,与上海目前推进科创中心建设的思路有所重合,除了围绕人才、科研成果转化、金融支持等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以外,上海还将科创中心与自贸区、四个中心建设相结合,通过战略的叠加,促进科创中心建设逐步向前。
国家战略叠加效应
多项国家战略叠加,这是上海作为试验田的机遇,而将这些战略联动则是上海在这个机遇下的应变。
2015年11月,上海市政府出台了“双自联动”的工作方案。所谓“双自联动”,是将上海自贸区建设和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两项战略的叠加,为张江科创中心的建设迎来机遇。而按照科创中心的要求,张江的一大重任是建设综合性的国家科学中心。
“双自联动”方案包括十项创新试点:探索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性服务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开展创新药物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建设国际化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探索运用电子围网等方式创新保税研发模式;建立张江空运货物服务中心等,涉及金融、贸易、监管等多个方面。
目前,张江已拥有光源中心、超级计算中心、国家半导体中心、大飞机设计中心,量子通讯中心等重大项目。而随着国家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国家队参与全球原始创新竞争主战场将集中在张江。
根据2016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上海将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把自贸区联动,可以将自贸区的监管、金融创新、开放创新与科技创新结合,使得资本、技术、人才在跨境流动上实现‘双自’的特点。”上海浦东新区副区长简大年说。
此外,今年上海将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发挥“三区联动”优势,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为此,上海市市长杨雄表示,为推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将创新政府科技管理,建立财政科技投入新机制,开展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试点。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
在诸多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的科技企业看来,金融支持将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
去年12月28日,由上海股权交易托管中心推出的科创板正式开盘,首批27家企业成功挂牌。一些通过通常融资渠道难以获得资金的企业,也在科创板成功挂牌。
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里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科创板有助于中小创业企业更加容易与资本市场进行对接,对企业而言无疑是一大利好。
根据部署,上海今年还将加大金融支持创新力度,推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战略新兴板,探索银行、保险等领域新型投融资模式。
除此之外,为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投入力度,上海还发布了《上海市天使投资风险补偿管理暂行办法》,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 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投入力度。根据《暂行办法》,对投资机构投资种子期科技型企业项目所发生的投资损失,可按不超过实际投资损失的60%给予补 偿。对投资机构投资初创期科技型企业项目所发生的投资损失,可按不超过实际投资损失的30%给予补偿。
在张江,成立民营科技银行的探索同样吸引了外界关注的目光。此外,张江高科(20.480, 0.46, 2.30%)专门和银行进行投贷联动的签约,同时和太平洋(6.610, -0.19, -2.79%)保险公司进行投保联动的合作,支持创新企业的发展。
打造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平台
身为一名一线的科研人员,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生命科学研究部主任何建华越来越能感受到上海科技创新形势的变化。
根据何建华透露,中科院上海分院和张江都在积极酝酿一些国家实验室的建立,这对科创中心建设和科技组织体系影响重大。
在何建华这样的科研人员看来,国家实验室对科学界来说,这是一个新的模式,通过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加强显示度和凝聚力,形成总体的力量,产生集聚效应。国家实验室为某一方面的科研承担着主攻任务。
上海市市长杨雄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力争海底长期观测网、超强超短激光、活细胞成像平台等大科学设施和光子科技国家实验室落户。此外,上海还提出,要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高端装备等领域建设一批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平台。
像国家实验室这样的平台如果能够落地,无疑将完善上海科技创新中对前沿科技的布局。而除了国家级平台,“地方队”、“国际队”的项目能够落户才能真正形成创新生态。
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总经理陆晓炜认为,目前受制于整个上海土地减量化的总目标,这些真正以科研创新承担国家使命为定位的科技园区可能没有新的空间。
除此之外,如何激发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仍是上海面临的问题。上海贝奥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建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上海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不高,科研院所和高校对科创中心热情比企业要高,因此上海还应注重创新环境的改变,如何让创新与市场对接。
相关知识
上海“科创”进行时: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激活创新动力,打造多“Young“生活
橱柜销售进行时:思维模式要转变
装修进行时:家装“附属品”甲醛的危害
上海国资改革进行时:上海地产集团入主耀皮玻璃获批
科创微论坛:AI助力智慧医疗共同云端抗疫
银行房贷压力测试进行时:温州已处于风险临界点
家居企业转型进行时:增长乏力是难题之一
上海买房,城市规划指方向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草案公布:鼓励购买库存商品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