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8日,第八届广州家居设计展开秀,并在展会上举办了院校设计沙龙之《设计新势力》家居设计论坛活动。作为本次家居展的战略合作媒体,网易家居华南区主编陈俪娜出席了本次论坛,并作为论坛主持与四位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美院的学者对话交流,共同探讨高校家居人才的培养教育,给广大高校设计学子上了生动又充实的一课。
主题:
院校设计沙龙之《设计新势力》家居设计论坛
主持人:
网易家居华南区主编 陈俪娜
高校嘉宾: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家具产品设计系副主任 冯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于历战
鲁迅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教授 张克非
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 陈斗斗
以下为论坛精彩观点:
网易家居:您认为什么样的设计人才最稀缺?
冯阳:我觉得好的设计人才应该是理性和感性结合,审美高度和技术性思维并存,懂得生活同时对生活有深度的思考,像图钉一样,基础知识宽,又有钻研精神,即能保持独立的判断力,又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
于历战:优秀的设计人才是既能开启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又满足企业及社会现实需求的多层级人才。他们从事自己喜欢的设计,把设计做到极致。曾经中国家具设计市场是不如人意,但这几年有了很大改善。
张克非:我们改革开放用30年的时间发现需要自己创造。思考原创作品,设计人才。近些年观念在转变,市场在转变,企业家们也在转变观念。当有制作自己品牌的意识时,才发觉需要有创意的设计人才。因而只有市场这个群体壮大,企业越来越多,我们才不用愁设计人才,因为一定会产生,因为市场需要。
陈斗斗:从学科设置的角度来说,美院设计类专业属于文科,为适应科技在设计中所起到的“半边天”的作用,学生需要学习理科相关知识,补足一些在这方面的缺陷,缩小差距。另外,现在的学生心态有问题,不问自己适合什么,真正喜欢什么,而是“钱途”最重要。但是只有拥有真正热爱自己事业的心,才能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说服自己坚持下去,因为凡事没有一帆风顺的。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家具产品设计系副主任 冯阳
网易家居:在教育实践中做了哪些创新尝试去培养设计人才?
冯 阳: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家居产品专业于2009年成立,下设三个专业方向,一个是传统造物与当代设计转换,主要是研究传统工艺如何通过设计手段进行转换符合当代需求;一个是产业化研究方向,主要是研究地域性自然材料的可持续性发展;第三个是趋势化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新科技及交互技术提升家居产品的功能。教师配置方面既有理工科背景的教师,也有艺术设计出身的教师。我们利用现有的七个实验车间完成以上三个方向的课程支撑,在以美术学院培养审美为主的背景下,我们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掌握实验间工具,利用实验间设备培养技术性思维,以感性与理性并存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完成课程作业。同时我们专业为了推动学研产一体化,打造一个完整的设计人才培养路径,我们也在积极推动产品孵化,如何将院校作品和企业对接深化成产品,再与市场对接转化成商品也是我们正在思考的问题。
于历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有家具设计课程,后来又成立了家具设计研究所。我们的教学模式是基础教学、实践教学、观念训练相结合。课堂教学主要讲授是家具相关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辅以简单的操作练习,夏季学期带学生到家具厂里面进行实习,把创意、想法实实在在的做出家具作品。每年我们还会带学生参加一定的国际的比赛或者国际展览,做一些观念性很强的概念性的设计,当然作为家具设计,必须以实物的形式参加。同时,我们还利用清华大学的大环境开阔国际视野,接触最前沿的科研、材料知识,和其他学院,如:建筑学院、材料学院、经管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等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素养和审美,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帮助观念的培养和设计思维的储备。
张克非:我觉得有两个方面很重要,一个是启发式教育,一个是体验式教育。改革开放30年,教育整体的体制模式没有改。但以后老师的体制要国际化。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老师的体制更有活力、更有竞争力。改变我们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好方式就是体制上的改变。把教育的国门打开就什么都看到。
陈斗斗:中国美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下设四个专业方向。学生有一年在基础部,二年级进入专业院系学习设计基础课程,三年级上半学期才分专业方向。专业方向当中跟家具相关的叫居住与产品。专业方向课程包括四到五门功课,对于专业训练来说会有深度不足的问题,但学生拥有较宽的视野,思路也相对较宽。这是一个矛盾,因为给我们实际上只有二年多的时间,四年级基本上就是毕业设计了。但我们还是坚持这样的教学进程,宽基础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在这个大基础上增加更实用、跟工作更相关的经验,建构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于历战
网易家居:在借鉴国外的设计学院的教学经验上,有哪些是已经在积极尝试的改革呢?
