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装修知识网

首页 装修资讯 家居知识 家居百科
当前位置 >> 装修资讯 47年老楼房梁开裂 楼上拖地楼下“漏雨”

47年老楼房梁开裂 楼上拖地楼下“漏雨”

https://m.biud.com.cn 2014年08月28日15:31 家居装修知识网  

居民家中地板已经开裂

邮电新村24号楼年久失修,楼道内的房顶露出一个大洞

不少居民家中墙皮开始脱落

  修建于1967年的邮电新村24号楼,至今有47年历史,房屋破损严重,楼内墙皮裂缝、脱落随处可见,因为楼板预制板破损,楼上住户拖地楼下都会“下雨”,而墙外侧房梁皮损更加严重,只能用铁架固定。文/记者陈晶 图/记者赵天羿
  
  常年漏雨居民家中墙皮“起包”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了邮电新村24号楼,这是一栋老式简易楼,只有两个单元,楼房外墙砖都已经变色。沿着狭窄的楼梯向上走,楼内墙壁上随处可见裂缝,有些墙灰已经脱落,露出里面的红砖,就连楼顶的墙皮都已脱落,露出里面的芦苇。
  居民张立和在24号楼已经住了30年,对于这栋楼的历史十分清楚。“1967年建成的,是邮电局的宿舍,大多是一室一厅,共有44户居民。由于是简易楼,这些年又没有大修,破损严重,经济条件好的都搬走了,剩下我们这些没条件换房的人,还有很多租房户。”
  记者在张立和家中看到,四周墙壁裂缝清晰可见,由于常年漏雨,墙壁上已经鼓起了多个“大包”,不时有小块墙皮脱落,房顶也已经变成黑色,个别地方还可看见水迹。“下雨就漏,隔两年墙皮就变色了,原来也装修过,没啥作用,干脆就放弃了。”
  张立和告诉记者,24号楼修建时,建筑材料比较稀缺,楼房内几乎没有水泥,砖石都是用石灰、白灰粘合的,安全性比较低,这也是小楼内居民担心的原因。

  楼板预制板破损严重 楼上拖地楼下“漏雨”
  
  和张立和相比,302室的住户刘玉琴更加无奈。由于屋顶预制板破损严重,只要楼上住户家地板上稍微有些水迹,都会直接落到她家中,“这些年,我家床、衣橱、电视基本上都被淋过了,这和下雨还不一样,防不胜防。”为了改变这种家中“随时下雨”的情况,刘玉琴想了很多办法,还重新安装了自家预制板,但问题却始终难解决。“我曾经和楼上邻居一起做过实验,她在楼上拖地,只要拖把里水稍微多一点,都能顺着墙缝渗到我家来。我不可能时时刻刻在家具、家电上都放上木板,也没法强求邻居地板上一点水没有。”
  经过多次协商,刘玉琴和邻居达成协议,楼上邻居重新装修,安装地板砖减少漏水,同时尽量不再向地板上洒水,刘玉琴尽量将怕水的物品收好,减少损失。“情况好多了,但有时还会漏。楼太老了,除了拆除重建没别的办法,现在只能忍着了。”

  房梁开裂下沉 只能用铁架固定
  
  采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24号楼西单元楼梯口房梁安装了一个铁架子,铁架用螺丝固定,长期雨淋已经生锈,而东单元的铁架更多,几乎每层楼窗户上都有一个,同样也是锈迹斑斑。“这是用来固定楼体的,房梁都裂了,前些年居民都向邮电局反映,后来来了几位工人,打上了这些架子。”一位居民告诉记者。
  一位老年居民告诉记者,房梁开裂并不算最大的问题,关键是楼房的承重墙已经受到侵蚀,说着这位居民还随手在墙上抠了一下,手中已多了一小块砖块。“看见了吧,承重墙都成了这样子,这栋楼的危险性可想而知。”
  为了解决楼房安全问题,24号楼居民几乎每年都会拨打12345市民服务热线,也曾尝试寻找产权单位反映,但始终没有得到明确回复。居民只能对自家房屋进行修补,防止发生危险。

  产权单位曾想拆除重建 但不知何故突然中止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邮电新村属于英雄山居委会管理,据该居委会主任王军介绍,居委会只是负责小区民政、计划生育、个人救助等事务,其余全部由小区的产权单位和小区家委会管理。据王军介绍,多年前,小区的产权单位曾经制定计划,对包括24号楼在内的多栋老式楼房进行拆除,在原址重新建设新住宅小区,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后来改造计划不声不响地中止了。
  邮电新村24号楼楼体破损如此严重,为何只是用铁板固定,为何改造计划中止?按照居民们提供的联系方式,记者联系到了小区产权单位物业管理部门一位蔡姓负责人,但对方在了解相关情况后即表示危房改造不在他管理范围内,随后便以正在开车不方便接听电话为由挂断了电话。

相关知识

47年老楼房梁开裂 楼上拖地楼下“漏雨”
济南47年老楼房梁开裂用铁架固定 居民回家心慌
旧楼加装电梯 楼上欢喜楼下愁
楼板薄楼上平静楼下闹 专家教你巧装修去噪音
下水管道阻塞致家中被淹 一楼居民状告楼上五户
楼上漏水楼下受损 为何楼上只需赔1/8
楼上装修楼下漏水 邻里对簿公堂
楼上装修楼下渗水,谁之过?
楼上装修砸漏房顶 楼下居民讨要说法不见房主
“皮球”踢了仨月 济南百年老楼仍没人修

本文来自 家居装修知识网 47年老楼房梁开裂 楼上拖地楼下“漏雨” https://m.biud.com.cn/news-view-id-433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