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东方设计大学』十大金牌导师系列专访
【编者按】2017年,有感于两岸室内设计界在高等院校、艺术学子专业实践、学术交流等方面的缺失,由广东设计师联盟&饰界网,台湾东方设计大学、云林县空间艺术交流协会等三方力量联合发起,成功举办了“2017东方设计之星——两岸空间学术论坛暨金牌导师薪传典礼”盛典,令两岸三地设计界为之瞩目!
本次盛会,众业界大咖云集,齐聚东方,畅谈设计与未来,共商薪传与融合。活动期间,东方设计大学还特聘杜健翔、杨冰、方斌、欧阳楚坚、周青、张雷、李湘桂、李兴旺、叶世华、彭定等作为室内设计系“金牌导师”,并在“薪传典礼”上正式拜师收徒。此举对促进两岸室内设计产业永续发展、人才培育、设计交流无疑会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力。
台湾之行虽已告一段落,饰界网作为独家战略合作媒体,策划专访李瑞麟、大卫卫两位学术顾问、十大金牌导师,畅谈他们对“东方设计之星”这一大型学术活动的评价与创见。
【本期人物】
叶世华丨金牌导师
AIDG中建南方设计集团 高级合伙人&创意总监
深圳市柏思创意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创意总监
高级室内建筑师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 理事
广东省装饰行业协会艺术专业委员会 会员
广东设计师联盟 理事
广东省南雄市商会(深圳) 理事
【采访实录】
【饰界网】叶总,您好!首先恭喜您在“薪传典礼”被特聘为台湾东方大学室内设计系“金牌导师”,请分享一下获此殊荣的心情。
【叶世华】很荣幸,也很感谢广东设计师联盟为大家打开一扇门,能够与台湾高等专业院校展开学术交流。从踏入设计行业以来,我一直抱着学习心态前行,也慢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心得。这次去台湾的初衷之一,也是希望能与同行们分享交流与设计有关的感悟和体会。
【饰界网】我们了解到,您还在现场收了两位“弟子”,如果有机会,您最希望教授他们一些什么?这些学子们也即将步入职场,您有哪些建议?
【叶世华】经验和方法。相较于“弟子”们,我们已经是行业的老面孔,从初入门到现在,对设计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积累,希望这些前车之鉴让他们尽量少走弯路。
我觉得,做设计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掌握——“方法”,包括处理空间的方法、创意、创新的方法,对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掌握入门方法才能最快速融入职场,赢在起跑线。我们在当天的学术论坛上就说过,欢迎同学们来内地,来深圳,更欢迎来我公司学习。
【饰界网】通过一整天与台湾高等学府师生们接触与互动,给您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对比之下,您觉得两岸设计专业的学生有哪些差异与特质?
【叶世华】老师和学生们都很有礼貌,也很热情。在当天学术交流论坛上,台上的导师们探讨的话题偏学术性,以学生们目前的知识储备,可能没办法引起更多共鸣。如果用具体案例项目进行演示延伸,也许会有更多一点互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明进步,象牙塔和市场逐渐形成一种参照与坚守,某种程度上,学生们的表现也部分反映出了内地与台湾市场环境的差异:市场需求大、项目多、周期短等,是前几年内地的市场共性;而台湾市场相对饱和,周期比较宽松,所以设计师有机会处理得更细腻人性化。
这种细腻的风格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生态,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中去。举个例子,我们在台湾几个城市的街上,几乎看不到垃圾桶,只有流动的垃圾车。只要垃圾车的音乐一响,从老人到儿童,都会自觉将垃圾分类投放……就是这么普通的一个小细节,也许能让我们见微知著,了解台湾印象背后的文化土壤。
【饰界网】您在论坛上参与了关于“当代艺术与东方文化”的讨论,可否具体谈谈您对此的思考与创见?
【叶世华】当代艺术与东方文化,这是一个很广泛的命题,但具体就室内设计的角度而言,重点在于:如何将当代东方文化与设计融合一体?当代,当下流行的风格;东方,泛指整个东亚地区浓缩的精神文化和符号。当文化符号作为一种元素,如何通过设计的表现手法完美呈现,是设计师对这个命题的思考。
在我们PAK柏思创意团队(以下简称:PAK团队)的工作过程中,很少跟客户谈论风格,因为我们所做的都是当代的设计,只是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将不同的文化元素运用到作品中,这些年有个流行的说法叫“混搭”,其实这就是一种融合。
当然,不管西式or中式,在我们运用那些文化符号时,需要有精巧的构思,需要平衡艺术和创意,把文化符号衍化成合适的元素,融合到设计中,而不是生搬硬套,这种抽象的艺术和手段就是设计师所说的创意。
【饰界网】作为柏思的创意总监,您如何理解“创意”二字,以及它之于设计的意义?柏思在创意之路上,进行了哪些积极的探索与尝试?