冯阳:我们国家的设计教育体系包括很多基础课程基本是照搬国外的,但到了国内会有水土不服的现象,原因是国外学生素质和我们学生的素质不一样,他们的审美、价值观、意识形态,包括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我们的学生有很大的差距。社会体制不同造成这样的差距是很正常的。条件所限我们走出去学习很困难。所以我们采用请进来的方式,聘请国外教授来中国上课,现在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程就是由德国教授根据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的,三年级有国际交流的workshop课程,和国外的学生共同完成课题。学生通过这些课程能够最直接的接触到国际化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这对学生设计观念上的转变会有很大的影响。国内学生在有模式借鉴的前提下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从课程过程及最终结果看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于历战:中国学生的早期教育背景跟国外比有很大的差异。但我们学生经常进行国际间的交流,因此,会很快适应国外教学模式。国际化的教学方式使我们教学跟国际基本上同步。我们学校的规定是在学期间必须有一定的学时要有国际交流课程,整个教育比较开放。比如,我们跟意大利米兰理工就有培养协议,研究生经过一年交换学习,互免学费、互认学分,互认课程,毕业拿清华大学和米兰理工大学的双文凭毕业证。平时还有很多国外教室的讲座,的出国交流,参展的机会等等。
张克非:我们是计划体制下的教育,西方是市场化的教育,模式不同就会对接不上。教学国际化一直步履维艰,有碰撞但没有形成主流。大学是培养设计人才的教育来源于西方,如果不能和西方大学培育教育体系对接,就没有根本上的交流。本科留学比例越来越高在这种现象中,我们明显体会到体制和模式的滞后。所以应该多交流。
陈斗斗:我们过去跟德国院校的交流较多,我的感受是中国学生在构思阶段思路活跃,但最后结果往往是德国学生表现得更出色,他们的执行力更好,能够将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方案完成得很好。跟他们相比,中国学生像小孩,对设计对生活的认识就不如他们。我们现在的国际交流侧重于跨专业的交流,如跟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的联合课程,美院组织跨年级和跨学院的学生,与港科大的商业、工程等专业的学生一起,在双方教师的带领下轮流在两个院校展开某个课题的研究。跨界是一个大趋势,我们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在本校内也开出其他的跨专业联合课程,如与视觉传达、染服、综合系进行的联合毕业设计。
鲁迅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教授 张克非
网易家居:从多年前在米兰展的“中国人禁止入内”到今年米兰展来到了上海开展,这样大融合是否对设计师而言是个好机会?中国离诞生设计大师的路还有多远?
冯 阳:大师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同时也代表了时代特征,我觉得当下社会环境很难出大师,起码是我心中的那种大师境界。我认为大学之前的国内美术教育就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更多的是在训练一种技术手段,千人一面,个性和风格得不到认同反而被标准化了,即使有大师苗子的人才在这个重要的启迪阶段也被扼杀了,这种方法只能培养技师和大师一点关系都没有。中国本身就是一个有创造力的民族,但教育观念如果不能改变,会扼杀很多有才华的人。我相信随着中国教育理念的转变,有大师素养的人会逐步呈现在各个领域。
于历战:真正的大师是公认的。设计界里有很多的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做设计的人,都具备大师的潜质,只是现在的评价方式,公众视野还没有聚焦到这些人身上。大师是在行业里长期历练,成长出来的,是学校教育很难培养出来的。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是以工业化的培养方式,,是用一个工业化的手段高效的培养具有一定水平的人。它的目前的使命也不是培养大师。但我相信大师会在不久的将来会在我们身边产生。
张克非:我发现很多大师都不是学校培养出来,乔布斯是大师,毕加索也是大师,梵高也是大师。大师是天才,必须有天才的素质,再者他有热爱事业的疯狂。公式化的教育扼杀的是想象力、创造力。我们为什么出不了大师?因为应试教育不允许你有个性,不允许你有想象力。如果从孩童时期就让他自由解放,可能就会长成大师。
陈斗斗:设计其实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要敢做,要敢去实践。但是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方式是你错就扣分,甚至不及格。学生就会被束缚,就怕犯错,最后就是循规蹈矩,难以培养出大师。再者,设计本身就是舶来品,所有的语境、评价标准都是西方的,中国人没有话语权。中国要有自己的设计思想与方法体系,有自己对设计的认识。我们不少学生出国留学回来后,很多人受西方的影响很深,但不应该把东方的东西都忘掉。我觉得中国人要出大师,整个教育体系、设计理念都得要有东方的东西。
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 陈斗斗
网易家居:今天的主题是“设计新势力的培养”,在展会上除了自己学校的作品外,你最喜欢哪一个作品?
