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府法制办公布今年55项立法项目,《基本住房保障条例(草案)》有望年内出台,今后申请基本保障性住房拟取消收入审核,取而代之以房产证明作为申请依据。此次保障房立法的一大亮点是扩大了保障对象的范围,除了京籍家庭外,首次允许在京有稳定工作的非京籍家庭申请。(《北京晨报》 5月21日)
解析一
是户改“单兵突破”
北京允许非京籍家庭申请保障房,它的意义不啻于一种户籍改革意义上的变动。因为假如无论是北京籍户口,还是非北京籍户口,他们拥有的教育、医疗、住房福利和权利都一样,那么那些在北京漂着的人们也不是一定就要拥有个北京户口这样的虚名。
事实上,户籍改革不妨走这样一条渐进之路。我们未必就说要改革户籍,因为那样一揽子的买卖,牵扯面太广、太多,实施起来殊为不易;我们不妨就像北京市这次的做法一样,从一个个、一面面的单项福利和规定入手,像是抽丝剥茧一样,一项一项地“单兵突破”,等到大部分户籍“附着物”都没什么区别了,都一样了,所谓的看上去工程很大的户籍改革,也便在不知不觉中变相地实质性完成。
对于北京的这次保障房申请新政,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儿”们未必满意。因为京城房价实在是太高,好多北京市民也未必有房子,如果再让非京籍申请保障房,等于是变相加大了北京市民的住房压力。不过这种想法,还是拘囿于老旧的唯户籍论。对北京这座开放的国际大都市而言,如果没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如果光是让北漂们“放血”,而不给他们“补充营养”,那么这座大城市也不会长时间走在一个良性循环的道路上,也缺少了一种更加厚实和开放的人文情怀。有人反对,也是改革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因为要改革,就会打破以前的利益平衡,让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影响,不过这些反对的声音并不代表未来的方向和趋势。
允许非京籍户口申请保障房,在户籍改革问题上,北京又一次率先释放了信号。我们不妨给这次改革点个赞。
张军瑜
解析二
首善之都重要一步
新闻一出,网上顿时热议,质疑担忧之声也顺势而起:“京籍都解决不了,还解决非京籍”、“北京要变成超5000万人口的城市”……种种质疑和担忧,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北京不仅仅是北京人的北京,更是全国人民的北京,“保障房扩至非京籍”的具体实施办法确实要仔细琢磨,但这至少体现了“善政”思维。
实际上,城市保障房涵盖外来人口的政策,北京并不是第一个,河北、广西、海南、湖北、辽宁、福建等省份均出台过相关的政策规定。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让人民群众在共建中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北京拟将“保障房扩至非京籍”,只是社会本意的正常回归,也只是起步而已。
保障房是否应该优先满足户籍人口,固然值得探讨。但现实却是另一番景象,2013年8月,审计署发布的审计公告显示,保障房空置情况在多个地区普遍存在。导致保障房被空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选址布局、户型设计、配套设施等,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其中存在分配的问题。保障房建设,不能“重量不重质”,完成数量任务就万事大吉。
将保障房的申请范围扩至非京籍,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其一,体现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初衷;其二,改善了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需求结构,有利于遏制房价的无序过快上涨;其三,有利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将大规模保障房建设这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真正办好;其四,可以让外来务工人员感到温暖、归属感,有利于他们为城市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其五,与居住证制度衔接,也有利于户籍改革的推进。
总之,“保障房扩至非京籍”,本身是一项很好的政策,更是首都向首善之都迈进的重要一步。
郭文婧
解析三
立法是突破更是方向
虽然这还只是个“计划”,但从网上的留言看,大多给予了“支持”“赞成”一类的好评,这与北京市今年的政府立法工作主要以保障民生,以及围绕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重点来进行的初衷可谓遥相呼应,取得了很好的共识。
曾几何时,保障房作为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为解决特定对象的住房问题,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由于其申请条件苛刻,尤其是户籍限制成了硬伤。在此硬伤下,即使你其他条件再符合,为所在城市做了再大的奉献,但只要是“外来户”,那就是难以逾越的门槛,无可奈何,结果只能与保障房无缘。相反,有的人本已有房有车,却因为“审核”的收入和户籍等条件“符合”,便能享有(或者说是骗购)。这不仅饱受诟病,而且有失公允。
从这个意义说,北京市这回将立法拟定保障房“扩容”,明确提出住房保障是政府的法定责任,以解决以往住房保障政府采用给付形式而没有法制化的问题,就是顺应民意诉求,符合实际的利好举措,是个突破,更是个方向,值得其他地方借鉴。
当然,保障房毕竟“特殊”,“扩容”以后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如何加强管理、如何防范和杜绝“有钱人”利用保障房牟利、如何解决“扩容”后可能带来申请家庭增多所面临的住房保障压力会增大等问题。但这些问题相对保障民生和相应的保障房“扩容”而言,显然都在其次,不应该左右保障房“扩容”这大的个方向。
张国栋
解析四
不会形成新的人口膨胀
保障房走出户籍误区,北京开了好头!
