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楼市低点时,我在北京西三环贷款购买了一套80平方米的两居,每平方米单价1.3万元。如今,这个区域的房价涨到了5万元左右。当年和我一道来京的同学,因种种原因至今尚未购房,他现在觉得财力和心力离“买房梦”越来越远。在这个愤怒的中产者眼里,他对房子的需求是刚需,但他承担不起;而我有房,则是楼市的既得利益者。
实际上,我这个所谓的“既得利益者”,前不久为了扩展一点居住空间,也已看过不少二手房。看房时,遇到那些名下有好几套房,还要临时加价的房主,我也羡慕嫉妒恨,甚至忍不住想骂娘。在我眼中,他们才是真正的“既得利益者”。
记得有一个房主,在断然拒绝我的报价后说:“当年我买房的时候,对方毫厘不让,我现在凭什么要吃亏?”或许,他真的遭遇过更面目可憎之人吧,否则不会留下如此严重的“后遗症”。想到这里,我竟然开始有点同情他了。
楼市中还有哪些既得利益者?是卖地成性的地方政府,利字当头的开发商?还是见风使舵的银行,旱涝保收的中介?狡兔多窟的“房叔”“房姐”,也必须上榜吧?其实,一些人的评价标准很简单:谁不想让房价合理回归,谁就是既得利益者。
但是,不管怎么分类,既得利益者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房的人,并不比没房的人更坏,他们很多时候只是运气好一点、出手早了一点。站在刚需的立场,启示他们要面对的对手也非常多,且强大到令人沮丧。
人各有欲求而资源稀缺,为避免冲突,需要更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中国现在的问题是,利益分配逻辑过于单一,强势者往往“通吃”。比如,如果我爸是李刚,我可能就有更多发言权。扭转这个分配逻辑,正是当前改革的题中之义。
楼市调控,是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楼市中,有人利用权力寻租,化公权为私利的现象,早被大众诟病。但这些客观存在的乱象,已经造就了相当数量的暴发户。这一部分人,与“刚需”们,不可能是一样的心思。
调控的目的,是建立新的合理的市场秩序,而不是“革掉”所有既得利益者。事实上,既得利益者甚至能推动楼市的理性变革。
国内某知名论坛先前做过一次调查,超四成受访者认为,既得利益者可能推动改革。“当公众的利益诉求很强烈却得不到满足时,社会矛盾聚集的危险增大,既得利益者出于自我安全感和自我保护的需要而推动改革”。
经济学家周其仁也提出过类似观点——改革除了触动现有的既得利益,还要迅速地、尽可能快地形成新的既得利益,形成跟改革一致的利益。
其实,楼市调控也可以朝这个方向施展智慧。在制度设计时,除了照顾刚需,也顾及广大身家清白的“既得利益群体”,将两者捆绑在一起,共利共生——虽然这难度很大。(黄海波)
相关知识
评论:楼市既得利益者凭什么革自己的命
商业评论:简一凭什么赢在中国?只因剩时代下敢于革自己的命
戴昆:设计师要时刻革自己的命
涂料行业:究竟用什么来革VOC的命?
“下一代厕所”研发大赛:革马桶的命
真言2015诗尼曼辛福民:最好的阶段革自己命
互联网+LED照明:主动革渠道的命
一张茶几凭什么拿下设计界的奥斯卡
解读:楼市限购“松绑”对家居业的影响
丁祖昱:楼市金九银十 还需营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