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队”成员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冶”)可能也没有想到,他们一度卖力做到全国最大投资规模的保障房,会在日后成为让他们头疼的大麻烦。
作为国内保障房建筑的先头军,中国中冶近年依靠突出的融资能力在全国保障房开发中阔步前行,但跟地方政府“要账难”的境遇及由此带来的公司债务危机等难题令人唏嘘。
承载中国中冶地产业务的,是其全资子公司中冶置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置业”)。从2012年起,退出保障房和地方基建成为中冶置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
中冶置业董事长刘福明在最近一次内部讲话中称,要完成中冶置业向房地产专业化方向的转型,全面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抓好“两退”项目和南京下关1号地收尾,确保资金回收,是2014年重点工作之一。
中国中冶投资者关系部门相关负责人拒绝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最新保障房相关的数据,称在不久后发布的2013年年报数据中会有详细说明。此前有媒体报道:“中冶置业全部946亿元债权类资产中,因保障房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包括地方政府平台欠款涉及的比例高达50%左右,也就是接近500亿元。”上述负责人称仅该数据有出入。
遭遇要账尴尬
2008年11月,中央“4万亿”一揽子计划出炉,其中“三年9000亿元保障房投资”蛋糕甫出即被争抢,中国中冶是当时最早的一批最强有力的分食者之一。
“与其在商品房市场上高成本竞争,不如进入保障房的这个竞争不是很激烈的‘蓝海’,通过扩大规模,迅速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时任中国中冶总裁沈鹤庭如是说。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全产业链、一体化”的建设模式,是中国中冶谋利保障房的信心标榜所在,意思是集团在保障房规划设计、建筑施工到材料供应、物流配送和售后物业等方面均有优势。中国中冶董秘康承业曾对外介绍,集团能利用下属产业链优势,将保障房的毛利率做到11%以上。目前,普通民营房企参建保障房的利润率仅为3%-5%。
作为中国中冶一级的子公司,中冶置业是该集团房地产板块的最主要操盘方,有多年参建保障性住房的经验,并摸索出一套政府、银行、企业相互支持三足鼎立的模式,仅2008年、2009年,其就先后和5家银行签署了450亿元保障性住房授信协议。
在地方政府财政吃紧的情况下,拥有强大的融资能力的中冶置业,无疑在保障房BT模式下占尽先机(BT模式即由承包方先垫资建设,工程验收完毕再由政府回购并移交给业主)。2009年,中冶置业高调宣布,保障房产品占比上调至60%,其目标是未来实现年销售1000万-1500万平方米。
中国中冶历年财报数据显示,2010年,其旗下的保障房项目达到24个,总投资257亿元,总建筑面积564万平方米。一年后,保障房项目增长到50个,总投资攀升到508亿元,总建筑面积高达2063万平方米,已占16家可开发保障房的央企所建保障房总规模的80%,成为国内最大的保障房开发企业。
在彼时的券商报告中,以保障房为主的房产业务被看作是中国中冶最主要的利润增长点。不过,高调进军保障房的中冶置业,却在三年后遭遇了“要账”的尴尬。
在2012年12月,中冶网发布的《中冶置业集团谋求内涵式科学发展之路》一文中就明确提及,中冶置业截至当时的应收账款总额已约65亿元,绝大部分来自基础设施和保障房。由于这两项产品利润的贡献率都较低,这也导致企业近几年承担了较为沉重的政府履约和资金成本上升的风险。
“按照我们的理想估算,中冶置业的保障房是不可能亏钱的,毕竟优势摆在那里,但直到现在,公司房地产这块对集团的贡献或是在行业的影响力,都还处在成长期。”有中冶置业知情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称,原因很多,扩张步伐太快了,而地方政府回购能力差也很明显。项目建好了,他们没钱,能怎么办,你要知道,公司垫资的钱也都是银行贷款来的,单利息就吃掉原本应得的利润,这也使得公司之前一直大而不强,盈利的能力差。
相关知识
垫资数百亿回款困难重重 中冶战略性退出保障房
房企欠缴土增税数百亿 征管程序繁杂或成拖延主因
孙宏斌泪别绿城 711亿回款终为“冯妇”作嫁衣裳
智能照明如何深挖数百亿智能家居市场?
全国土地出让金欠账数百亿 楼卖完土地出让金没给
数百亿土地出让金“欠账”去哪了?
皇者国际香氛帝国 数百亿的财富产业正激情上演
北京数百亿投入公租房 住房困难家庭有房住又省钱
北京松绑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业内称或释放数百亿资金额度
保障房审计追踪:数百亿专项资金躺在账上睡大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