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装修知识网

首页 装修资讯 家居知识 家居百科
当前位置 >> 家居知识 浅谈“梅瓶”的前生今世

浅谈“梅瓶”的前生今世 2011-07-11

https://m.biud.com.cn 2011年07月11日20:19 家居装修知识网  


  

甜白釉梅瓶甜白釉梅瓶


   提到梅瓶,大部分想到的都是插花欣赏梅花之用的瓶子,可是现实如此么?其实不然,梅瓶创制之初是一种酒器,而且它是由我国北方的契丹人所创,置于梅瓶此名的冠予,是其向南方流传时被文人雅士所赋予的。民国时期许之衡所撰《饮流斋说瓷》中有记载:“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当,故名梅瓶也。”至此之后,梅瓶这一器物得以定名。由此可见,梅瓶其名称绝非与其最初用途相符合。

一、梅瓶起源于何处?


  

  就目前所见,梅瓶最早起源于是宋代,且为该时期的典型器形。与此同时的北方契丹、辽也有精美的梅瓶出现。如大成裕珍藏的白色梅瓶,就是典型的契丹或者辽代的梅瓶。至少可以这样认定,要么是宋代为了讨好辽人,特意制造了具有契丹人喜好的图案纹饰(辽代最为喜爱的牡丹纹);再有可能就是宋代的工匠被派往北方辽人之地,为契丹人制造该梅瓶。

  对于梅瓶的起源,蔡毅先生有他自己的见解,其认为:梅瓶的实物是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酋长部落之后,在陶瓷艺术品方面所形成一种体态柔美的纯粹用于贵族欣赏的非适用器皿。所以他提出对于相近历史时期的梅瓶可以进行比对,得出梅瓶是由北方缘起而“逐渐南传的犷伟岸的风格”。那么,梅瓶的起源即潢水(今西拉木伦河)。

 梅瓶在自身原始的秀美造型基础之上,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最终成就于自己的艺术风格。而这又与我国少数民族契丹人丰富的想象力直接关联,正如《饮流斋器物》所言,梅瓶的想象力和生活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此后,逐渐发展变化成被后人赏誉的艺术品陶瓷器的形制记载,如《梅史》,定性为梅瓶它以小口、翻唇、秀美的造型。对其柔美自然并在装饰上有釉里红、短颈、颈肩之间形成近90度的大口器的一类。另外的青花、红釉、蓝釉白龙纹、祭蓝釉和硬折角,瓶腹鼓圆、腹胫瘦长等形制改变,逐渐构成了南方地区真正意义上的梅瓶概念。后来彩绘技法介入,成为清代梅瓶的标准器形。 

二、梅瓶的原称是什么


  宋代赵令畦在《侯鲭录》卷三载:“陶人为器。有酒经焉,晋安人盛酒以瓦壶。其制小颈,环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凡馈人牲兼以酒。”置书云:“酒一经,或二经至五经焉。他境人有游于是邦,不达其义,闻五经至焉,束带迎于门,所知是酒五瓶,为五经焉。”说明这种瓶是酒器。
   而根据1951年安徽白沙北宋墓甬道西壁的壁画的内容也可以加以论证:画三人一马,马后立二人,后者头系蓝巾,巾上系一卷,卷上墨书“昼上崔大郎酒”六字,双手捧一黑色酒瓶,形制就与今日所说的“梅瓶”相同。 
  那为什么这种形制的酒瓶又称之为经瓶呢?据《宋史·职官志》载,宋代皇帝特设讲经制度,定期请大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翰林侍讲学士等认识四书五经的官员任讲官,设讲筵。定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到冬至节为讲经期,逢单日为皇帝讲经,轮流讲读。这种讲经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
  就是这种讲经制度,派生出了讲筵用酒,从而衍生了一种特别的酒文化。筵原指竹席,是一种坐具,所以座位叫筵。宋代,给皇帝讲经的讲位称作讲筵。讲经结束后,皇帝总要设宴,款待执行讲官及参与这一活动的众官员,以表示君臣互学,团结友善的气氛。由于讲经总与酒宴联系在一起,所以讲经的筵席到后来就变成了酒宴的代称。根据史料记载,明朝设“经宴”制度,皇帝听经完毕,都要设宴招待讲官及群臣。万历朝宰相张居正曾设定每十天举行一次经宴,他主讲,每次经宴都要上酒,装酒的瓶子,就是这种青花“梅瓶”,而在当时实际上是称之为“经瓶”的。

三、梅瓶的观赏陈设


  

   伴着社会的发展,梅瓶逐渐具有了陈设装饰的功能,而由桂林明代藩王陵区出土了大量的梅瓶可以看出,梅瓶也常被作为冥器随葬。这些梅瓶已成为上层统治者等级地位的标志和“风水”寓意的象征。
   明中晚期以后,梅瓶的观赏陈设作用则越来越明显。清代梅瓶多为传世品,这应与梅瓶此时主要用于陈设装饰有关。

参考资料:

博宝艺术网 《瓷器造型——梅瓶》http://special.artxun.com/show/zhuanti439/

相关知识

浅谈“梅瓶”的前生今世
浅谈中国灯具的发展趋势及相应策略
一盏灯的前生今世-爱上照明的空气净化灯
浅谈集成灶的一些解决方法
以25人英雄玛洛里亚克为例浅谈火法AOE技巧
雅琪诺“将时尚进行到底” 浅谈色彩的搭配艺术
崔学良:地板营销时代的三次巨大变迁
铿固门窗浅谈:2015年微信营销之道!
颠覆城市格局 颠覆营销玩法 没有售楼处的天恒摩墅海洋馆里玩首秀
一招“杀刀”绳技掀起的江湖事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浅谈“梅瓶”的前生今世 https://m.biud.com.cn/zhidao-view-id-89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