【叶世华】创意不是凭空而来的,通过对文化元素的加工和技术提炼,最后呈现出的形象,我们称之为创意。而且,它有个很显著的特点——打破常规,如果突破了当下流行的表现手法,我们可以说这个作品是创新的,是有创意的。每个行业向前发展,都需要新的思维、新的想法,创意因此更加可贵。PAK团队在这方面一直在尝试:将认为有创意核心思想、设计主题,通过手法的不断变化形成抽象的、假想的形体,融入设计。
就比如我们PAK团队:谢老师是来自香港的知名设计师,他是我们的前辈,所代表的思想是70年代及之前;招老师是70之后的文化觉醒;而我更了解80后这个群体。基于我们各自不同的生长背景与思想经历,锻造了PAK创意与造梦之旅,而设计就是需要这种不一样,去碰撞出火花,去织就梦幻。
【饰界网】此次台湾之行,除了参加2017“东方设计之星”两岸学术论坛,您还游览了哪些地方?途中有哪些有趣的见闻,可否为大家分享二、三件?
【叶世华】我们参观了安藤忠雄设计的亚洲现代美术馆和伊东丰雄设计的台中歌剧院,这两座建筑,前者是直线、三角形;后者是曲线、异形,看似截然不同,实际上两者在手法上类似,建筑和空间非常契合,因为他们在设计建筑时已将空间的格局考虑在内。
建筑的这种整体性和可塑性吸引着设计师去探索,很多室内设计师向往整体地完成一个建筑作品,我们对建筑设计领域充满了好奇。不管是酒店、售楼处,还是别的建筑,室内设计都是在已有的机体里面进行小部分的改动,所以我本人也非常想从建筑到室内,系统地去完成一个作品。
除了与同伴们参观这些地方外,我特地在台湾多留了三天,去体验台湾的风土人情。以前曾听说花莲的海特别美,刚好趁着这次机会和几个朋友结伴去游玩。我们在当地住民宿,听他们讲民俗礼仪、人文风貌,听他们唱民歌,每个唱得很不错,台湾本土少数民族本身就能歌善舞。
【饰界网】作为此行的重要参与者与见证者,您觉得这场两岸空间学术界的盛会有哪些启示意义?这样的活动对两岸之间的文化创意交流又有怎样的推动作用?
【叶世华】在这次活动过程中,我曾和台湾云林县空间艺术交流协会理事长黄皓老师讨论过,可否让这些学生来我们内地的设计公司学习,“实践出真知”以增加他们对内地的了解。我们公司也可以作为一个实践基地,欢迎台湾学生们来这里交流学习。
希望未来能跟更多国家的设计师去交流,取长补短,使我们设计行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两岸设计同仁应该共同携手走出亚洲,走向世界!
【饰界网】作为广东设计师联盟理事,您对联盟在此次盛会组织策划过程中的表现如何评价?对联盟未来的工作开展,有哪些积极建议?
【叶世华】首先,这是联盟举办的第一个两岸学术交流活动,可谓是开创性之举,值得赞誉。作为设计师,展开偏理论化、纯学术性质的设计探讨,纯属各抒己见,这样的话题研究设计理论的教授、学者可能更擅长。我个人很看重项目经验的分享,建议下次类似的分享环节更多一点。也希望借助此次及后续活动,两岸能有更多、更深入的交流,两岸的设计师都能博采众长,开阔眼界。
【饰界网】最后,请您为2017“东方设计之星”系列活动写一句寄语,谢谢!
【叶世华】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近期,叶世华受邀参加“2017「东方设计之星」两岸空间学术论坛——创意台湾游学之旅”主题分享酒会,并在现场进行主题分享。
(详情见:有一种朋友圈,叫2017“东方设计之星”两岸空间学术交流分享酒会)http://mp.weixin.qq.com/s/KVeG5tSIPoQY93gCtuer4w
【作品欣赏——叶世华】
花都丽美大酒店
博林1号公寓
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相关知识
【设计十三邀|第8期】叶世华:70、80后设计“造梦者”的创意交响曲
【设计十三邀|第9期】李湘桂:“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家居神回复第2期】如果编辑有个豪宅
【设计专栏第10期】重返兰纳王朝
香港好风景总经理王自松:将雅生活带给消费者
连黄永玉都加入了“造梦者”,这个艺术+设计展览究竟有何魔力?
【米兰家具展现场直击】奚延华:了解流行趋势,坚持做走心的设计
造梦者之路2018年度颁奖盛典广州设计周圆满落幕
实录:第8期设计沙龙 关于公民建筑的探讨
宝蓝空间设计【第五期】公益看工地学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