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记者 王海春 上海报道
今年楼市的重灾区杭州,正在酝酿新一轮救市行动。
降低购房落户门槛、购房可获最高3万元购房补贴,杭州余杭区这份正在“酝酿中”的政策,救市力度已相当可观。余杭区建设局9月2日向记者证实,这一揽子措施并未正式发布,但目前的确正在调研相关政策的可行性。
此外,同样位于长三角的宁波、无锡等城市也频频调整楼市政策,8月底宁波、无锡纷纷对此前部分放松限购的政策作出调整,两地限购政策全面取消。
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晟指出,对地方来说,首次救市的效果应该不会很明显。在解除限购后,很多地方政府极有可能仿效杭州新一轮救市的手法,出台购房补贴或减免税费这样带有“刺激性”的政策。
救市尺度越来越大
据网上所传的杭州救市文件,自8月1日至2015年1月31日在余杭区范围内购买房产,并符合补贴标准的,在取得房屋所有权证后,将给予购房款总额1.3%的购房补贴,单套房最高可获得3万元的补贴。
此外,余杭区将购房落户的面积标准由之前的80平方米降低至60平方米,并将降低二套房公积金贷款首付的比例。在余杭区购买第二套住房,现有住房面积低于140平方米以下的,可以申请第二套住房公积金贷款,贷款首付款比例不低于60%。
“我们并没有接到区政府正式通知,但如果真按照这一内容执行,那这次购房补贴、降低落户标准的力度确实比较大。”杭州景瑞地产一位高层向记者表示。
9月2日,余杭区建设局向记者证实,网上所传文件的内容,的确和余杭区正在进行的调研相吻合。
“正式文件还没有出,只能说是草案或意见稿。但可以确定的是,相关政策确实正在酝酿中。”余杭区建设局房产市场管理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份基本成形的文件最终将报批杭州市政府通过后,才会正式公布。但何时能出台,目前并没有时间表。
加上这次酝酿中的购房补贴政策,这已经是杭州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第三次出手救市。
7月29日,杭州对主城区140平方米及以上取消限购,余杭、萧山两区全面取消限购。一个月之后的8月29日,杭州市全面取消限购。杭州余杭区的这一次出手,距之前的全面取消限购还不到一周时间。
“与前两次相比,此次政府救市的意图更加明显,救市的力度也明显大于前两次。”杭州一家房产机构的高管向记者指出,和限购松绑相比,余杭出台购房补贴和降低购房落户标准的措施,几乎可以算得上是“刺激性的政策”。
“加上公积金政策,现在地方政府有权调整的政策内容,余杭基本上都调整到了。从这个角度看,余杭这次酝酿救市的力度是相当大的。”浙报传媒地产研究院院长丁建刚表示。
松绑效应不佳
除了杭州之外,宁波、无锡等长三角城市也纷纷开始了第二轮救市。
宁波则在7月30日对限购第一次松绑后,也对限购全面“解禁”。8月29日宁波市住建委宣布,自8月30日起购买宁波市海曙、江东、江北三区90平方米以下的商品房,不再需要提供家庭住房状况查询记录。这意味着宁波通过两次松绑,完全退出了住房限购政策。
在宁波宣布全面解除限购令的同一天,无锡也对限购进行了二次松绑。在原先取消90平方米以上住房限购的基础上,无锡自8月30日起,取消对90平方米以下的住宅限购令。
不过,江浙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从目前来看,限购松绑或取消,对楼市的拉动作用非常有限。
宁波一位开发商告诉记者,近期宁波的成交量的确有所上升,但其实是前几个月线下积累交易的成果。
“很多楼盘此前已经与开发商签订了线下合约,但并没有在房管部门备案。限购解除后,这部分交易才在房管局备案登记。而这部分在几个月前成交的房子,短期内集中签约,看上去像是限购的利好直接引起的。”上述开发商说。
“现在所谓的‘松绑效应’,是一种误解。集中成交,是对之前松绑预期的兑现。因为这一利好已经用尽,而没有限贷放开的支持,无锡、杭州很快再次回冷。”中国指数研究院南京分院总经理曹旭东说。
杭州双赢置业总经理章惠芳表示,正因为限购作用有限,所以杭州胎动腹中的“购房补贴”等刺激性政策,正是很多城市想要做的。
“下一步对楼市起扭转作用的关键点,在于能否放开限贷。”陈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各地陆续退出限购令后,已经在政策层面撕开了一个口子。但这对扭转楼市走向,并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世邦魏理仕研究部资深董事谢晨认为,当下真正对楼市产生制约的是认房又认贷的政策。因为对消化库存更有力的部分,来源于改善型需求。而这部分需求需要银行的信贷支持,信贷不给力,松绑限购其实只完成了对需求一半的释放。
相关知识
长三角多地酝酿大尺度救市 对楼市拉动作用或有限
长三角多地酝酿大尺度救市 拉动楼市作用或有限
杭州大尺度救市被质疑“没有底线”
长三角多楼盘掀起降价潮 未来几个月房企或降价抢跑
长三角多楼盘掀降价潮 未来几个月房企或降价抢跑
媒体称现在买房多是穷人 信贷放松靠地方喊话没用
媒体称现在买房多是穷人 银行放松信贷地方喊话没用
多地上演曲线救市 业内称一线城市放开限购无望
长三角多楼盘售价上调5%-10% 房企难抑涨价冲动
救市暂未显效 多地恐遇土地财政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