冯阳:总体感觉今年作品比去年的要好很多。各院校之间的水品在逐渐拉齐。我对广美二年级学生的家具产品设计很感兴趣,第一次接触家具课程能有这么多好的想法让我觉得非常的精彩,孩子们大胆且有创造力的想法弥补了工艺方面的缺陷,真的让人感觉到眼前一亮。
于历战:今年几大艺术学院,央美、国美、广美、鲁迅美院等都聚齐设计展,体现了主办方对于设计的重视,在这里我要表示感谢。从今年展示的作品来看,水平很高,差距很小,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个人觉得央美有很好的教学条件,他们的作品比较成熟,国美对于竹子在设计中的运用进行新的尝试,带来很好的作品,鲁美和特定的厂家进行合作,材料和新的工艺相结合,做出很有新意的作品,广州美院虽然参加的作品比较少,但能看出他们的用心。各个学校的设计都有特点,确实很难说哪一个最好。
张克非:学校是一个培养有生力军人才的地方,在这个馆里面我看到的是希望。哪个最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能参与,成为人生中重要的经历。离我最近的央美,有一把椅子(椅子装修效果图)给我印象挺深,我觉得学生做到这个程度,教学还是很有成就的。
陈斗斗:设计这个东西,每个人的评价标准可能完全不一样,甚至南辕北辙。我觉得这次院校参展作品都有特色,央美的作品似乎中国传统创新的比较多,清华美院的作品路子宽些,有多方面的尝试。鲁美张老师做了三年家具,能做出这种规模和品质,我觉得很惊讶,看来他很用心。
网易家居华南区主编 陈俪娜
网易家居:你们看到这两年国际上流行的趋势是怎么样?
冯阳:如果建议大家应该多关注国际上的新材料和新工艺,新科技等等那就太片面了。建议大家多关注生活的各个方面,视野非常重要,学生的培养不仅专注于专业本身,要有深度,还要有宽度。很多领域的流行趋势,都应该去关注,有条件的去看看巴塞尔艺术展,看完米兰家具展顺便关注一下时装周,食品展旅游展都应该看看,除了看电影也多看看话剧,各地的博物馆(博物馆装修效果图)如果有机会是必须要看的。我认为所有这些和生活相关的东西都值得关注,设计本身就是来源于此。
于历战:设计是促进社会发展,让人们生活更美好,但是现在有些设计成为社会的消耗和负担,尤其设计跟商业过度结合以后。现在很多的设计在重新反思设计真正的价值和作用。要具体讲流行趋势我觉得是非常多元化的,可以适当关注材料及其多种组合方式;装饰也重回到设计里,当然跟以前的古典(古典装修效果图)装饰有本质区别,大家可以关注。
张克非:我是理解的流行趋势是跟着人类整个进步的潮流。过去空间和地域封闭,而现代(现代装修效果图)时空隔阂越来越小,融合必然导致多元。还有一个规律,当一种流行走到巅峰就要回落,总体是一个平衡。设计从来不是孤立存在,它是跟人类的进步和文化联结。要想掌握设计趋势的脉络,看人类的文化发展脉络就能找到答案。
陈斗斗:我对趋势的认识是不一定要跟趋势走,跟着自己走更重要。对于趋势,应在坚持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运用趋势中的因素。如果你完全跟着趋势跑,那你就没有方向了。
网易家居:谢谢今天四位老师的分享。作为老师,最想跟学生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冯阳:我就以美院的校训来送给参加新势力论坛的学生,“尽精微,致广大”。这是徐悲鸿院长在建院初期从《中庸》里面提出来的六个字,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在学识上要广博深厚,在学术观点上要有高度。做事情做专业要缜密严谨,精致入微,注重细节。当下的社会环境功利浮躁,需要我们坚持自我,不忘初心,如果能达到这两种境界事情没有做不好的道理。
于历战:现在的社会发展使教师跟学生的关系和过去有很大不同,教师很难再有先发的优势,以及咨询的独享条件,因此,目前师生是共同促进、共同进步、共同开拓视野、共同探讨学问。老师可能会比学生有更多的经验和教训,将这些告诉给学生,使学生多从经验中受益,而少从教训中受益,当然必要的教学也是必须的。所以希望学生关注更多好的设计,前面讲的时尚、流行都是商业层面的东西,而作为设计师更要执着于自己的追求。
张克非:我觉得在座大多数从事设计,所以我想说,创造力是设计的生命,作为一个设计师,你的价值就在于你的唯一和不可代替。这是最重要的。
陈斗斗:我觉得在做设计师之前,先把人做好。设计师先得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人,而不仅仅是工具和机器,然后才能够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
嘉宾与主持人现场合影留念
相关知识
四位美院学者齐聚 聊聊设计大师是如何炼成的
12期设计大咖有话说|设计是怎样炼成的
北京设计师齐聚蓝珀瓷砖畅聊设计背后的那些故事
独家|东易日盛与邱德光设计“联姻共好”嫁妆3个亿
东易日盛与邱德光设计“联姻共好”嫁妆3个亿
百位大咖齐聚“未来·展”开幕式
16位大佬齐聚广州,家居家装行业盛会倒计时4天!
门迪尼兄弟为唇膏立纪念碑 生活家设计群星齐聚米兰设计周
IMOLA千人世博游学归来 华中南大区设计师齐聚谈设计
IMOLA千人世博游学归来 华中南区设计师齐聚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