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有没有边界?
设计的未来在哪里?
物质设计和非物质设计的边界;设计师、执行者与使用者的边界;系统和行动的边界;作为服务的设计和作为资本投入的设计等,正在发生哪些变化,跨界设计将如何影响未来?
我们在2017中国室内设计周暨上海国际室内设计节找到了一些解答。
9月15日,消融边界·室内设计跨界论坛活动上,8位跨界精英集聚同济大学,分享了他们对于设计边界的认识与看法,以及他们对于设计未来所做的诸多探索。
设计不是单打独斗
丹·罗斯加德Daan Roosegaarde
荷兰Daan Roosegaarde设计事务所创始人
过去人们觉得艺术家、设计师都像梵高一样单打独斗。现在已经不是这样,在我的事务所里,设计师、建筑师、项目管理团队组成一个综合的团队,在一个共同的空间里,展示才能,实现梦想。
设计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我们通过与科学家、设计者合作一系列项目,如雾霾净化塔,与OFO共同合作设计减霾单车,培育发光生物藻,设计有能量的风筝等,以一种非常聪明的解决方式制造清洁能源,提高生活质量,用设计改变我们的生活。
走出从0到1的创新一步,才是最关键
丁峻峰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
中国首个FabLab创始人
工业革命带来的是批量式制造的过程,很多东西都以流水线的方式大批量生产出来,设计师只是工业化过程中的一小部分。我所做的,却是要帮助那些创客将个性设计发挥到极致。
全球的FabLab实验室已经有1200多个,同济的FabLab是中国第一家。我们搭建一个全球性的开放平台来分享数据,开源共享,将国际化需求背景和本土资源或需求结合起来,从政府到创客个人自上而下地行成创客运动,将全球智慧和中国制造业智慧相联结,通过设计、制造,快速、高效、低成本地实现中国智造。
设计的界并不存在,找到兴趣点,积极走出从0到1的创新一步,才是最关键的。
角色可以多样,支点始终如一
于正
播肯视觉设计总监
我有很多的角色、身份,参与了米兰世博会,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参与制作一些音乐剧、舞台剧,同时还经营一间健身房,还跟建筑设计院打过一些交道,在不同的领域做过很多尝试。
虽然做了貌似看上去五花八门的事,但是支点一直集中于我们最擅长的领域——设计。在此基础上,明确需求方的痛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走出跨界的第一步。
好设计是有魔力的
吴迪
Neuni_lab创始人
一个好的设计是有魔力的。我所做的工作就是将设计的“魔法”交到你的手中。
设计圈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或者说是未来趋势。
一,大规模、随机化的设计,可以结合工艺,结合技术,为大众提供独一无二的设计。
二,设计师制造。设计师亲自参与产品的研发、制作,未来将看到越来越多拥有设计师专利研发材料的产品。例如塑料的再生运用,废弃建筑材料定制的面砖,牛仔布的创新应用成功案例,预示着设计师制造这一趋势的必然性。
三,母性材料的应用。未来的材料将不再是被动使用的状态,它会主动关怀使用者。
四,新奢华主义。过去的奢侈是跟文化、地位、遗产、保值等含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未来的奢侈,将是更平价,更民主的奢华。它能够充分考虑到用户的参与度,同时也是兼顾可循环利用的环保材料。
重构空间,定义新需求
周科
地瓜社区CEO兼运营总监
“平等,温暖,好玩”是地瓜社区的三个标签,分别对应老、中、青三代人,对老年人来说是平等,对青年人而言是温暖,对青少年来说则是好玩。幼儿园、理发店、玩具房、图书馆、邻里茶吧……多个业态之间可以串联,居民协作共享,提供新型社区服务体验。
地瓜空间,是对过去空间认识的重构,也是新定义下的体验需求,是当今时代的需求释放。
构建创意和设计供应链
过晓茜
特赞COO
特赞是建构指数级的营销创意和设计供应链的公司,我们是技术型营销和设计创意人才平台。
我们以设计创意,人才数据化为驱动,快速地让客户找到适合的人才,提供各种线上工具,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一家国际化的企业,积极参加全球化社区,在国际组织间产生很好的影响力。同时,帮助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中找到匹配的设计,产出有中国创意的产品。第三,拓展全球人才云,为国际合作伙伴输出技术。
创意才是未来办公最具价值的存在
付邦保
高和资本 HiWork“未来办公”项目负责人
我们的办公空间正因移动互联网的到来、消费升级、办公模式的变革而发生悄然变化。互联网和移动办公的存在正在吞噬旧有的办公模式,创意才是未来办公最具价值的存在。
对于一个即将入驻办公空间的企业来说,痛点来源于装修,其中花费的时间、金钱,以及周旋于各个繁琐细节中所浪费的精力。我们存在的意义就是满足企业在功能上的需求,通过空间组合和家具隔墙模块来实现空间的多变和灵活。
百变办公,让企业入驻变得省钱、简单、快速,以互联网的思维方式,给予企业更好的选择,不久还能通过软件和运营,来实现未来办公的模式和生活。
设计是连接,是创新,是释放人文精神
朱鹏程
大得创同ATLATL Scientific CEO
从古至今,中国最有特点的建筑,就是墙。几千年自给自足的传统,让围墙分割的概念根深蒂固。随着自由贸易的开展,墙正被一个个推倒。
但是在科学研究机构中,墙的观念,依旧顽固不化。实验室与实验室之间缺乏协同合作精神,小圈子成为了“研发孤岛”。
我在做的,就是拆除各个空间中的墙,仅保留实验室和办公室,让更多人共享更多资源。通过这种空间设计,团队设计,改变企业工作形态,让研究人员可以从日常的运营中抽身集中做研发,帮助企业变得小而强大。让社会资源得到更充裕的分配。
我们拆的不是墙,我们做的是连接,是创新,是释放人文精神。
相关知识
主动跨界,消融心中的墙,才是踏向设计未来的第一步
与全世界跨界,只为你的生活艺术
分析品牌跨界进入橱衣柜的5大营销近视
“跨界+”建筑室内一体化的跨界设计--陈颖设计动态沙龙
尖叫设计薄曦:跨界,打造可移动的北欧家居艺术
推动照明跨界,云知光首届商业照明论坛开幕!
华帝网易:出其不意的跨界,大有深意的合作
东博会|一场穿越百年的跨界,和守艺人一起走近7种手工艺
IDF | “全能”+“跨界”,你想听的建筑主义,这里都有
跟风玩跨界,看家居门店有谁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