一方面,这种做法体现了保障房的公平,平等,保障房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分远近,分彼此,这是社会和谐文明的标志;一方面,这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必然趋势,城乡一体化的灵魂,就是淡化城乡户籍,城乡公民平等。市民可以自由选择农村,农民可以自由选择城市,实现按需流动,合理布局。
看到这样的政策,或许有些人会说,这会不会形成北京城市新一轮人口膨胀,或者房价膨胀呢?笔者认为,这是杞人忧天,现在,我们的改革日益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日益明显。当前,我们的公民选择安居已经逐渐走出了“大城市迷恋病”,已经日渐理性,正逐步走上人生选择市场,市场决定安居的和谐之路。
而且,现在,我们正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战略,这个协同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协同发展,更是教育、卫生、医疗等诸多公益事业的协同发展,这为公民选择了更大的安居市场,不要低估公民的智力,公民自会顺应市场规律,选择幸福安居之地。
其实,不仅北京如此,所有大城市都应该如此。我们应该遵循市场规律,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公民幸福打造更广阔的市场,我们应该尊重公民需求,用市场的办法解决城市人口膨胀问题,用平等的办法解决公民安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经济、人口、安居的和谐发展。
殷建光
■三言两语
●大部分申请者自知中签率太低,因此并未有太多期待,就想着“凑个热闹,不中正常,中了就算赚到了”。保障房的功能应该是保障,而不是给大家一个中奖的诱惑。
——牛新
●北京保障房分配不审核收入,看似考虑到无房的夹心层,实则荒唐无比。目前为止,国外的保障房都有严格的收入規定,原因在于政府财力有限,只能救济最穷的人群。相对而言,夹心阶层买房不成,至少还可租房,当然也可用退税的政策扶持购房。如不看收入,最穷的无法救济,而有门路的又会开宝马住保障房。——舒富民
●这是否意味着北京刚需楼盘的调整期还将持续?
——陈磊
●现在有好多北京市民都没房,如果再让非京籍申请保障房,那我们北京市民住房压力会更大,北京保障房是北京本地人的福利,应该先以本地人为主,如果保障房有富余才可以考虑非京籍,而且非京籍有好多人在家乡都有房子和土地,如果再分给他们保障房那对北京人不公平 。
——辛玉伟
●听起来是好事,实际上很不靠谱。
——刘光宇
●北京保障房轮候家庭都要等几年。又怎样能保障非京籍?!严重质疑!
——马娜
●每增加100万人,需要100平方公里土地,相当于增加了一个东城加一个西城。
——何赛
相关知识
北京保障房扩容户改疑破冰 立法是突破是方向
去年北京千余家庭“骗购”保障房 243户被取消资格
北京保障房开工量望达15万套 27单位联手破解停车难
家居全业态换装升级 北京首现保障房家具建材一站式采购点
北京保障房将推共有产权 保障房拟分类轮候
北京保障房申请扩至非京籍人群 标准为是否有房
北京保障房申请拟取消收入审核 只看是否有房产
北京保障房申请拟取消收入审核 扩至非京籍人群
北京保障房建设任务过半 备案家庭明年“全解决”
北京保障房申请材料“瘦身” 材料简化为1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