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曾仕强提出“中国式管理模式”,多年来在管理学界也算是声名显赫。机场候机厅里,常常能够看到他在电视屏幕上激扬文字。听说一些陶企也采纳过他的思想作为培训教材。结合中华复兴的宏大命题,“中国式管理”的提出仿佛恰逢其时,迎合某些民族主义者亢奋的情绪。但我以为,所谓“中国式管理”,只是一套与现代社会不兼容的操作系统,只是一次“中体西用”当代版的借尸还魂。
曾仕强的观点是,中国式管理,核心特征是人情,是人情治理企业的样板;中国式管理最大的价值在于对人的尊重,中国式管理核心是“修己-安人”。来自儒家“修齐治平”的渊薮,这是中国式管理的精要,也是得以立足的基础。但恰恰也是致命的硬伤,因为儒学的基础,乃至国学的基础,都不见了。儒学是立足在中国宗法制度下由家族血缘关系缔造的“熟人社会”之上,因此才有“家国同构”的政治实践以及日常生活的伦理规范。而现代社会是典型的“陌生人社会”,那种以家族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彻底破产,“鸡犬相闻”的古典生活宣告终结,人们自由迁徙,人口流动频繁,学习、生活、工作、娱乐,大多是在素昧平生的环境下开展。这是中国社会在近几十年来发生的深刻变化,由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所以说,传统与现代的语境已经改天换地,这种思想的嫁接术只像是在汽车外壳改装成一顶花轿的造型。
在这样一个陌生人社会里,企业用人也是五湖四海。即便是有亲戚、老乡的小群体,但不会占到很大比例。事实上,就是这比例不高的、以血缘或乡土为纽带的团体,也存在众多弊端,极易发展成为“团伙主义”,以团伙的力量谋求不应当的利益。“中国式管理”通常流于潜规则,权谋、算计、帮派、黑箱、内幕,是少不了的题中之义。看看中国历代的政治黑幕,就明白“中国式管理”的精要了。再看看历朝历代,往往开国之君不错,后代每况愈下,就明白这是一套不具有可延续性、可重复性的操作系统。
我读过“中国式管理”的一些书,还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思想,令人喷饭。比如作者把管理中的五个要素资源、能力、意愿、机制、环境来比对五行中的金、水、木、火、土。乍一看似乎有理,细推敲全然不是那么回事,五行是相生相克的,反映事物之间矛盾、统一的模式。而管理的要素只不过是一张桌子的四条腿。金能生水,但资源跟能力是什么关系?传统文化只是一层华丽丽的包皮,裹着的还是西方现代管理思想。但如此牵强附会的理论模式,只是一出虚构叙事,搭建的是一座徒劳无益的空中楼阁。
说白了,“中国式管理”的忽悠,体现在它不具有现代管理意识。看看美国与日本的管理理念吧。美国式管理是以“法”为重心的管理,强调个人价值,强调沿革的制度,理性决策技术和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等。日本式管理是以“理念”为主的管理,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上下协商的决策制度,员工对组织忠诚与组织对社会负责。
“美国式管理”“日本式管理”都是现代管理体系下的分支。而“中国式管理”,纯粹是一种臆想,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实际。如果用传统思想来套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那是一种包装策略,做做花架子也就算了,如果当成一门正儿八经的学科,那就瞎扯。
并非说“中国式管理”的“人情”,不值得提倡,而是说,“人情”应当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之下来体现。按照通常的经验来看,人情,只会降低了企业管理效益,增加企业管理负担。现代企业管理,实际上需要只是遵循一种简单而普世的商业逻辑,公平透明的游戏规则和利益机制,以及符合人性的商业道德。只有基于此,才是企业的长治久安之法,并可以传承。
我也特别想对企业管理者说,先建制度,再谈人情。先效法美国式管理,再研究中国式方法。不要以人情来治理企业,不要以人情来对待员工。这个时代的特征,不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而是“滴水之恩,滴水相报”。企业需要回到最本质的利益思维上来,回到商业法则上来,实在的,只有中国式权谋,没有中国式管理。
相关知识
中国式管理,可以休矣
《墙者说》专访雅诗澜董事长邹胜平:尽吾力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解读方太中国式管理智慧 中西合壁助力企业长青
在川豪·家居汇,可以实现所有人的家居梦想
欧华尚美直销广场:以质疑为镜,可以更完美
茅忠群:中国式管理的先觉先行者
管理咨询可以带给涂料企业的六点价值
山西泰亨郝东滢:板块化管理,短平快操作
转型——红木家具行业脱困之路
家具公司最严厂规受质疑 以罚代管系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