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商委公布的数字表明,只有三分之一的建材市场能够赚钱。即使是赚钱的市场,对周边的辐射能力也逐步减弱,其利润空间也大幅下降。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建材市场日渐萎靡呢?好像不是一个“非典”可以左右的。因为“非典”过后的这个夏天本来是被看成迟来的装修旺季的,但市场上的状况远非如此。
建材市场辐射圈重叠
供大于求,是业内人士普遍认同的亏损原因。他们认为,投资幅度同消费幅度不成正比,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重复建设。以西三环为例,在丽泽桥附近集中了大大小小数家家居建材城,但是,周边没有足够大的商圈,有效需求是有限的,势必造成商家“你死我活”的竞争。
而最近位于清河小营的建材巨无霸“东方美都”被迫关张改做汽配城,据说也是因为在清河小营兴建的建材城太过扎堆。从城里驱车赶往东方美都,由健翔桥到八达岭高速沿线,一路上隔三差五就能看到建材城的身影:万家灯火装饰城、盛宏达建材市场;到了清河小营西三旗附近,建材城更为密集:清河南镇建材市场、小营建材城、通厦建材市场、好美家建材超市、环三旗建材市场、东方家园建材超市、西三旗家具城、东方美都建材市场;加上往西两公里的上地建材城和北侧的回龙观建材城,在清河小营地区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竟集中了近十家营业面积上万平方米的建材家居城。这还不算夹在其中叫不上名字的建材、家具展厅。
名流家居总经理赵宗伟对记者说,与前几年相比,建材市场对周边的辐射能力已大大削弱。名流在1999年开业时也相当风光,但是周边建材家居城越来越多,95%都是出租摊位制,各家经营区别不大,有的商城只能靠打广告聚拢人气,经营困难。名流最开始定位是高档家居,今年果断转型为平价沙发超市,算是打出了自己的特色。
在“本是同根生”的本地建材城互相“杀戮”之时,外埠建材城的大举“入侵”更是推波助澜,造成北京的建材市场以每年新增30万平方米营业面积的速度急剧膨胀,北京建材城的营业面积已超过200万平方米。这种形势使得各家建材城都面临末位淘汰的危机。
市场广告投入量不足
现在的商家讲究“规模效应”,但是规模并不是制胜的绝对原因。太大或太小的规模,都影响实力的发挥,按照国际上的商业街惯例,一般不会超过800米。业内人士指出,建材城的设计也是这个道理,规模太大、硬件设施太好,反而增大了市场方的成本。相反,太小的规模,也无法聚集人气。同时,高度也能影响建材市场的生存。有位建材城的经理分析绿馨家园建材市场客流少的原因时,就提出“应该建一层的建材城,却建了两层,降低了消费者逛市场的舒适度”的观点。
在总结一些建材城亏损的原因时,几位建材城的经理不约而同地提到“广告力度不够大”。在这点上,有车一族恐怕不能认同,毕竟交通台和音乐台的广播中最最耳熟能详的恐怕就是建材城的广告了。天津家世界在南城落脚半年多,始终没有被更多的北京人所熟悉,其中家居总经理白太平就告诉记者:“我们也做了不少广告,感觉不好的原因恐怕是把鸡蛋放在了太多的篮子里,如果集中全部广告费用只在一家媒体上做,使消费者有一个长期概念就好了。”另外一位建材城总经理说,“这个行业对广告的依赖性很强,没有广告投入,建材城生存很难。只在一段时间打广告,过了这段就销声匿迹了也不行。”一位家装公司的工作人员也有这样的意见,他说,有些建材市场在前期招商时广告投入多,但是,招商后,广告后援却不足,渐渐地,客流量下来了,入驻的商家也都断了广告支持。
经营和管理模式随意“变脸”
业内人士认为,建材城的亏损或赢利更多地取决于市场主办方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方式。而目前许多管理者的水平偏低,经营决策也不对。比如,谈及天为丽泽关门的原因,有人就指出是因为该建材市场改成了家具超市。本来建材超市算是蔚为风尚,因为建材比较容易形成规格化的选购模式。但是,作为需要专业安装和定做的家具,如果以超市形式买卖,就实在有悖常理了。
东方美都在改换经营模式上更是百般无奈,“这是东方美都第三次变脸了。”他们刚刚拿到由建材市场转型为汽配市场的通行证——营业执照,目前正在加紧改造和招商。
据东方美都负责人介绍,他们先是一头扎入家居装饰品市场,后又在北京建材城迅速膨胀时改为建材市场,尽管有交通便利、价格低廉的优势,主办者也动了不少脑筋,最后仍然成为了失败者。对于这两次失利,他们自己认为是对市场把握不够、对远景估计不足,“三年来都是在投入,而没有任何回报。”这位负责人说。
相关知识
建材市场这个夏天有点“冷”
高租金倒逼价格虚高 卖场的这个夏天有点冷
高租金倒逼价格虚高 卖场这个夏天有点冷
租金高企倒逼价格虚高 家居卖场这个夏天有点冷
地板行业:这个冬天有点冷,该冬眠还是去冬泳?
家装的这个冬天有点冷,软装定制的春天还会远吗?
建材家居卖场今年有点“冷”
建材市场“金九”遇冷 销量增幅有限
家居建材市场金九遇冷
家居建材市场“金九”遇冷 销量增幅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