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象外造——刘可作品展
策展人:曾伟峰 学术主持:王新友
执行人:李冠宇 特邀批评:胡斌
开幕酒会:2014年6月28日19:30
时间:2014年6月28日—8月28日
主办单位:AceSpace极空间
协办单位:广东当代艺术中心
联系电话:020-37262522
地 址:广州市天河区员村西街2号大院纺联东二路自编33号极空间
从左到右:王新友,李冠宇,曾伟峰,刘可,胡斌
刘可是一位有着独特反思精神的艺术家,同时也是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的教师。他的艺术创作跨越了绘画、影像、装置、行为等多种艺术媒介,形成了多样的艺术面貌和丰富的视觉多义性。与此同时,他的艺术作品并非习惯意义上的“具象”表达,而是从现实生活和艺术思考出发,制造一种物象之外的精神世界。本展览力图通过刘可艺术创作历程的梳理,展现作者在绘画、装置、影像、自我组织的艺术探索等几方面的艺术实践,以具体而翔实的个案研究反映广东当代艺术创作中的一种独特样貌和工作方式。
展览主题——“象外造”寓意刘可超越物象、具象之外的艺术创作方式,以及不断超越既有艺术模式的 “视觉考古”,所呈现的别样艺术风貌和精神空间。
概括来说,刘可的艺术实践有三条主要的线索:一是超以象外的绘画,他近十几年创作的一系列作品看似“抽象”,实则是作者在对艺术史和艺术发展脉络思辨性思考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视觉考古”的画面呈现。二是社会视角下的影像创作,作者通过行为表演、观察、记录和虚拟等方式,游走于现实与想象、真实与虚拟之间,体现了个人对于历史、环境、社会等方面的艺术思考和观念拓展。三是自我组织的艺术实践,艺术家通过反思艺术与非艺术之间关系,探索艺术的新观念和新实践。
绘画是艺术家解剖心内心世界和表达艺术观念的重要方式。刘可的绘画具有一种“抽象性”:有规律的笔触、丰富的画面肌理、限定而有节奏的色彩。特别是从刘可近年来的绘画实践来看,他善于通过具有富有理性和协调统一的画面表达来制造一种精神氛围,并力图通过对画面色调的控制、线条的穿插、笔触的把握来坦陈“真实”。这种表现方式和工作方法主要来源于艺术家对于法国思想家和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提出的知识考古学的思考和艺术实践。福柯以考古学的方法梳理人类知识的历史,力图对既定的叙述框架和知识生成体系进行质疑和重新构建。这种思想不仅影响到了知识界,而且也对艺术创作观念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可的艺术观念和实践始终贯穿着对艺术的反思和“视觉考古”,不断反思和解构既有的艺术范式,从而形成了从“具象”到“象外”的艺术脉络,以及超以象外的艺术面貌。
除了绘画以外,对于多种艺术媒介和行为的跨界探索形成了他的另外一条艺术创作线索。刘可的影像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对绘画艺术创作之外的补充和实验,另一方面又可看作是对既有艺术程式的消解和建构。
与此同时,刘可一直在试图在艺术家个体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艺术个体与社会现实与时代语境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平台”。近年来他所参与和组织的腾挪小组与腾挪空间,成为广州近年来重要的自我组织和艺术实践平台。腾挪小组是以挪用、涉入、呈现非既定艺术领域或者非艺术角度出发的有关整体、有关观念的艺术事件的工作小组。腾挪空间是在艺术小组项目的基础上成立的当代艺术实验空间。这种别样的“自我组织”方式不仅由于其独特性构成了广州当代艺术实验的特殊场域,也促进了艺术家自身观念与实践探索的多样可能性。
综合刘可艺术创作中的思想因子和视觉逻辑来看,艺术家多维而富有变化的艺术实践主要受到两种思想资源的交互影响:一是对艺术的反思和“知识考古”,二是当代艺术介入社会的思想观念和艺术实践探索。这两种思想来源构成了刘可艺术创作脉络中多样实验的可能性,也为艺术家继续探索和创新提供了方向和发展脉络。
艺术家简介
艺术家刘可接受媒体采访
刘可
1976出生于湖南,现工作生活于广州
2003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
2012任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主任、副教授
极空间介绍
极空间作为广东当代艺术中心的合作机构,关注艺术前沿,致力于发掘和培养中国优秀的当代艺术家,通过国际性的艺术交流、展示和推广平台的打造,力求内成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最具专业性、先锋性的艺术机构。
象外造之六
象外造展出作品
展览现场
相关知识
展讯:极空间展出“象外造——刘可作品展”
“象外造——刘可作品展”开幕现场回顾
展讯:上海家博会9月2日开幕 八大亮点精彩奉献
大石馆展讯:为未来着想 互动建筑的光声热
象 外---2013新院体瓷上绘画作品展
品伊国际艺术馆—象外之象(当代抽象10人展·上海站)圆满落幕
象外之象(当代抽象10人展·上海站)圆满落幕!
展讯 | “中国好设计”2015-2016获奖作品展今年首次巡展将在深圳展开!
【今朝设计之星】象外.石宏伟——感悟生活,自由设计
第54届米兰国际家具展:新式空间、创新和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