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里有一个“泥”字,似乎硅藻泥就应该有一些“泥”的特性,于是有些企业干脆提出了所谓“认定标准”:只有能够“遇水成泥”的才是好硅藻泥。根据他们的理论,家里的硅藻泥看着不顺眼了就直接淋些水铲下来,放在桶里搅拌一下重新换个造型再抹到墙上……似乎低碳又环保,真相是否如此呢?
作为一种建筑材料,为了实现某种特殊功能牺牲一些物理性能可以理解,但如果硬要认为这种牺牲才是最好的,那就是本末倒置,颠倒黑白了。遇水成泥并不神奇,很多多豆腐渣工程里我们都能找到这样“脆弱”的材料,把缺点美化成优点,甚至标榜为独步天下的武林绝学,归根结底只是一个“高明”的营销手段而已。
1、遇水成泥是技术落后时代的妥协,并不是什么最新科技成果。
日本人发明了有缺陷的硅藻泥,在被引入中国后缺陷反而被“神化”。
有一种说法认为硅藻泥是“舶来品”,其正宗首创是日本人,中国的硅藻泥都是山寨,都是假冒伪劣,只有少数跟着“日本祖宗们”做的很像的硅藻泥才是好泥,日本的硅藻泥有什么特点呢,就是会“遇水成泥”……在国人普遍缺乏自信的当下,这种论调虽然很扭曲,很阴暗,但却有一定的市场。
抛开爱国心理不说,是不是真的只有日本的硅藻泥才最正宗、最好呢?当然不是!作为一种新兴科技材料,虽然大家认识硅藻泥的时间还不长,但实际上硅藻泥的研发和创新从未停止。虽然在早期硅藻泥的研发中日本的确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最近十年以来随着中国硅藻泥的飞速发展,国内的硅藻泥技术早已经将日本甩在了身后。
硅藻土虽然有一定粘性,但这种粘性并不够支撑其作为一种建材使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从花盆里挖一坨泥拍在墙上的后果,虽然湿的时候还能粘住一点但干了之后绝对“片片脱落”,如果用纯硅藻土替代那坨泥,其下场只能更坏而不会更好。
为了能让硅藻土牢固的粘在墙上,必须使用胶黏剂,而何种胶黏剂才能在保证牢固的同时又不会使硅藻土的功能性降低呢?这个问题日本人在很长时间里都没能很好地解决。日本“舶来”的硅藻泥,上墙干燥后即便不淋水也能很容易扣一块下来,如果淋水就更不得了,用手一抹就活泥了……
不要盲目迷信日本技术,更不要盲目迷信日本的落后淘汰技术。
某些企业也将硅藻泥叫做“海藻泥”,仿佛它们来自蔚蓝的大海,而日本作为一个海岛国家,利用丰富的“海藻”资源做出了神奇的硅藻泥,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看似有理,但事实却远非如此。日本不但没有多少这种“海藻”(远古海藻类生物的化石形成的矿产),他们做硅藻泥用的原材料也并非全部来自本国,反而从中国进口居多。
最初日本从中国采购硅藻土用于加工硅藻泥壁材时,中国不但低价出口了这些原材料,还配合日本企业完成了大量的技术测试。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兴起和消费者对室内装修的逐步重视,有一些国人在日本发现了硅藻泥并将之引入了中国的装修市场。在有一个阶段里,日本企业从中国采购原材料到日本加工,然后再高价卖回国内,最终一切由国人买单……
当然,现在大家能买到的硅藻泥早就不会“出口转内销”了,否则价格至少还要贵上10倍。在硅藻泥的秘密被国人发现之后,有一批企业开始了关于硅藻泥的新技术研发,从最开始的模仿到追平再到超越,所谓的日本技术早已不是什么先进的代名词。作为早期技术缺陷的“遇水成泥”,也不再是无法逾越的天堑,提高硅藻泥粘接牢固程度的代价也变得微乎其微。
日本虽然也并非原地踏步,但在已经崩溃的楼市和进入大萧条时代的经济面前,日本人对新型“壁材”的研究热情显然没有中国这般高涨。尽管如此,所谓“遇水成泥”的产品也早已被大部分日本企业所抛弃,之所以国内还会有“遇水成泥才是好硅藻泥”的论调,不过是一些国内企业中了最早流过来的“洋毒”,至今仍在自欺欺人罢了。
2、物理性能较差的硅藻泥,不但不能让人更健康,反而成为健康隐患。
