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装修知识网

首页 装修资讯 家居知识 家居百科
当前位置 >> 装修资讯 让家居变得智能?扫地机就是你的入门首选

让家居变得智能?扫地机就是你的入门首选

https://m.biud.com.cn 2018年03月23日15:29 家居装修知识网  

说到智能家居,很多人都觉得高档又陌生,会有种但凡冠上了“智能”二字,就好像无所不能的感觉,但其实智能家居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神秘,他们可能各种各样奇怪的形状让你眼花缭乱甚至产生错觉,但是每一款都能给你带来更美好的生活体验,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几个有趣的智能家居,看看他们能为你的生活,带来什么神奇的改变。

OBI激光逗猫器

让家居变得智能?扫地机就是你的入门首选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只猫,这就是撩猫神器,全称激光逗猫器。

通过手机APP你可以无线控制它发射激光吸引猫的注意,可以自己设计光路,还可以编程,在公司也可以实时远程控制家中的 Obi按你想的路径发射激光……

当然买之前要确保自己非常熟悉你家的物品摆放,万一发射到沙发或者厨房里,就逃不开剁手买新货的命运了。

产品名称:OBI激光逗猫器

购买渠道:亚马逊

价格:100美金左右

科语智能扫地机

这款看起来像一个电子秤的产品,其实是在国外最流行的智能扫地机器人,而征服老外们的这个宝贝,也恰好是一款典型的“中国制造”。

让家居变得智能?扫地机就是你的入门首选

全屋规划扫拖路径、微感电控即拖即干,软件智控清洁高效,虚拟门技术和陀螺仪导航定位等高端技术,让这个小家伙总是看起来足够聪明。可以说是你的家庭智能清洁保姆了。

扔在家里,按下开关,你的世界从此“清净了”。

产品名称:科语扫地机器人820

购买渠道:天猫/京东

价格:人民币2198

忍者球

让家居变得智能?扫地机就是你的入门首选

这真的不是一款头盔,而是可以控制你家环境的智能球。

不要看它光是像科幻电影里的道具,它可以检测家中的光线,人员位置,和其他智能设备发出的信号,来计算各种物品在家的位置。

通过电视提示你各种状态。

如果检测到你不在家,可以提示远程关闭电器。

你不在家时,你的宝贝如果被移动也会通知你。如果说上面那款是机器人是你的清洁保姆,这款就是你的家庭保安。有他在家,你会更安心。

产品名称:NINJA SPHERE

购买渠道:亚马逊

价格:249澳元

让家居变得智能?扫地机就是你的入门首选

永远不要被一个智能家居的外贸所迷惑,它不是闹钟,是一台语音控制器。通过无线网络,你说出比如“把温度降低到20度”,它就能听懂并执行。首先它会联网识别你的声音,再把你的声音转化成指令。再把指令传达给另外的终端,终端执行,你的目的就达到了。这像是你的家庭管家。

当然,要做闹钟也是可以的。

产品名称:NINJA SPHERE

购买渠道:天猫/京东

价格:1200元

RUGGIE

让家居变得智能?扫地机就是你的入门首选

现在来说说真正的闹钟,对,你没看错,这就是“一张”闹钟。你是不是有很多次闹钟响起的时候把闹钟关掉继续睡觉的经历?闹钟在你家是不是形同虚设?

这块闹钟毯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你起床时,双脚踩上来,它可以感知到你的脚和体重,然后关闭闹钟,当然,还可以发射无线信号。如果你只是从被子里伸出一只腿碰一下,闹钟是不会关闭的。

必须两只脚同时踩。当然,这时你必然也起床了,相当人生赢家?试试这块毯子吧。

产品名称:RUGGIE

购买渠道:天猫/京东

价格:69美元

让家居变得智能?扫地机就是你的入门首选

如果告诉你有了这个,再也不用担心隔壁老王,你信不信?BuddyGuard是一个其貌不扬的家庭安全监管设备。安装在墙上之后,高清的视频捕捉设备能有效识别人脸。温度、运动、加速度传感器,为你识别每一个来到和离开的人。

当你出门时,自动开启监控模式。所以当老王来到你家时,它也能识别并通过手机APP告知你,从此再也不用担心隔壁老王了。

产品名称:BuddyGuard

购买渠道:亚马逊

价格:488美元

这些高逼格家庭神奇,总有一款是适合你的,选上一款吧,让你和你的家“智慧过人”。

网易刊登此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绝不代表网易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相关知识

让家居变得智能?扫地机就是你的入门首选
智能单品≠智能家居! 是什么让智能家居变得“智能”?
智能单品≠智能家居 MIKA米家智能让智能家居变得“智能”
华远铭悦世家130平让家居变得更加优雅,更加
智能家居让生活变得更简单还是更麻烦?
科技当向导会让家居变得更“聪明”
炎炎夏日里的三伏天 如何让家居变得更清凉
炎炎夏日 如何让家居变得更清凉
装饰小房间布置技巧 让简单家居变得不简单
晾霸高端智能晾衣机 给你一个爱上阳台的理由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让家居变得智能?扫地机就是你的入门首选 https://m.biud.com.cn/news-view-id-711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