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可以很简单,生活也可以很复杂。
生活可以小清新,生活也可以重口味。
懂生活的人,会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方向,一路到底。他们专注、他们注重细节、他们渴望爱与幸福……久而久之,他或她就成了人们眼中的生活家。我们每天与无数人擦肩而过,步伐匆匆的,他可能是生活家;悠闲淡定的,他也可能是生活家。或许某一天,当你听着音乐,赤脚踩在撒满阳光的地板上,你会发现,你自己也成了生活家。那么恭喜你,你寻找到了你身边,最近的那个生活家……
【搜狐记者】:作为最受孔子喜欢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就能乐在其中。您是否也能如此忽略生活的细节?或者相反,十分挑剔生活的细节?
【张冠仁】:我是挑剔的。比如说,与陌生人见面的时候我会特别在意对方的指甲和手,在外边吃饭的时候会观察别人的餐具,注意他们的桌椅、擦布摆放的位置。我的观察力会在这这些地方,去观察陌生人的生活状态,从这些细微的状态中获取关于他们生活的信息。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会注重细微的角度和物体本身的排列方式,并试图穿越这些细节抓住事物的本质。从细节进入事物的本质是很方便快捷的一条道路,比从宏观上总体上去把握一个事情来得更快,而且更加细腻和感性,感性的人才会去注意细节。
【搜狐记者】:王尔德说,世界上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另一种是得到了。您处在哪个阶段?现在的生活是您向往的样子吗?
【张冠仁】:我还在追求我想要的东西。生活的艺术在于你去平衡一个欲望和满足的跷跷板,而心态则取决与在满意与不满意之间的那个点。从事业上讲,我对自己做的东西还是比较满意的,基本是在我所希望的状态上。
【搜狐记者】:海明威创作之余还是一位拳击手,您会选择什么方式来保持生活的新鲜和有趣呢?
【张冠仁】: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阅读。我喜欢在公共场所、在咖啡馆阅读,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因为我会在两个视野之间来回切换。阅读是内省的、凝固的空间,是精神世界的一个方向,有时会疲劳,这时我就会把注意力抽出,去观察我周围来来往往的陌生人的生活状态,他们在交流的那一瞬加的神情,他们的语词、穿衣的方式、点的饮料、购买的商品……对他们的观察会给我新的灵感,这也是阅读的过程。这种频道的来回切换是非常有意思的,在阅读小说的时候,我甚至会把陌生人带入到书里。
[1][2][下一页]
【搜狐记者】:歌德八十岁了还在写情诗,有没有一件事情是让您一直坚持到现在的?
【张冠仁】:我会收集地图,收集每一个陌生的城市的地图。它提供了一种宏观视野,我会在在纸上想象一个空间,这跟脚踏实地地去穿越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我很享受从空间上去把握、纵览、鸟瞰一个地理场所,这个感觉特别好。我有时候会在地图上看很久,打发很多时间,算是一种虚拟的旅行。
【搜狐记者】:切格瓦拉曾经周游了南美大陆,你喜欢旅行吗?它会带给你什么样的体验?
【张冠仁】:旅行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我始终向往“生活在别处”的感觉,远方和彼岸是我心灵的一个渴望。可能是射手座的缘故,我害怕停留在同样一个地方,我需要一种新鲜感。心灵的到达通过阅读就够了,比如阅读帕慕克就可以到达土耳其。但是你真的要去感受以个地方,还是要从身体上到达、置身其中。人在具体的空间里边的这种感觉是你的想象力所不能及的。
【搜狐记者】:日本作家村松梢风把上海称为魔都,上海这个城市能满足你的生活需求吗?
【张冠仁】:虽然我是上海人,但我觉得他是个阴性的城市,它的一些气质和精髓都藏在弄堂深处。《长恨歌》里为什么一开始花那么多笔墨去写在弄堂里的感觉,因为王安忆试图从空间上把握那个气质。上海的文化来自于移民,是一个以商业为核心元素的城市,有码头文化在其中,后来就变成海派文化了。上海最棒的一点就是他有全中国最发达的消费文化。对年轻人来讲,它的娱乐场所是丰富的,多层次的,生活是便利的,它可能有中国最好的城市设施和最多的24小时便利店,对于熬夜的人来讲是非常舒服的,这是它最好的一点。
【搜狐记者】:叔本华说,人的一生必是充满忧虑的。什么事情会让您感到忧虑和不快?
【张冠仁】:比如突然间看到与你的生活无关、但是同样令人动容的图片。非洲的大饥荒中的一个骨瘦如柴的婴儿,这跟我貌似无关,但会给我带来一种夹杂着同情怜悯、自责罪恶的感觉,会让我焦虑。这可能来源于自己内心深处对生活一种整体的失望。
【搜狐记者】:本雅明说,书和妓女都可以带着上床,您的床上放着什么书?
【张冠仁】:《肠子》,《读者时代》,还有美国历史学家史景迁的书。
[上一页][1][2]
相关知识
寻找身边的生活家之张冠仁:从细节进入
张冠仁:从细节进入
李秉仁:房地产行业进入理性发展新阶段
柳冠中:从造物到谋事|CGD评审介绍
张亚利:从选材、设计、节能三个方面打造环保家居生活方式
大亚邹庆虎:从红海进入蓝海 走差异化产品路线
张熳红:期待墙纸行业在电子商务领域有新突破
张彤杰:将亚萨合莱打造成国际化的民族品牌
张玉良:目前看不到北京房价下跌可能性
拾°平行空间展 | 挪亚家&邹卓明&张敬贵:以“蒙太奇之都”改写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