“遇水成泥”的本质是材料物理性能中的耐水性较差,在水分充分浸润的情况下材料会出现部分溶解,物理结构出现不可逆转的垮塌。当水分失去后材料虽然会再次硬化,但其牢固程度却很难恢复,同时还会有部分细微颗粒随水分飘散进入空气中。
除却功能性之外,作为一种内墙装修材料,尽管不必追求极致奢华(奢华装修效果图)的装饰效果,但最基本的美观还是需要保证的。如果每次遇水都会导致外观出现损伤,相比没有任何人愿意自己家的墙面如此“脆弱”。
此外还有更可怕的一点,也是很多消费者未曾关注过的。硅藻土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而吸入过量的二氧化硅则会造成“矽肺”(一种不可逆的肺部损伤)。在遇水成泥过程中,游离出来的二氧化硅晶体不但不会帮我们保持健康,反而会对健康造成损害。
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明水接触墙壁的情况。有人为的,比如失手洒水、抹布淋水、衣物滴水等,也有自然的,比如南方的回潮天,梅雨季节的墙面出汗,北方的冬季墙面结露等。无论是哪种情况,其结果都会让墙面不可避免的“遇水”。事实上,即便没有与明水遭遇,由于硅藻泥具有调节湿度的作用,其本身会吸附一定的水分,当天气较为潮湿时,虽无明水但却早已“遇水”。因而“遇水成泥”并不是如某些商家宣传一般,在我们需要对墙面进行二次装修时才会触发的“金手指”,如果仅从方便二次装修去考虑,实际上已经是一叶障目漏掉了背后的风险。
3、追求天然不等于要茹毛饮血,遵从科学规律比盲信天然更靠谱。
虽然目前硅藻泥的行业标准依然未能出台,但这并不意味着硅藻泥产品就完全可以不顾任何标准肆意生产。任何一种在市场上出售的产品,都必须依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生产和检测,对于一些新型产品,如果没有专项的标准则可以引用类似产品的标准进行参照和检测。
一般来说,硅藻泥产品无论参照何种标准,都必须对其“耐水性”进行检测,只有具备“耐水性”才算是合格的硅藻泥产品。以2010年最新推出的《建筑室内用腻子JG/T 298-2010》标准为例,在最严格的N型测试中就包含耐水性的检测,浸入水中48小时再自然干燥24小时后,无起泡、开裂及明显掉粉,并能保证粘接强度在0.3MPa以上(相当于在指甲大小面积上可以承受3公斤以上的拉力)。在内墙装修材料中,这个标准可以说是很高了,但也只有能够满足这一标准的产品,才可以说“20年”甚至“30年”的使用寿命,否则在每日的水汽侵蚀下几年就到寿了。
某些企业会以标准太低或者标准不适用为由为产品开脱,比如说“我们生产的是硅藻泥,不是腻子,所以不能这么检测”,进而逃避检测或故意降低产品标准。首先来说,这种不符合任何一种检测标准的产品是禁止在市场上进行出售的;其次,这更是一种“以次充好”的欺骗行为——连最基本能的物理性能都保证不了,何谈长久使用效果?
作为一种建筑材料,追求天然环保的同时,必须能够满足最基本安全问题。就好像我们再追求天然,也不能冒着被细菌和寄生虫感染的危险去吃生肉,再追求天然,也不可能回到原始社会去过茹毛饮血的高危生活。道理说透了谁都明白,但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很多人难免又含混起来,所以也就有一些人从中钻了空子,也有一批善良的消费者因此上当受骗。
结语:近些年,食品领域中因各种“人工”行为引发了各种安全问题,而且几乎每次都是热点头条,一方面固然让国人在食品安全上重视程度更高,但另一方面却造成一部分人对“天然”的盲从盲信。也许对于食物来说,天然意味着更健康,但对于很多工业品来说,“人工”行为的减少则意味着“偷工”,不但不会因为更“天然”而健康,反而会掉进商家精心编织的陷阱。
相关知识
遇水成泥:到底是“好泥”还是“烂泥”?
伪装日本的遇水成泥到底好不好?
60分钟搞定整体家装 是噱头还是科技?
kof里的ash到底是好的还是坏的?
泉佳美硅藻泥 科学角度深度解析“还原成泥 ”
DPM举办的媒体人睡趴,到底是怎样一种体验?
从风起看风平:电商直播到底是一个功能还是商业模式?
任成元:房地产是互联网落地的最佳之地
真相只有一个:到底是谁抢走了那个智能马桶?
专访丨廉成祥:空间是哲学、艺术与科学的对话