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调查中,像宜家、百世这种家居生活体验式卖场非常受消费者欢迎
从零星散点到大型专业,广州专业的家居卖场不仅出现得早,发展也非常迅猛,截至2012年底,广州的建材家居卖场总体面积已经超过200万平方米, 并且是东西南北中遍地开花。这也就意味着消费者想要购买建材、家具,可选择的地方越来越多,中高低档一应俱全。而各大卖场在多年的摸爬滚打中也都基本确立了各自的定位,形成了一定的格局,但消费者究竟喜欢哪一款?便利的交通、优越的地理位置、庞大的规模、参差不齐的消费档次,抑或花样频出的活动与贴心细致的服务,到底哪一个才是获得消费者青睐的制胜法宝?且看消费者的回答。
网调数据
5675人参与调查,集中反映对家居卖场的切身体验及选择偏好
广州作为国内家居行业最早起步的地方,本土家居建材卖场的变化同样引人注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仅单体规模越来越惊人、总体规模也越来越夸张,再加上外地流通业大鳄的进驻,市场竞争越发白热化。经过了多年以来的换血和洗牌,对于城中遍地开花的建材家居卖场,以及近年来各大卖场花样频出的活动策略,消费者到底有什么样的认知?不同卖场的定位和层次在消费者的眼中又是如何划分的?而具体到消费者个体身上,选择家居卖场时往往更看重什么?规模、品牌、档次、售后服务,究竟什么才是卖场的核心竞争力?
为了深入地了解广州本土消费者的家居消费习惯,带着这些问题,南方都市报家居周刊联合腾讯·大粤网、好家网两大本土最具影响力和专业化程度最高的网站,推出了广州家居消费大型有奖调查之家居卖场调查。本次关于家居卖场的网调历时三周,共收集有效样本5675份,其中4827份来自腾讯·大粤网,848份来自好家网,从消费者对家居卖场规模、品牌、档次以及类型的认知、消费习惯、选择标准、卖场喜好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深入分析,旨在了解消费者在家居卖场的切身体验和选择偏好,并希望以此来更好地为卖场未来的发展、为消费者理性消费、健康消费做出服务和贡献。
调查报告
数量档次
逾四成消费者认为卖场数量刚刚好、档次齐全
从2006年以来,广州市的大型家居卖场就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长了起来,林立在不同区域的各个角落,而且一家比一家更具规模,一家比一家引人注目。这种爆发式的增长看似使得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冒出的卖场数量近来也颇为招人诟病,被批评有些“过剩”了。但就本次网络调查显示,在消费者眼中,似乎又有不一样的看法。在5675名受访者中,有超过四成的消费者认为广州目前的卖场数量“刚刚好,挺方便的”,这也许与近几年来持续高速的房地产发展及城市拓宽区域发展的步伐有关,毕竟,对于消费者来说,无论住在郊区还是城里都能就近找到相应的家居卖场,这自然是再方便不过了。但亦有35.91%的消费者却“患”上了选择困难症,觉得当前的卖场还是多了,而选择太多也是一种痛苦。另外,约有两成消费者认为卖场还是有点儿太少了,希望能有更多的选择。尽管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但关于广州的家居卖场数量,综合大多数人的意见,应该是只多不少了。
在数量上卖场众多竞争激烈;在质量上各个卖场也都找准定位,纷纷抓好自己的消费人群,争取在市场上抢占一席之地,这无意间形成了现阶段卖场档次参差各有千秋的新格局。对于这一格局的评价,一半以上的消费者认为还是“比较合理的,高中低各种档次都有,任君选择”;然而亦有43.05%的消费者认为现在的卖场档次普遍偏高,平头老百姓想要淘点儿平价实惠的货品越来越不容易了。消费者反映出来的这种卖场高档化趋势,也许与近年来商场式大型卖场越来越讨喜的趋势有关:新兴卖场为了迎合越来越注重体验的消费者的胃口,不断提升自身的形象,难免会向偏高档的方向发展。此外,卖场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卖场单体规模越来越大,以至于22.29%的消费者觉得“太大了,每次逛起来都觉得好辛苦”。但半数消费者对此还并不是很在意,认为现阶段就比较合适了;可现阶段消费者的自主性越来越强,对于那27.45%渴望一站式购物的消费者而言,卖场规模的“更大更强”无疑是其还需要继续追求的目标。这也为未来卖场的改造提供了新的商机,也使得越来越多的新兴卖场开始向综合型发展。
但是尽管各大卖场数量多,质量上也逐渐在向综合性的大卖场发展,甚至有的已经做到了,但是也许是消费习惯还未养成,对于消费者而言,除非是有特别的需求,平时闲逛的话,还是有54.19%的消费者不会选择去家居卖场休闲。但是随着近年来家居卖场越来越向高档商场方向发展,相应地也有43.4%的消费者表示会没事儿就去逛逛,看看有什么新产品。这也就说明消费者对于家居卖场的态度有所转变了,也算是家居卖场向大型综合型商场转型的阶段性成功吧。
选择要素
近五成消费者认为
软硬条件兼备的卖场更具吸引力
