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装修知识网

首页 装修资讯 家居知识 家居百科
当前位置 >> 装修资讯 沪深调控不会造成房价暴跌 周边或释放购房需求

沪深调控不会造成房价暴跌 周边或释放购房需求

https://m.biud.com.cn 2016年03月26日20:46 家居装修知识网  

近期上海、深圳、北京等一线城市房价疯涨,引发一线调控大势。25日,上海楼市迎来“史上最严”的楼市调控政策,推出更严格住房限购政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等系列组合拳。25日深夜,深圳调控也宣布落地,与此同时,南京、武汉、宁波等城市不甘落后纷纷收紧政策,预示新一轮楼市调控大潮的到来。

新政密集出台,一线房地产市场后续走势如何成为业界关注焦点。业内人士指出,沪深房价短时间内不会出现暴跌,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房价短期回调的压力。对于购房者而言,购房门槛显著提高,可能会使周边城市购房需求得到积极释放。

沪深新政皆提高购房门槛 收紧信贷政策

“沪九条”和“深六条”皆从提高社保缴费年限、调高二套房首付比例两个方面着手, 在购房门槛上,上海非本市户籍限购政策由社保缴纳满2年改为自购房之日前连续缴纳个人所得税或社保满5年及以上;深圳户籍居民家庭限购2套;连续3年及以上时间在深圳缴纳个税或社保证明的非深圳户籍居民家庭,限购1套。

信贷方面,在上海拥有1套住房的居民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首付款比例不低于50%,购买非普通自住房的,首付款比例不低于70%;深圳新政中则是:家庭名下在深圳无房,且近2年内无住房贷款记录的,贷款首付比例仍继续执行最低3成,家庭名下在深圳无房,但近2年内有住房贷款记录的,或在深圳已有一套住房但已结清相应住房贷款的,贷款首付比例执行最低4成。

这把火能否烧到同为一线城市的北京广州成为业内外关注的焦点。与上海不同,广州及北京并未出现明显的投资需求升温的迹象,新房市场交易量也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况。亚豪机构总监郭毅认为:“北京本就执行着全国最严格的限购,预计不会继续加强,微调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广州楼市由于慢热,业内普遍认为调整可能性不大。

深圳调控力度弱于上海 一线房价不会暴跌

对比同日落地的沪深两地调控政策力度,著名房地产专家、中国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指出,深圳政策力度与幅度及有杀伤力全面弱于“沪九条”,此次深圳调控“真正意图不是降房价,是稳房价。”即遏制房价上涨过快与抑制非理性购房过热情绪及打击非法金融贷款、去杠杆防止金融泡沫、货币泡沫,稳定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预期。

谢逸枫表示:“深圳房价短期之内不会暴跌,绝对不会出现。其一是其调控政策总体力度小、幅度小,比较温和。其二是调控短期之内解决不了供不应求、库存不足的问题。其二是无法改变货币超发、房贷超发、流动性超发的趋势。其三是市场需求旺盛,购房者买房办法多。其四是解决不了土地供应下降的问题。其五是解决不了买房保值增值的问题。因此,短期之内深圳房价不会暴跌,楼市萧条。从长期来看,房价还是会保持上升的趋势。”

限购政策遏制投资 周边城市或释放购房需求

购房者买房门槛升高,使得部分投资者需求得到遏制。业内分析认为,此前促使购房者积极入市的因素在于房价持续上涨,但目前来看,购房者更需关注购房资格问题,部分购房者的置业策略或已被打乱。

周边城市的购房需求会在政策出台后的第一周出现积极释放的可能。谢逸枫认为,一线调控会导致房价上涨的火苗蔓延到周围的城市,接力上涨。因为部分自住的住房需求被迫转移到周围城市购房,同时投资需求跟进买房。这也是部分购房者在置业计划打乱后的一个无奈选择,因此一线周边城市可能会出现量价齐升的态势。

从价格走势看,中长期是利空效应,但仍不排除近期会有恐慌性购房的现象出现。上海网上房地产网站数据显示,3月25日最严调控政策出台当天,新房网签数量就已达到2499套,成为史上最高的日成交套数。部分购房者担心后续政策再变,加快了成交步伐,在一线政策陆续收紧的大背景下,作为购房者的你,还会选择买房吗?



搜房声明:凡注明“来源:搜房网”或“来源:搜房别墅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搜房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搜房赞同其观点。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

相关知识

沪深调控不会造成房价暴跌 周边或释放购房需求
评论:中国不会发生房价暴跌 无房者不能太天真
文显堂:中国不会发生房价暴跌 无房者不能太天真
中国不会发生房价暴跌
文显堂:中国不会发生房价暴跌 无房者不能太天真
沪深调控满月考:新房成交量双双腰斩
分析称房价不会普遍暴跌 杭州南京等二线城市最脆弱
沪深楼市成交降 投资客转战周边城市
朱长岭谈到房地产调控不会影响家具行业
楼市周期性调整不会停止房价不可能只涨不跌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沪深调控不会造成房价暴跌 周边或释放购房需求 https://m.biud.com.cn/news-view-id-642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