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某经济论坛上,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针对有人看好上海房产、看跌北京房产时表示,北京永远是中心,一百个上海也代表不了北京。
无疑,身为北京人,企业大本营也在北京的任志强,是在为北京房地产打气。当然,任志强也有说这话的底气。
北京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同时还有着国内首屈一指的医疗资源和金融资源。北京的产业结构也更像国际大都市。2013年,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在GDP中占比76.9%,而上海的这一数字只有62.2%。
因为这种独一无二的中心性,北京对国内人和财富的吸引力也是巨大的,因此也有了北京特别是城市核心区的房价的上扬与坚挺。也正如此,才会有人说,如果只有一个城市需要房地产限购,那就是北京。限购放松,离北京似乎还比较远。
不过,今年在北京和相关省市最流行的话题不是“中心”,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中央高层亲自推动下,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有了更实际的动作,让人更有理由期待这一区域发展的前景。
7月底8月初,先是有北京与河北签署七份区域合作协议及备忘录,接着北京又和天津签署六项合作协议促进协同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战略下,北京将会有更多的产业输出和资源共享,在带动区域发展的同时,北京的中心地位并不会受到削弱。
值得注意的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北京的新城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北京早在2007年就发布了十一个新城规划,新城发展本身有助于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聚集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这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战略也是本质契合的。
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战略,给北京新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意义。例如,作为城市副中心的通州,就被视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处于桥头堡的位置。
相对于其他城市,北京是“最中心”的;而在内部,北京又恰恰是需要副中心的,需要多中心的。核心城区已经有交通拥堵、房价高企等不可承受之重,甚至动辄出现每平方米二三十万元的学区房,这对城市来说并不是好现象。
要给核心城区“减负”,要疏解核心城区部分产业功能和居住需求,要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战略下的新机遇,需要给新城注入真正优质的、有吸引力的资源,才能吸引人,留住人。类似北京部分新城区域容易出现房价起伏,其中就不乏吸引力不足、买房人容易被分流的原因。
北京最中心,但不意味着要单独依靠核心城区来承载这个“中心”。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战略的格局中,北京发展副中心、多中心,更有助于这个“中心”的成长。
相关知识
高地价笼罩下的北京 挖掘南五环价值洼地
“最中心”的北京最应多中心
飞翔的北京丽泽商务区 2016中国新金融中心的崛起
物业费改革的北京样本:定价由市场决定
通州人眼中的“北京行政副中心”:家园升级喜与忧
服务创新打造无与伦比的北京涂博会
别墅的装修设计需要多考虑一些细节
丁祖昱:“不败”的北京房价
新版“大北京”深度解读
北京上海等多地放宽提取公积金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