尽管现在广州家居卖场中高低档都很全面,不同卖场也各有千秋,消费者对卖场的衡量标准、要求和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但超过半数的人还是会选择档次和价格适合自己消费能力的卖场去购物,毕竟家居用品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在具体选择中,47.59%的消费者认为那些规模大、商品种类丰富的卖场更有吸引力,可见,在消费者眼中,专业化的卖场因为其种类多品质有保障还是比较能够让人放心;此外,卖场的硬件条件也同样是消费者考虑的重要因素:46.48%的消费者对便利的交通和具优势的区位比较注重,认为只有离家近或交通足够方便才会考虑去;而完备的休息、餐饮配套设施和舒适的购物环境,这些对于44.63%的消费者而言,都将很大程度影响其购物体验和心情,因此,卖场除了要有专业化和综合性支撑,配套的硬件设施也要跟上。
除了硬件上,还有46.43%的人比较注重售后服务和增值服务这些卖场的软实力和新花样。对于卖场知名度和产品质量安全的考察也占到了受访消费者人数的31.42%。而另一个重要的软实力就是卖场的承诺和推广,包括其促销打折活动能否吸引到消费者也同样是卖场软实力的体现:在这个卖场间辨识度并不高且竞争激烈的年代,想要脱颖而出,拼的就是人气。于是,各个卖场频出奇招,打出各类吸引消费者的活动和促销信息,而这些也逐渐成为了许多精明的消费者的一项重要选择因素,调查显示,根本不关注卖场打折促销的消费者仅有6 .3%,而近八成的消费者对这些卖场新花样还是比较“感冒”的:卖场间的竞争使得消费者既能追求高性价比和体验,也为卖场增添了许多人气,同时没那么担心自己的荷包了,因而打折促销的推广方式无论是对卖场还是消费者,都无疑是一种买卖关系的双赢。
类型偏好
大型综合性
卖场受青睐,一站式购物最讨喜
在卖场类型的选择上,亦可一窥消费者的口味: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专业卖场还是最受欢迎的,占到了调查人群的四成以上,想来这也是因为这类卖场综合了相应档次的几乎所有产品,选择丰富且购物环境更舒适的缘故;而选择传统物美价廉的大型综合性卖场的也有1845人,近1/3的支持率,毕竟对于务实的广州人来说,性价比才是硬道理;而可以摸摸看看的、有很强自主性的超市型卖场近年来似乎有点儿式微,仅博得了23.88%的消费者的青睐。获得高人气的无论是专业卖场还是大型综合市场,其最大的优势或许就在于“综合性”,这不仅是近年来新兴卖场的关键词,也是未来卖场发展的一个趋势,因为现代(现代装修效果图)生活的忙碌,让便捷式的“一站式”购物成为更多人的选择,在综合性卖场中也往往很有体现。
尽管综合型卖场普遍受欢迎,但对于选择到哪里购买,消费者还是比较谨慎的。在购买家具、建材时,近七成人还是会习惯性地逛三到五家大型卖场,做到货比三家。而随着近年来卖场太多,几乎没有人将所有的卖场都逛完再做决定,加之越来越多的卖场将自己的定位向综合性靠拢,整体风格也越来越相似,所以也有两成左右的消费者干脆懒得比对,随便选择一家大型的就搞定了,这大概与都市人快节奏的生活息息相关。真正有时间逛完十家以上或大部分卖场的人还是少之又少,仅占总体人数的1/10。
人气卖场
“宜家模式”最受欢迎
老牌卖场认可度高
再看一看众多卖场中的佼佼者们,便又可以印证未来卖场的“综合性”发展趋势了:因为最受消费者喜爱的卖场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综合性的大型卖场:无论是拥有1503票的宜家以26.48%的超高支持率荣登榜首,还是号称国内最大的家居生活购物中心的百世家居也同样以16.44%的支持率荣登第二。可见,在消费者最喜爱的卖场前三名中有两家都是较为综合和大型的“一站式”生活家居卖场,以产品体系丰富完整吸引众多消费者。而宜家更是以更“接地气”的家居生活体验式卖场模式引人瞩目的,形成了难以复制的“宜家模式”,发展前景也最为看好。其实,这样的卖场对于消费者而言,也是一种享受,能够在多种生活场景的体验、探索中搞定一切家居用品,还有什么比这种购物体验更舒适的呢?
此外,较为老牌的大型专业卖场也同样凭借多年积攒的人气拥有不错的认可度,比如吉盛伟邦(番禺及琶洲)就获得了10 .59%消费者认可,此外香江家居、红星美凯龙也都是知名度和认可度相对较高的“老字号”。这些广受欢迎的卖场在46.57%的消费者眼中,因其知名度高,所以产品也更加有质量保障。当然,44.42%的消费者也认为产品价格合理、性价比高也是能否获得消费者喜爱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品牌选择的好坏、产品体系是否丰富、购物环境舒适与否以及后期的服务保障体系如何等,自然也都影响着卖场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至于其他家居卖场虽然没有惊人的人气,但是都有着自己固定的消费群体和特定的档次,各分得了广州家居市场一杯羹。
(原标题:四成以上消费者认为卖场档次普遍偏高,近八成人士关注促销活动)
相关知识
四成以上消费者认为卖场档次普遍偏高
不认同——卖场消费价偏高
独家调查:六成网友认为消费者将会为卖场扩展提速买单
华北家具人调查:八成商家认为卖场租金最影响幸福指数
家具卖场运营成本偏高 租金成本占售价三成以上
六成以上消费者关注促销 家居业瞄准十一黄金周
衣柜品牌效应凸显 七成买家首选家居卖场
重庆宜家开业火爆 能否激活家居卖场?
全国规模以上建材家居卖场10月销售1254.3亿元 同比上升2成
近六成毛利润分摊卖场 经销商遭遇渠道高成本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