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装修知识网

首页 装修资讯 家居知识 家居百科
当前位置 >> 家居知识 油彩是什么

油彩是什么 2011-11-18

https://m.biud.com.cn 2011年11月18日21:11 家居装修知识网  

油画作为一门独立的西方艺术,它已融入了中国的绘画体系,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它经历了认可、模仿和创新,并且走向成熟,当今许多中国的艺术家们沉浸于当代油画的民族化的思考。确实,油画对于今天的中国艺术家来说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因为它既可传承西洋油画的特点,注重具体的非凡的形与色的表现,又能构建东方艺术的绘画语言,体现一种东方神韵,在此平台上中国的艺术家们可以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创作,寻求油画的民族化与世界化之间的立足点,真正把西方油画和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结合起来。   中国绘画讲究“气韵生动”,其独特的中国绘画语言,这些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以及表现手法如何融合于西方的绘画之中,并如何用西方的绘画理论和技术融合于中国的油画之中,我认为在中国油画中,可溶进中国的绘画理论和技法,中国画讲究“一气呵成”、“气脉通贯”,讲究笔墨的感染力,讲究造势和灵动,气度和气韵,这和西方油画艺术所推崇的造型、空间和表现主义并不相悖,甚至都可互相交融,在这点上前辈的中国艺术家徐悲鸿、刘海粟、吴冠中、孔柏基等等,他们深入研究了西洋的绘画理论,并从中国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他们把东方的气韵和西方的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们从他们的绘画中领略到了色彩强烈,线条流畅,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一种境界,从他们的绘画中体会到了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中西文化相交融所产生的中国绘画神韵,特别是中国油画家吴冠中,他用西洋之油彩与中国之水墨相结合,在油布上极致地表现了中西绘画的艺术语言,在探索中国油画的民族化上又迈了一大步。   纵观二十世纪的西方艺术,追逐变革的现代艺术流派相继产生,他们挣脱传统的束缚,解放绘画语言的各种因素,探索绘画形成的各种可能性,在传统中汲取精华的同时,再推翻传统,西方现代绘画以观念上超越再为起点,同时也受到西方艺术和原始艺术的影响,在造型、色彩及表现上更具有主观化倾向,现代派艺术家认为写实性的绘画并不能真实反映艺术家的客观世界的感受,因而有了“野兽派”强烈的自我表现,用强烈的色彩来抒发个人情感,展示自我,“表现主义”艺术家则追求个人性感的宣泄,“纳比派”侧重笔触的平面装饰改变色彩的空间次序,“立体主义”艺术家用任意的几何透视原理观察自然,摆脱绘画模仿视觉真实的概念,自由探索自己所向往的视觉方向,而“未来主义”采用了主体主义的结构、视点,充满动力的错综观感的表现方式,而色彩受其影响变得含蓄,而在中国,艺术家们则基于中国文化烙印已经在探索中西文化的交融点,由此可见,二十世纪的画坛上,东西方艺术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对方,东西方艺术在融合中渲进是大势所趋,但尽管东西方艺术的切入点不尽相同,绘画的各种尝试都不免涉及到技法与材料,东西方绘画中对油彩的理解,却因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有着不同的理解,而形成各自独特的艺术语言,形成自己的民族化特性,然后,在绘画艺术语言上的不断累积、提炼并加以强化而导致某种艺术风格的产生,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因此,绘画的风格各不相同,艺术家个人风貌的形成,固然有其主观和客观的方面的许多因素和条件,但从客观上讲民族文化,社会历史也是形成个人风格的重要因素和条件,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在不同情境的变化中,在不同感性的碰撞中,随着油彩在纸上或布上挥洒流动碰撞出相互间奇妙的绘画体验,寻找出画面构成的形式语言,使东西方的绘画精神、艺术思想和油画技巧在无限的空间融合一起透露出各自内在的精神主张,这种西方绘画技法、理论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生了紧密的联系,表达出了中国艺术家强烈的民族感悟性。中西艺术的交融、综合,创造出一种属于东方的艺术语言,透出一种东方油画的意味,形成独特的中国油画艺术,并表现出了富有民族化精神的艺术意境。   世界绘画艺术的不断发展、变革与创新,使我们感悟到中国油画艺术只有在中国民族文化的底蕴上嫁接、移植、融合、重构才能获得中国油画新的艺术生命,使中国油画更具有民族性而达到一个更高层次,才能使中国的油画艺术真正具有强烈感染力,西方油画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上生长、重构、融合而产生一种中国神韵,表现出富有民族精神的艺术意境,在世界艺术史上形成独特的个性。

相关知识

油彩是什么
2008中国家具业骄人数据的背后是什么?
未来是什么二○○四年法国巴黎国际家具展惊艳
未来会是什么 惊艳2004法国巴黎国际家具展
家具力学性能是什么?
吸油烟机“高端”的参考指标究竟是什么?
中国涂料业不“不差钱” 差的是什么?
家具新品上市 品牌家具热销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一语惊醒梦中人 开办陶瓷企业的目的是什么?
家中异味到底是什么造成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油彩是什么 https://m.biud.com.cn/zhidao-view-id-111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